卞玲玲
摘 要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江蘇省泰州地區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與生活水平都得到了較大提升,但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空心化現象依然嚴重。對泰州地區農村的調查發現,泰州市區附近農村空心化現象有所緩解,但偏遠郊區農村空心化依然普遍,不同程度地存在青壯年人才流失嚴重、農業生產人員老齡化、宅基地空置及農民精神文化空虛等問題。通過走訪調查,對泰州市農村空心化的表現、內涵及其原因進行深入探討,為泰州農村空心化治理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 鄉村振興;農村空心化;江蘇省泰州市
中圖分類號:D422.6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2.055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成為“十四五”時期農村改革的首要任務,而農村空心化成為制約鄉村振興的最主要問題。農村空心化主要指城市化進程中,大量農村資源流入城鎮,而引發的農村人口、產業、土地、文化等不同程度地出現空心化問題。泰州市位處長江三角洲中心區域,經濟發展迅猛,但農村基礎薄弱、發展滯后的現象仍然較為突出[1]。由于城鄉發展水平長期不平衡,城鎮化質量不高,泰州市農村常住人口持續減少,農村宅基地的閑置和廢棄增加,“人走房空”現象在泰州市農村不同程度地存在,使得農村地區的健康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在國家大力推行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找到泰州市農村空心化問題的解決途徑,對于促進城鄉統籌發展,改善農村空心化現狀,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意義重大[2]。
1 空心化治理初見成效
江蘇省泰州市是蘇中新興工業強市,也是江蘇省農業大市,素有魚米之鄉、銀杏之鄉、生豬之鄉的美譽,是國家重點糧棉油、蔬菜、水產品、畜禽產品生產加工出口基地?!笆濉逼陂g,泰州市緊扣鄉村振興戰略,積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農村空心化治理方面初見成效。
1.1 城市近郊出現中老年人口回流
經過走訪調查,發現泰州市農村人居環境改善顯著,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運處置率達到100%,農村戶廁無害化改造率97.5%,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行政村覆蓋率達到65%。泰州市農村居住環境的改善,吸引了大量中老年回歸農村。調查發現,泰州市海陵區附近森南村、森北村、孫垛村常住人口流出少,麒麟村、朱南村、朱西村等,近2年回到農村養老的中老年人也越來越多。泰州市區近郊,交通便利,周邊有農業園區,居住環境良好,鄉村生活悠閑安靜,吸引著越來越多在城市定居的老年人回鄉養老。
1.2 農村產業發展轉型加快
“十三五”期間,泰州市發展家庭農場1.35萬家(含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5 788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3 889家,土地流轉經營面積16.67萬公頃,規模經營比重達到83.8%。建成規模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近100個,其中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8個(含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3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79個。2017年,泰州市整區域被認定為首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同時走訪調查發現,泰州市鄉村旅游產業發展迅速,以旅游拉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被普遍運用,唐莊村、東羅村、祁巷村、麒麟村等都在摸索自己的鄉村旅游發展之路。
1.3 農村文化建設穩步推進
江蘇省泰州市各級老干部部門和關工委聯手,組織了一支2萬余人的老同志隊伍,參與鄉風文明建設,助推鄉村振興。泰州市高港區廣泛開展“家規、家訓、家風”評議活動,常態化開展家庭讀書節、家庭文化藝術節、家庭才藝大賽等喜聞樂見的活動,充分發揮廣大群眾的主體作用和參選積極性,引導樹立積極向上的家庭價值取向。走訪發現,泰州市絕大部分農村已經開始收集本村歷史、鄉風故事,修編村志名賢錄,對古建筑進行修繕,開發地方非遺文化、農耕文化,讓優秀農耕文化重現風采。
2 農村空心化的主要表現及內因分析
2.1 農村青壯年人才流失嚴重
泰州全市共1 436個村(社區),常住人口中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 441 583人,占31.94%。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鄉村人口減少607 267人,鄉村人口比重下降12.42%。流向城市的農村人口,大都是年輕力壯者,或是具備一定技術技能的人才。因為在向城市流動的過程中,這類人群更具有優勢,是城市建設急需的人群,但他們也是農村勞動力中的中堅力量,在農業發展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農村地區人口的外流,農村經濟發展也受到了嚴重影響,農業生產主體存在年齡偏大、學歷偏低、技能偏弱等問題,缺乏持續發展的動力。農村青壯年人才流失主要有以下2個原因。
2.1.1 城鄉收入差距大
2020年,泰州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 701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 103元,增長4.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 615元,增長6.5%。雖然城鄉差距在逐步縮小,但差距依然巨大。農村人口外流的主要原因就是農村產業經濟落后,當農業生產規模過小時,就會造成勞動力就業不充分,經濟效益不佳,因此農業吸引就業的競爭力不強。相比城市,工作機會多,收入可觀。走訪發現,泰州市農村青壯年在城市就業的工資一般不低于4 000元,同時擁有社保、職工醫保等完善的福利待遇。因此城鄉收入差距是導致農村青壯年流出的關鍵因素。
2.1.2 鄉村義務教育水平低下
泰州市農村義務教育水平低下,本次走訪調查了15個村莊,對村鎮小學、初中基礎教育的教學滿意度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農村村民對于農村基礎教育滿意度不高,一般、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占比85%。村民普遍反映,農村教育質量偏低,農村家長對于教育質量的要求比上一輩要高,對村鎮基礎教育教學質量普遍不滿,因此家庭條件富足的農村家庭都會選擇在市區買房,送孩子去市區讀書。泰州市農村地區義務教育的空心化嚴重,沒有良好的義務教育條件,泰州市農村就無法留住青壯年勞動力,更無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2.2 基層管理人才缺乏
