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運梅 王曉輝
摘 要 隨著近年來農業新業態的不斷涌現,傳統產業與農業新業態有效結合,鄉村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調整,農村經濟不斷發展,新的就業崗位不斷涌現,為農民就近就業、留鄉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為了更好地發揮鄉村產業對農民就近就業的帶動作用,可以通過大力推進農村產業融合,建立緊密型利益聯合機制及加強對農民的職業培訓等多種渠道作為保障措施,為發展農村經濟、農民就業增收注入持久活力。
關鍵詞 新業態;產業發展;就近就業;河北省滄州市
中圖分類號:F249.27?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2.071
《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中指出要拓展農村功能,發掘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重價值,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搭建新平臺新載體,“拓”出農業新業態,“展”出鄉村新空間。新業態背景下,力求健全鄉村產業體系,提升鄉村產業的質量,優化產業結構,保障農民持續增收,以增強鄉村產業的內生動力。隨著農業新業態的發展,新就業形態也隨之脫穎而出,促使農民靈活就業、自主創業、就近就業[1]。農村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的蓬勃發展為促進農民就近就業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因而分析新業態背景下鄉村產業發展對農民就近就業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積極應對機遇與挑戰,不斷優化鄉村產業結構,增加就業崗位,促進農民就近就業,實現鄉村振興。
1 發展現狀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發展,農村的產業形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新的技術及新的理念不斷向農業農村滲透,促進了農村三大產業的融合發展,不斷地催生出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2]。訂單農業、休閑觀光農業、農產品電商等農業新業態深化發展,鄉村產業形態也逐漸發生著變革,產業發展方式發生轉變,產業發展層次得以提升。新業態已經成為推進鄉村產業優化升級的新動力與重要支柱。
隨著農業新業態的不斷涌現,河北省滄州市出臺了《加快鄉村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并對2022年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格局做了初步規劃,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鄉村休閑旅游業、鄉土特色產業、鄉村新型服務業及鄉村信息產業。優化鄉村產業布局,延伸農業產業鏈條,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的形成。
目前,滄州市大力推進智慧農業建設,利用新技術,加快農產品產業鏈大數據建設,對農民加強技術培訓,并大力發展電商,促進農業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合作,促進電子商務與傳統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全面推進信息進村入戶。滄州市泊頭市洼里王鎮蘆莊村梨園利用無人機給梨樹授粉,投入生產了智能環境與土壤檢測系統、植保無人機等智能化的技術與農業設備。大力發展滄州市大運河生態休閑農業,促使人們深度體驗休閑農業,感受魅力鄉村,既滿足游客需求,也帶動了農民就業與增收。吳橋縣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帶動了當地農產品市場,促使吳橋縣不斷向農業強縣轉變。智慧農業、休閑農業、訂單農業等農業新業態促使滄州地區鄉村產業快速融合發展,鄉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了農業產業鏈增值收益機制。
2 影響
新業態推動下,鄉村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新的就業崗位的增加,增強了農民就近就業意愿,擴大了農民就近就業規模[3]。
通過滄州市統計年鑒相關數據可知,2019年鄉村人口數為12 269 126人,鄉村從業人員6 545 372人,鄉村從業人員占鄉村人口數的比重為53.35%;第二產業外出從業人員為417 944人,占鄉村從業人員的比重為6.39%,較2018年下降了0.13%;第三產業外出從業人員為325 146人,占鄉村從業人員的比重為4.97%,較2018年也略有下降。滄州市不斷培育鄉村新產業,加強對農民工的職業培訓。據2020年上半年統計,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2.91萬人次,大力推進萬眾創業活動,將網絡商戶納入了創業擔保貸款范圍,扶持創業625人,帶動就業1 847人。2021年進一步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吸引1 500名返鄉入鄉人員創業創新,帶動1.2萬農民工就近就業,累計62.8萬名農民工在鄉鎮以內實現了轉移就業。因此,隨著鄉村產業的發展,以及各項政策積極引導,使得農民外出從業的人數不斷發生變化,農民留鄉創業、就近就業的意愿不斷在增強。
新業態背景下,滄州市鄉村產業的融合發展也催生了更多新的就業崗位。如滄州市南皮縣通過產業融合、觀光采摘、網絡銷售等形式,建立農業產業園,鼓勵農民易流轉土地入股,引導園區就業,實現了200余農戶入園入股,100余農民就近就業。滄州市通過大力推進鄉村產業發展,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效益也日益凸顯,穩住了大批農村勞動力留鄉發展。
3 制約因素
3.1 農業新業態發展總體水平不高
滄州市農業新業態相對來說創新能力不足,農業創新技術與產業化水平相對落后。技術研發方面,大多數企業品種研發能力較差,企業核心競爭力也嚴重不足。產業化水平方面,產業集中度相對較低。服務型農業缺少個性化、高端化的服務產品,如鄉村旅游產品較少,并且沒有因地制宜,缺少特色。休閑農業園區大多數只是觀光采摘,缺少附加值較高的科普、體驗性項目,難以滿足游客的多種需求。由于農業新業態發展水平不足,與傳統產業有效融合需要一定的周期,所以制約了鄉村產業對農民就近就業的帶動作用。
