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明 陽泉市統計局
大數據時代下,數據資料在農村經濟建設工作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業統計實際上指的是整理并合理使用農業活動中產生的各項數據。廣義上的統計指的是記錄社會上各種狀況數量關系,統計工作經過不斷發展,已經延伸出了多種學科,而農業統計工作指的則是將農業生產活動作為主要研究對象。
在強化統計基礎建設的過程中,統計人員可以主動強化學習,更全面地了解統計學知識之后,保障第一時間就能夠掌握最新統計行業信息,時刻跟進時代節奏,在建立相對完整的農業經濟工作信息之后,工作人員就可以自主梳理工作思路。尤其是對統計工作中的各項關系梳理,如明確各項基礎資料的統計和整理、完善原始記錄等,這樣才能夠有效保障工作中各項信息始終完整,能夠作為后續經濟建設工作的合理參考。在實際的統計基礎建設工作落實過程中,工作人員應將重點放在資料的整理保存方面,確認其中內容的連續性之后,各部分工作人員的職責也就能得到合理劃分。總之行業內的工作人員需要明確自身責任,最好能夠構建責任到人的工作制度,在整理統計資料時,按照一定的標準和范圍展開工作,最終編制出合理的統計報告。
基層農業統計工作和農村經濟建設工作的具體落實,需要工作人員積極配合培訓和行業指導。在培訓時,管理人員也要注意與實際情況結合,尤其是對農業統計學學習機制的完善,最好能逐級展開培訓,盡可能幫助基層人員形成完善的工作思路。對于鄉鎮農業統計工作人員而言,合理的培訓和指導是至關重要的,他們能夠在培訓過程中形成責任感,保障在后續工作中加大調研工作的推進力度,充分掌握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之后,發現其中規律和問題,并采取合理手段解決。
基層農業統計工作的優化必然需要在完善的統計工作體系當中展開。統計體系的構建為保障具有權威性,工作人員可以使用抽查的方式展開行業環境調查,并以定期普查的結果作為輔助。顯而易見,利用抽查結果就能夠合理推算體系建立的要點,若結果準確度高,可以適當減少普查次數,降低工作難度。此外,工作人員也可以參考以往的工作經驗,并針對當前情況的發展,與農業生產活動好政府指標等細節結合起來考慮。
近幾年,城市化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1]。不少農村年輕勞動力選擇從事商業和工業工作,農村棄耕流失的情況十分嚴重,這就能夠看出抽查的弊端,在此前提下,行業內工作人員可以使用抽樣調查的方式展開工作,具體按照農村實際耕地面積判斷整體工作的合理性,并簡化統計報表。眾所周知,以往復雜的報表已經不適合農村經濟的統計,必須盡快完成報表的精簡工作,減少工作量的同時提升效果。對于各地政府而言,使用更合適的報表展開統計工作的利大于弊,不僅能降低人工投入,還可以提高報表的統一性。
農村經濟體制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一步步改革,但部分地區的統計工作依舊使用的是傳統的雙軌工作制,即各部門使用統計系統對后續工作負責。面對此種情況,必須用更加積極的態度面對統計制度改革和監督工作的落實,保障工作體系的全面性和客觀程度。
在獲得國家扶持之后,工作人員就可以利用招標和競標等方式,確立統一工作制度,并組建綜合素質強的人才隊伍。
經濟統計工作的結果能夠為農村經濟結構的完善作出指導,同時也能體現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程度。領導層只需要深入分析農村統計資料,就能夠將統計數據的實際價值完全發揮出來,若的確能夠給農村經濟建設工作帶來良好的輔助效果,工作人員就可以進一步擴大統計面積,提高數據全面性。
為保障農村經濟的合理迅速發展,行業內工作人員必然要制定與現實情況相符合的長遠計劃,作為后續統計工作和農村經濟建設工作落實的依據,提升經濟計劃的科學性及可行性。
農業統計工作的落實效率實際上不高[2]。主要原因在于國家和地方之間的部分工作存在沖突,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工作人員需要根據地方政策判斷國家大方向是否符合當地特點,若能夠調和矛盾就要盡可能地將矛盾化解,若不能則要盡量降低矛盾對基層農業統計工作和農村經濟建設的影響程度。且當下信息化發展的程度很高,農業統計工作也要跟進時代發展的腳步,保障各項工作的信息化程度,最終實現農業統計的迅速創新。
在農業統計工作的管理中,應盡可能地加強管理力度,可以從基礎建設入手。在提升對基層發展情況的了解程度后,工作人員就能制定工作細則。如:某地糧食實際收入的統計過程中,工作人員沒有片面地收集農民收入數據,而是先整理了農業生產成本,全面分析后,與做種的收入結合研究。此外,在實際的統計工作落實過程中,還要注意各部分工作人員之間的配合程度,與積極的培訓活動結合,切實達到加強農業統計工作管理力度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基層農業統計工作落實的過程中,對于農業經濟建設工作也起到了必不可少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在制度完善和統計體系的建立方面,都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未來的農業經濟建設和生產活動當中,工作人員都要加強基層農業統計工作的推進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