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教育專家)
大四學生唐玲玲經歷了好幾次面試,可每次都失敗。她想不通,雖然自己沒有經驗,可是愿意學習,愿意從基層開始,為什么就是沒有這個機會。她又試著去一家公司面試,參加面試的有11個應屆畢業生,招聘崗位有7個,她還是被刷下來了。回想面試的經過,她找到了失敗的原因,那就是她說“什么都行”。
面試官問她:“你想從哪方面發展,或者說你覺得最擅長和適合我們哪個崗位?”唐玲玲小聲說:“哪個崗位都愿意嘗試一下,希望什么都能有機會接觸到,只有學習后才知道。”
面試官又問:“愿意先到條件艱苦的分公司嗎?”她回答說:“愿意,因為我本來就是外地人,所以在主城區的企業總部和下面區縣對我來說沒有區別。”
面試官再問:“如果安排你在分公司做結算員,工作重復,又很繁瑣,也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你怎么看?”她又不假思索地說:“我愿意做結算員,因為做一個結算員需要很大的耐力,也是很鍛煉人的,這是一個會計必須經歷的階段。如果連這樣一個崗位都做不好的話,就沒有資格成為一名出色的會計人員。”
唐玲玲真誠的回答,最后得到的卻是被拒絕。面試官告訴她:“你什么都說愿意,明顯是對自己的人生沒有規劃,我們希望招聘有明確目標的人,這樣的人知道需要什么,我們才能助員工往那方面發展。”
表面上來看,唐玲玲的回答沒有什么問題,都是順著面試官回答,而恰恰是這樣的回答讓面試官覺得她的職業目標不明確。如果應聘者對自己的職業沒有規劃,碰巧面試官問想做哪些工作、適合什么崗位,應聘者又回答“干什么都行”,是很犯忌的。應聘者沒有明確的職業目標和規劃,這也意味著以后的不穩定。其次,這句話還透露出兩個信號:自負,做什么都不在話下;或者不自信,只要給個崗位就成。再次,有時也會讓面試官覺得應聘者“干什么都不行”,很難給面試官留下好印象。因此應聘者應該根據自己的能力、專業和喜好,選擇最接近自己理想的崗位。
求職時,通常情況下是將簡歷發給用人單位。用人單位收到簡歷,了解了應聘者的個人背景,通過初次篩選和判斷,才會挑選合適的人來面試。面試過程是面試官與應聘者深入交流的過程,面試官是將應聘者作為一個即將進入公司的人才考察的,所以面試官總希望能夠了解應聘者更多的信息。而應聘者一方面要展示自己的優勢,另一方面又要盡量掩飾自己的弱點,而不是說“干什么都行”。要注意,有時候說“不”更會達到溝通效果。
另一方面,應聘者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給對方,但也不要忘記與面試官坦誠相對。因為一味地掩飾與猶豫,只會給自己“減分”,讓就業之路變得不順利。影響面試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應聘者“說”的能力,也就是語言表達能力是決定面試成功與否的關鍵。求職者通過語言向面試官介紹自己的基本情況,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觀念,還要通過語言來感染面試官,吸引面試官的注意力,提高面試官對自己做好某方面工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