3.2 鄉村產業發展與農民利益聯結不緊密
大多數農民以土地流轉、提供產品和作為產業工人等形式參與到農業新業態中,但鄉村產業發展與農民利益聯系仍不夠緊密。主要是“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農戶”這類經營模式發展仍不夠健全,利益分配的制定不合理,農民經營參與度也不高,多種原因導致農民的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農民將閑置房屋流轉,土地出租,利用自己手中的生產要素參與到市場經濟中,但由于自身認知不足、法律意識薄弱,導致土地流轉租金低于市場價格,租金被拖欠等問題時常發生,使得農民自身的合法利益受損。由于鄉村產業發展與農民利益聯結不緊密,制約了鄉村產業的良好發展,也影響了農民就近就業的穩定性。
3.3 鄉村產業發展的人才要素制約性突出
鄉村產業發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就近就業機會,但也會因為農民職業技能欠缺、知識水平不足等問題引發結構性失業。鄉村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綜合型人才的支撐,以提供相應的技術和知識。尤其是新業態背景下的鄉村產業,在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需要大量懂技術、品牌推廣、包裝設計、營銷策劃及文化創意等的綜合型人才。隨著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推動,一部分大學生和返鄉農民工及部分成功的企業人士等組成了“新農民”,并參與到農村產業建設中,但是群體占比較小,示范帶動作用不夠明顯。為了培育更多的新型職業農民,滄州市政府近年來加大了對農民的培訓,通過政策吸引人才,資金扶持等多種舉措并行,但仍存在培訓針對性不強、缺乏系統性培訓、農民對于新型職業農民的認知不夠等問題,培訓效果不佳。
4 保障措施
4.1 大力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政府應加強政策引導,在充分發揮傳統農業優勢的基礎上,積極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大力整合各項涉農政策和資金項目,引導農業產業集群創新發展。同時政府應根據當地特色,積極打造縣域特色產業群,實現農村現有產業與新型產業、特色產業快速融合[4]。隨著現代農業產業、鄉村旅游及人居環境的有機結合,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拓展農業各種功能,為農民就業增收提供保障。同時,領頭企業與農民也應積極參與,多元化主體協同帶動鄉村產業發展,推進農村產業有效融合,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穩定農民就近就業。
4.2 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
相關部門需要不斷建立健全緊密型的利益聯結機制。積極開展股份合作,推動農村集體資產及集體建設用地確權分股到戶。不斷完善土地制度,健全土地流轉市場,以確保土地合理流轉。完善市場的定價體系,為資產折價量化和賦予農民股份權能提供部分參考標準,保障農民流轉土地等生產要素有價可循,確保農民的相關合法權益。農村產業化建設過程中,相關部門要加強農村的義務教育,完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農村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注重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從而增強農民就近就業的意愿。建立和完善農村醫療、養老和失業保險制度,促使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健全。進一步加強農民合法權益的保護,加大對農民工維護自身合法權利的支持力度,以增加農民就近就業的穩定性。注重構建利益相結合的多元體制,避免農民邊緣化,讓農民更好地參與進來,增加就業機會,創造收益的同時,進一步推進產業經濟發展[5]。
4.3 加強對農民的培訓
應高度重視農民個人的素質的提升及職業技能的培訓,推動農村職業教育的深入發展,為農民提供多渠道、多元化的選擇,從而獲得更多的就近就業機會。加強農民對于部分先進設備及智能技術的相關知識的培訓,不斷發揮農民在鄉村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政府應繼續加大培訓資金支持,在充分動員的基礎上,提高農民自愿學習的積極性。在培訓過程中可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協調時間。下鄉授課,系統講解知識,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增強農民對相關農業知識的理解。授課內容也要加強設計,使之更具有針對性。通過有效的職業技能培訓,增強農民的就業能力,實現農民智慧化、農業現代化、農村信息化。避免鄉村產業發展所帶來的結構性失業,從而流失更多農民就近就業的機會。
5 結語
隨著新產業、新業態的不斷涌現,傳統鄉村產業與新興產業有效結合,推動了鄉村產業不斷融合發展,增加了就業崗位,促進了農民就近就業。為了更好地發揮鄉村產業對農民就近就業的帶動作用,應加強政策引導,積極推進農業新業態,進一步推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同時建立農民利益緊密結合的相關機制,提高農民參與的積極性,促進產業多元主體協同發展。加強職業培訓,培育新型農民,避免結構性失業,打破鄉村產業發展人才制約瓶頸。通過多舉措并行,推動農民就業,實現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 李付俊,曹佳,鮑春雷.新業態發展背景下靈活就業狀況及對策分析:以S市靈活就業調查結果為例[J].中國勞動,2020(6):81-96.
[2] 陳文杰,李紅霞.試論新時代農業新業態的特征和實踐要求[J].甘肅農業科技,2021,52(6):79-83.
[3] 胡放之,楊金磊.數字經濟對就業的影響研究:基于湖北新就業形態發展現狀的調查[J].湖北社會科學,2021(1):80-86.
[4] 田京京.后脫貧時代鄉村振興產業選擇:以陜西略陽為例[J].統計與決策,2021,37(15):166-169.
[5] 齊文浩,朱琳,楊美琪.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產業融合的農戶增收效應研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61(4):105-113.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