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鋌 上海城投環境(集團)有限公司
城市化建設使得大量鄉鎮農村人口涌入城市,雖然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但是同時也增加了城市運行壓力,導致城市環境的承載能力與當前實際情況不相符,從而對城市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城市中工業生產、交通運行以及日常生活都會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同時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導致城市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當前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城市規劃中亟須解決的首要問題。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是相互作用的,二者能夠互相影響,所以需要運用環境經濟理論基礎對城市規劃進行指導。
發展經濟能夠改善人類的基本生活條件,是人類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主要目的。但是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使用大量自然資源,同時會對自然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城市作為當前人類主要聚集生活的單元方式,人們在發展城市經濟的過程中,對城市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阻礙了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城市環境保護,其中主要包括市場失效問題、非確定性問題與不可逆轉問題,這些問題普遍存在于城市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
在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城市環境資源的直接開發利用和間接開發利用有著共同的目標,即將城市環境資源利用率和收益最大化。但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市場機制卻不利于城市環境保護開展。英國著名經濟學者阿瑟·庇古在城市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研究中發現,在商品生產過程中,存在著生產者所承擔的那部分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一般為受污染影響的人和企業所付出的機會成本綜合)存在著差異,從而導致了污染問題出現,同時城市環境污染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沒有在企業生產成本中體現,私人經濟互動產生了外部成本,阿瑟·庇古認為外部成本不能通過市場運行機制自行消除,而是需要將外部成本中的不利因素轉移到其他主體之中,在這個過程中所產生的交易不會受到市場運行機制的管理和約束,不會對生產該部分外部成本的主體產生約束作用,從而導致城市環境資源會被過度開發利用,開發者不需要承擔額外的成本,換來的卻是更高的經濟收益,這就是城市環境市場失效理論的基本內涵。除此之外,公共資源是與外部成本相關的,公共資源包括城市綠地、公共交通、水資源、空氣資源等,這些資源為城市居民所共享,私人企業在產生外部成本的同時,會更多地利用公共資源,且會對公共資源造成破壞,但是因為市場在此方面處于失效狀態,市場自身無法使私人企業提供公共資源。
非確定性問題是指城市居民受到自身綜合素質的限制,對于城市環境資源的存儲量、再生能力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認識存在著不確定性,也就是認知程度不同,城市居民個體認知差異較大,從而導致城市環境資源利用和城市環境污染治理中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不可逆轉性主要是指城市環境中的不可再生資源,例如石油、天然氣等,這些資源過度使用會導致資源枯竭,造成無資源可用的局面,也就是不可逆轉性。除此之外,許多城市為了實現規劃目標,改變了建設用地原本的自然形態、地質結構等,這些改變也是不可逆轉的,是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永久性改變,以現有的技術條件幾乎不可能恢復到原本的生態環境面貌。
在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特色市場經濟條件下,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獨立運行的市場體系,我國城市居民基本沒有生存和基本溫飽問題,為市場經濟運行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因為在生存和基本溫飽都是問題的情況下,城市居民的第一需求是生活必需品,城市經濟發展曲線是沒有彈性的,從而會導致城市能夠投資用于保護生態環境的資金無法得到保障。在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生存和基本溫飽問題得到了良好的解決,城市經濟發展形勢較好,具有充足的資金投入城市環境保護中。
環境經濟學家在研究中發現,城市生態環境的退化水平,以人均污染物的排放量為衡量基準,會隨著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而增大,在到達某個閾值后,會隨著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而縮小,整體呈現出倒“U”的發展曲線,與“庫茲涅茨曲線”相一致。根據對城市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之間的虛線分析可以發現,現代城市發展基本以優先發展經濟后開展環境治理為主要基調,該曲線同時說明城市工業的發展會對城市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但是在城市工業發展到一定水平后,城市則會擁有更多的資金投入環境保護工作中,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需要彌補經濟建設對環境造成的破壞,但是從總體形勢來看是有利于城市環境保護工作開展的,也就是該曲線后半段上升的主要原因。從相反的角度來看,城市經濟高速發展能夠使得城市快速越過不利于環境保護工作開展的階段,例如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直接跳過了需要開發環境資源的階段,使城市經濟發展結構得到快速調整,例如金融行業、高新技術行業等,也是城市環境保護工作開展的另一種形式。
從上文所分析的內容來看,城市環境問題的出現并不都是人為主觀對環境保護工作忽略而導致的,而是在城市經濟發展的某個階段必須要采取的發展策略,隨之而出現的一個結果,在城市經濟發展到達一定水平后環境問題會隨之得到改善。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依靠城市市場運作機制自身是無法有效解決城市環境問題的,那么就需要以城市環境經濟理論作為基礎,通過政府的干預,對城市環境中的問題加以彌補和修正,從而使城市環境問題能夠得到進一步改善,這也與我國社會主義特色市場經濟模式相一致,在政府和市場雙重機制下,能夠很好地解決城市環境問題。
為了解決私人企業廢棄物排放對城市環境造成的污染問題,可以通過增加排污收費的方式進行解決。例如,針對某在生產過程中需要排放污染物的企業,污染物包括但不限于水體污染、城市環境污染、大氣污染等類型,根據污染程度和排放量,征收部分排污費用,將該部分費用使用在城市環境改善和公共資源建設中,從而實現了私人企業所生產的外部成本由私人企業自身所承擔,也完成了私人企業占用過多公共資源需要為公共資源建設投入的目的。但是排位收費內容編制是一項復雜的內容,且政府落實和推進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同時在城市環境不斷改善的背景下,排污收費的內容也需要進行調整和變動,從而提高政府干預的科學性,在保護城市環境的同時,能夠推動城市經濟發展。
環境污染是外部性問題,城市市場運作機制對于該外部性問題的解決能力不足,雖然依靠政府干預管理能夠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從市場經濟模式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會對市場經濟運行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可以選擇通過排位許可交易的模式來開展環境保護。首先,政府需要根據當前城市環境問題現狀和城市企業污染物排放現狀,制定排污許可額度,因為自然環境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在污染物排放沒有超過該調節能力的情況下,城市環境能夠完成自我調節,從而不會產生環境污染問題。環境經濟理論并不是要杜絕環境污染,而是將城市環境污染控制在一個最優的水平中。通過制定排污許可交易,部分企業通過優化廢棄物處理技術等,所排放的污染物會低于所規定的許可額度,那么其他企業可以通過購買該企業所剩余的排污許可額度,此時企業需要花費額外的成本,企業則會對控制排污成本,從而達到減少污染物排放的目的,城市污染物總排放量也就得到了有效地控制,還能夠依靠市場運作機制對污染物排放進行控制,是一種有效的城市環境保護策略。
綜上所述,本文結合城市環境經濟基本理論,以該理論作為基礎,闡述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優化策略,希望可以對我國城市環境保護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