雖然近幾年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農村面貌煥然一新,但是真正從事農業生產、農村建設的人才相當缺乏。泰州市農村青壯年多在附近城鎮工作,不愿意參與農村基層建設。雖然泰州市農村經過幾輪村級班子換屆,村干部隊伍逐步政治化、年輕化、才干化,但總體來說,村級領導型人才缺乏,懂農業、懂管理、懂經營的村干部更是寥寥無幾。
2.3 農村宅基地閑置,土地資源浪費
近幾年,泰州市區附近農村出現養老回流現象,宅基地閑置情況有所緩解,但是遠離城市、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村落還是存在嚴重的宅基地閑置現象。走訪調研發現,泰州市絕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在附近城鎮工作,在具備一定物質基礎后,一般都會選擇在城市買房,因為農村教育條件相對落后,結婚生子后都會選擇在城市定居,因此造成部分宅基地空置。同時,泰州市農村還存在一定的一戶多宅現象,因為政策不明朗,農民還存在嚴重的小農思想,農民退宅不積極。
2.4 農民精神文化空虛,鄉村文化傳承受阻
20世紀,泰州市農村一直以農業生產為主,農民在漫長的農耕勞作過程中形成了勤儉節約的鄉村文化。文化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歷史產物,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鄉村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鄉村文化也逐漸邊緣化,甚至被遺忘。農村青壯年應該是傳承和發展鄉村文化的主體,但是農村青壯年人才不斷流向城市,受到城市文化影響,逐漸遺忘了農村文明。盡管泰州市相關部門采取了部分鄉村文化重建的措施,但無法有效地吸引人員回流,更無法吸引年輕人回到農村,建設農村。在這種背景下,農村地區的文化建設很難獲得實質有效的發展。
3 治理建議
3.1 推進農業現代化,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應不斷推進農業現代化,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使農民在農村就能發家致富,主要可以采取以下3條措施。
1)深入推進農業生產機械化、農機裝備智能化、綠色化,引導各地加快農業生產裝備與技術全程全面示范推廣及應用,推動泰州市農業機械化及裝備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進而加快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2)因地制宜,調整發展方向。泰州市農村產業化發展要立足于地方特點,整體規劃農業產業,合理選擇項目,避免盲目效仿,造成同質化嚴重,缺乏競爭力。泰州市近郊的農村基本都在發展休閑式旅游,在發展過程中要注重差異化,根據本村特有的歷史文化資源或者鄉土建筑特點,打造別具一格的鄉村旅游品牌,使農民在當地就能實現就業創業致富。對于偏遠的鄉村,應根據其資源環境的不同,集中優勢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比如鮮花基地或蔬果基地,還可以配套相應的采摘樂園,實現當地創收。
3)融合發展,健全農業產業體系。擴大農產品產業鏈,從農產品生產到深加工,再到農產品營銷渠道,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為農村數量龐大的勞動力提供適合不同年齡、不同學歷、不同能力的崗位,最大限度地留住人才。建立健全農村產業體系不僅能夠給農民提供更多崗位,提高農民收入,而且有助于農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3]。
3.2 推動教育資源合理配置
加快農村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將農村幼兒園建設納入到鎮村規劃中,每個鄉鎮辦好1~2所公辦省優質幼兒園,完善定向培養鄉村教師制度,普遍建立城鄉中小學結對幫扶制度,推動城鄉教師常態化交流,完善城市骨干教師鄉村交流制度。
3.3 加強基層建設,健全人才引進培育機制
加強農村人才的扶持和培養力度,建立農村領軍人才體系,有利于改善農村人口空心化及壯大人才隊伍。1)將技能型農業生產專業人才與當地的農業高層次人才進行融合。創新體制機制、優化政策環境、強化保障措施,積極推進創新人才計劃。2)提高農村基層管理人員的整體素質,通過自主學習和觀摩學習等形式,使他們能夠系統性地掌握農村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責,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3.4 穩妥推進農村宅基地管理與改革
建立健全省級指導、市級主導、鄉鎮主責、村級主體的農村宅基地管理機制。加強農村宅基地現狀管理,組織開展宅基地和農房利用現狀調查,全面摸清宅基地規模、布局、利用情況等底數,結合房地一體的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和地籍調查工作,建立農村宅基地基礎信息數據庫和管理信息系統。強化農村宅基地規劃和用途管制,推進宅基地合理布局。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的有效實現形式,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戶房屋財產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4]。鼓勵村集體和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以自主經營、合作經營、委托經營等多種形式盤活閑置宅基地和農房。
3.5 倡導鄉村文明新風,豐富鄉村文化生活
1)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農村文化繁榮發展。在鄉村文化宣傳過程中,融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推動公民道德建設,大力開展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邊好人等推選活動,培育系列最美鄉村人物,推動道德講堂建設鎮村全覆蓋。深入開展“掃黃打非”進基層,凈化農村社會文化環境。實施模范帶頭村鎮創建、幸福文明家庭建設,推進鄉村移風易俗,傳承發展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增設文體設施、兒童娛樂設施等。2)統籌城鄉公共文化建設,推動城鎮公共文化服務向農村延伸,增加文化體育設施,活躍繁榮農村文化市場,為廣大鄉村居民提供高質量的文化服務[5]。
參考文獻:
[1] 韓婷,張守志,賀旭.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空心化問題研究及對策[J]. 現代農村科技,2019(11):1-3.
[2] 褚家佳.鄉村振興背景下蘇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現狀、成因及對策[J].江蘇農業科學,2020,48(1):33-36.
[3] 丁波.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與鄉村治理有效性:基于皖南四個村莊的實地調查[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3):53-61.
[4] 劉愛梅.山東省農村空心化現狀、治理困境及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21,27(15):1-22.
[5] 索曉霞.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土文化價值再認識[J].貴州社會科學,2018(1):4-10.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