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體育教學部 福建廈門 361006)
200m皮劃艇包括K1、K2、WK1、C1共4個項目,每個項目分為起航階段(0~20m)、途中階段(20~180m)與沖刺階段(180~200m),由于每個階段的速度不同,對專項力量的需求也不相同。
200mK1項目的起步階段需要運動員逐漸增加劃槳的節奏,起步階段的相對速度較大,需要運動員開始逐漸增加力量和速度;途中階段,由于路程較長,所用時間也會較長。途中階段皮劃艇的速度較為穩定,劃槳節奏波動不大,但需要保持適宜的槳頻,需要運動員維持較高的速度力量來保證皮劃艇穩定高速的前進;沖刺階段,槳頻繼續加大,運動員需要爆發全部的速度力量,使得皮劃艇達到最大速度。
通過文獻收集可知,靜水皮艇200m供能系統的比例為磷酸原供能占39.4%,乳酸原供能占28.8%,有氧供能占31.8%,3種供能系統的比例約為4∶3∶3,以磷酸原功能略微占優的3個功能系統較為均衡的發展。從上述分析可知,無氧功能系統還是占有很大比重的,因此皮劃艇運動員,宜采用80%左右強度的間歇性訓練,才有利于較好開發磷酸原與乳酸能功能系統功能,同時增強有氧系統功能。
該研究以貴州省隊200mK1項目8名新選進隊伍的預備運動員為例進行專項力量設計與實施研究,其中4名為實驗組(按照本研究設計方案進行體能訓練),4名為對照組(按照原有方案進行訓練)。實驗進行1個月,實驗前、后進行實驗組與對照組200m皮劃艇成績測試,實驗前保障兩組個人200m測試成績不存在顯著差異,以保障不是運動員原成績對實驗效果的影響。實驗前、后均測試3次成績,每次間隔10min,取平均值記錄最終成績分析。
體能訓練除熱身與恢復外的核心訓練內容:4×400m跑步,間歇5min,每組完成時間在58s以內;4×40s臥推30kg杠鈴,間歇5min;8×50m皮劃艇訓練,間歇3min,每組在17s以內完成;5×20s兩頭起,間歇3min,每組15個以上;3×25s原地收腹跳,間歇3min,每組至少完成20個;3×30s俯臥撐,間隔3min,每組17個以上;4×40s提拉5kg啞鈴,間歇3min,每組80個以上;4×20s雙手2kg小啞鈴胸前橫向開合,間歇2min;4×20s雙手2kg小啞鈴向前直臂平舉,間歇2min。以上從皮劃艇運動員的專項力量出發,結合小肌肉群的訓練進行設計。
實驗的過程中除每周3次的體能訓練的核心訓練部分實驗組與對照組的不同外,其他一切訓練都相同。
實驗前收集實驗組3次測試的平均成績為40s、42s、42s、40s,對照組測試成績分別為42s、40s、39s、41s。1個月后收集實驗組3次測試的平均成績為37s、36s、37s、35s,對照組成績39s、38s、38s、37s。該文運用SPSS STATISTICS 23軟件進行實驗前、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200m測試成績進行單因素ANOVA分析,獲得如表1、表2所示分析結果。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實驗前對照組成績較實驗組的平均成績高出0.5s,實驗后實驗組平均成績較對照組高出2.5s,從平均成績來看,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后的成績均有所提升,實驗組的成績提高較大。
通過表2可知,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200m測試成績對比的P值為0.585,大于0.05,兩組成績不存在顯著差異,結合表1可知,對照組成績略優于實驗組但不存在顯著差異,說明實驗前兩組的成績不會對實驗后的成績產生較大影響。
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200m測試成績對比的P值為0.010,小于0.05,說明兩組成績出現顯著差異,結合表1可知,實驗組的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實驗獲得了較好的效果。

表1 實驗前、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個人皮劃艇200m成績描述分析

表2 實驗前、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個人皮劃艇200m成績ANOVA分析
從皮劃艇專項特點出發,針對皮劃艇運動員運動項目特點設計的專項體能與小肌肉群體能練習相結合,能夠有效促進200mK1運動員運動成績的提高。
皮劃艇教練員能夠根據皮劃艇運動項目的特點科學地設置體能訓練內容,充分注重運動員的個體差異,在訓練的過程中給予不同能力的運動員一定的發揮空間,以促進運動員體能有效的發展,進而促進運動員運動成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