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婷 邵陽職業技術學院
伴隨高職院校教學工作的改革創新,很多高校的機電專業都引入了“雙主體”教學模式,實現企業生產和高校育人工作的有效融合,幫助學生在提升專業技能的同時還可以對未來工作內容和崗位進行熟悉。就目前來看,我國機電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在“工匠精神”理念下要想真正發揮雙主體作用,還需要對人才教學模式進行重構,發掘一個有效的人才培養路徑,進而實現學生、學校和企業三方面的更好發展。
機電專業更加注重實踐操作,并且具有較高的技術性,機電專業人才需要參與高質量和高水平產品的生產制造,所以培養機電專業學生工匠精神尤為重要。擁有工匠精神的學生能夠堅定自己的職業道德和標準,并將此落實到工作當中,實現對產品制造的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培養還有利于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讓學生無論是在今后學習還是在未來工作當中都能夠踐行勇于擔當、追求極致、敢于創新的精神品質,為推動我國機電行業實現更好發展提供人才保障,所以說培養機電專業學生工匠精神是非常有意義的。
在過去,企業更加看重于具有較高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機電人才,隨著時代發展與變遷,現在企業更加需要品學兼優的高素質機電人才,提升自身素質可以在人才競爭中獲得更多優勢,也因此推動高職機電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轉變。伴隨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作為高素質人才必須要能夠進行自主思考和探究,能夠獨立發現問題,并找到恰當的方式解決問題。然而,很多機電專業都實施了雙主體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和企業進行合作,在生產中實現教學。而機電專業教師也在此過程中扮演著不同角色,也因此和學生之間很容易產生矛盾和沖突。培養品學兼優的機電人才不僅是當前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也是學生應當具備的品行,還是對工匠精神的一種體現。
盡管高職院校所采用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義務教育階段存在很大不同,但是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難免會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機電專業要求高職院校要培養實踐應用型人才,要求學生能夠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但是如果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只關注理論知識教學,不注重實踐操作培養是難以實現這種人才培養目標的。要知道,機電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在實踐當中進行運用,將工匠精神和人才培養進行有效融合,可以讓教師和學生給予實踐充分重視,進而有效提升學生實踐操作能力,進而形成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的有效融合,使學生在實踐當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
當前高職院校機電專業人才培養工作依然沒有跳出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在教學過程中只是按照教材進行講學,對于教學內容沒有進行創新,學生對于課堂教學積極性差。此外,在雙主體人才培養模式下,學校只關注企業對于人才技能的需要,沒有關注對學生職業精神和素養的培養,也沒有認識到工匠精神培養的重要性,這也使得學生在企業頂崗實習中只是為了完成生產任務,而沒有追求工作的精益求精。在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一些機電生產企業過于關注生產效率,而忽視了產品質量,進而導致產量增加而質量降低,這種生產管理模式會對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念造成影響,對待工作也不會認真負責,進而影響機電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開展。
在雙主體人才培養模式下,要進一步深化企業和高職院校的合作關系,在人才培養中高職院校應當發揮主要作用,而企業則發揮輔助作用,學生通過校內學習,在企業進行輪崗、頂崗實習,實現企業生產和教學育人的有效融合,幫助學生更好完成機電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綜合技能以及崗位技能的學習。結合企業的崗位標準,高職院校教師需要和企業技術人員針對職業進行分析,共同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并將工匠精神的培養融入其中。可以在1-2學期開展機電基礎知識和素養的教學,在第3學期來到企業進行輪崗實習,在4-5學期學習專業技能和綜合技能,在第6學期再進行頂崗實習。在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實現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目的。
在雙主體人才培養模式下,為進一步培養學生工匠精神,要構建“四融合”專業模式,對機電專業課程進行改革創新。為此,需要對機電專業特點進行充分分析。在課程標準和崗位標準融合基礎上,機電專業教師要和企業技術人員針對職業能力進行考慮,結合崗位工作流程和內容,融入機電理論知識和實踐內容,形成工作過程系統化專 業課程體系。在企業生產和教學育人融合背景下,學校和企業可以共同構建機電實訓基地,使實訓基地可以完成理論知識教學、實踐操作教學、生產以及實訓等功能,并按照企業標準配備相應生產設備,工具和設備擺放也要按照企業標準進行,為學生營造一個真實的、良好的職業氛圍,在基地實訓時也要按照企業生產和管理要求對學生進行管理,這樣才可以將教學和崗位進行有效融合,幫助學生培養工匠精神,提升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實現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融合。除此之外,還可以開展項目化教學,將機電專業課教學和企業生產項目進行結合,在項目教學中可以更好突出學生課堂主體性,讓學生結成小組通過協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一個項目,并將企業對于項目的評價和學校對于學生實踐操作考核進行融合,使學生在完成項目時能夠深刻認識工匠精神的意義和價值。
基于“工匠精神”人才培養理念,高職院校機電人才培養工作要從“四層次”開展人才培養工作,即:技術創新、綜合素質、創業精神以及實踐能力。第一,在機電實訓基地可以讓學生自發組織工作室進行產品創新或是進行一些機電產品研究,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一起針對某一個機電產品進行創新研究。機電專業導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與科研大賽,也可以組織學生在校內提供設備維護服務,給予學生更多實踐機會,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在機電學術研究方面,可以讓學生通過參加校企合作機電技術創新研發或是一些市級、省級的機電技能比賽,不斷提升學生的技術創新能力;第二,鼓勵學生在學校成立機電維修服務社團,社團成員可以在學校、社區開展家電維修服務或是志愿者服務,也可以在學校定期開展技能大賽活動,讓學生在實踐當中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第三,學校要能夠為學生創造參加一些創新創業比賽的機會,通過開展相關培訓,幫助學生在機電產品創新設計、電子創新創業大賽中體會創業的魅力,使學生樹立創新創業精神。
現階段,要想使高職院校機電專業人才培養工作能夠緊隨時代發展腳步,就需要在機電專業教學中結合社會發展和學生實際情況,在實現專業課和崗位標準融合的同時,更要注重工匠精神的教育。所以,要將工匠精神和專業課教學進行有效融合,發掘專業課程中和工匠精神相關元素,這樣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的同時,就可以逐漸樹立工匠精神。此外,作為專業課教師,要發揮榜樣精神。作為工匠精神培養的主要參與者,教師自己的言行舉止會對學生帶來影響,所以教師需要在專業課教學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詮釋什么是工匠精神,而學生在教師相處的過程中,就會不自覺受到教師一言一行的影響。所以,學校要做好機電專業教師工匠精神的培養工作,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素養,這樣才可以在專業課教學中更好的滲透工匠精神,為機電專業學生工匠精神培養工作開展提供保障。
總的來說,當前社會對于機電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但是只是具備專業機電知識和技能的人才是無法滿足機電行業發展需求,還需要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和創新意識的機電人才。高職院校作為機電人才培養基地,要在人才培養中充分落實工匠精神,在雙主體人才培養模式下,將工匠精神滲透到校企育人的各個環節當中,培養出新時代的優秀機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