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玲 中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俞偉明 臺州陽光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筑市場規模由散、零、亂向有序、規范、規模化的方向發展。隨著建筑法規日趨完善,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不斷推出,特別是“營改增”政策的出臺,對建筑業的管理要求越來越高,使得建筑施工行業逐漸進入微利時代。如何在建筑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環境下求生存,并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是施工企業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本文從如何在“營改增”條件下做好施工管理和財務處理的角度出發闡述成本管理的應對措施,積極化解其不利影響,從而提升項目的盈利水平。
建筑業企業承攬的某房屋建筑項目適用一般計稅方法,不含稅總造價10000萬元,適用稅率9%(銷項稅額900萬元);假設該工程預計總成本占不含稅造價的90%,即9000萬元,假設人工費占不含稅造價的20%(2000萬元),材料占不含稅造價的50%(5000萬元),機械占不含稅造價5%(500萬元),其他成本占不含稅造價的15%(1500萬元)。
按照市場規律,20%的人工能取得稅率為9%的進項概率應該不大,基本為3%,甚至無法取得進項,人工進項大致為60萬元(2000*3%);
材料費中商砼和砂石料等可能接近30%的材料只能取得征收率為3%的進項,因此材料部分按照70%能取得13%的發票,另外30%部分取得3%發票,材料進項500萬元(3500*13%+1500*3%);
機械費取得進項3%、9%、13%三類稅率都有可能,假設綜合稅率9%,進項為45萬元(500*9%);
剩余部分成本20%部分中,部分能抵扣、部分不能抵扣,能抵扣的部分業務對應的稅率3%、6%、9%、13%都有可能,假設50%能取得綜合抵扣稅率9%,另外50%無法抵扣,則進項為90萬(2000*50%*9%);
該工程取得進項稅額=60+500+45+ 90 =695(萬元)
該工程的增值稅稅負=(900-695)/ 10000=2.05%。
上述項目的增值稅管理基本屬于理想狀態下的,部分建筑業的用工模式屬于自行招聘即內部勞務隊,根本無進項可抵扣。因此,房屋建筑項目的增值稅稅負低于2%的可能性不大,除非在選擇供應商時,只選擇一般納稅人,或對方可以選擇簡易計稅卻不允許對方選擇。工程如果存在分包,將會稀釋材料成本占比,也會影響稅負。
建筑施工企業面臨“營改增”的稅制改革,對成本的影響,不同類型業務下,取得進項稅發票的多少,對建筑業成本的影響不同,直接導致毛利率的不同。建筑企業涉及大量外購的貨物和服務。如占總成本較大比例的材料費、人工費一般都通過購買從外部獲得。稅改前,企業外購的貨物或者服務取得的增值稅發票不能進行抵扣,其應進入相應成本。營改增后,企業取得增值稅發票可進行抵扣,在售價不變前提下,企業的外購材料和服務成本將降低。目前從建筑企業來看,工程結算中成本,原材料占55%,人工費占35%,其他費用占10%。在這三項成本中,人工成本一般是支付給第三方勞務公司,由于勞務公司進項較少,是按一定比例的征收率征收增值稅,不能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建筑企業不能獲得進項抵扣。對于原材料,由于大量“甲供材料”以及部分材料增值稅采用征收率征收實際情況的存在,建筑企業在購進原材料時,實際可取得增值稅進項發票金額較少。“營改增”后建筑企業由于難取得足夠的增值稅進項進行抵扣,其整體稅負將增大。必然會影響企業的稅負,從而影響企業成本。另外,從企業整體角度來看,稅負也是企業成本一部分。
全面了解與掌握增值稅政策,加強稅收籌劃,助力建筑企業降本增效。根據不同利潤率測算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在項目實際成本測算過程中,如果我們設定的項目利潤越高,那么項目所承擔的稅負越高。建筑企業的增值稅稅率相對比較復雜,在服務項目上,建筑企業既有建筑服務,也還可能涉及其他的技術服務,甚至是有形動產租賃的服務,這就可能涉及9%,6%,13%等不同的稅率。
在企業規模上,建筑企業既有大型的建筑公司,也有小規模企業,既有一般納稅人,也有小規模納稅人。
建筑企業的增值稅稅率既涉及9%,13%的較高稅率,也可能涉及6%,3%的低稅率,不同的稅率對建筑企業的利潤影響明顯。由于建筑業企業采購的貨物或者勞務品種繁多,稅率各不相同。因此,建筑企業財務處理時該分開核算的要分開核算,不要混在一起。同時,要注意合理運用稅收優惠,減少稅賦成本,即常說的稅務籌劃。
只有搞清每個稅率和征收率所對應的項目,有針對性實施成本控制。方法是主動辯析稅率,簡易計稅的應先測算,通過稅務籌劃,合法合理節稅,增效。
一般來講,對于甲供材合同,應選擇簡易計稅方法。
同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按照稅法規定,選擇簡易計稅后36個月內不能更改;
(2)簡易計稅是專門針對項目來講的,不是針對建筑企業來講的(施工企業可以用這個項目選擇簡易計稅,另一個項目選擇一般計稅);
(3)新項目,只有甲供材合同和包工的合同,才可以選用簡易計稅;除甲供材合同和包工合同外,其他工程建議選用一般計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