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芳 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
長期以來,貨幣流通速度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傳統衡量貨幣流通速度的指標為GDP/M2,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統計,我國貨幣流通速度在這三十年來一直處于持續下降的狀態,由1990 年的1.23 下降到2019年的0.5。我國學者對貨幣流通速度下降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幾種。唐國興、徐劍剛研究發現大量引進外資貨幣供給壓力增大,使得貨幣流通速度下降[1]。趙留彥等研究發現金融市場的繁榮對貨幣需求有推動作用,而且金融市場活躍度越高,貨幣流通速度越慢[2]。王延軍和溫嬌秀發現我國第一、二產業占比下降和第三產業的上升,我國貨幣流通速度會進一步減緩。[3]。劉曉欣和梁志杰發現隨著虛擬經濟產生的交易在GDP 占比的提高,會降低貨幣流通速度[4]。本文將基于資本周轉理論,從影響周轉速度的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兩因素出發,分析我國貨幣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
本文要研究的貨幣流通速度與資本周轉速度有著密切聯系的,“資本周轉的加速本身就包含著貨幣流通的加速”,隨著資本周轉速度的增加,貨幣資本的循環也會加快,那么貨幣流通隨之加速。《資本論》二卷中,馬克思指出資本周轉過程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
1.整體層面: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比過大
根據馬克思提出的資本周轉理論,生產資本的構成是生產過程中影響總資本的流通速度的重要因素。而且固定資本占比與資本周轉速度成反比。從我國固定資產投資量來看,投資量在2018 年達到最大為645675 億元,與1990 年的4517 億元相比,大約增長了142 倍。從固定資產占比情況來看,在1990-2015 年期間固定資產占比整體上升趨勢,由1990 年的24%上升到2015 年的82%。前期全社會固定資產的不斷增長及其所占比重不斷增大,使得我國貨幣流通速度迅速下降。
2.行業層面:基建和房地產投資過重
長期以來,基建投資和房地產投資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兩大重要因素。根據數據統計顯示,基礎設施固定投資額和房地產固定資產投資額在整體都呈現增長趨勢,就基建投資來說其年平均增長率約為19.72%,房地產投資年平均增長率約為19.19%。從所占比重來看,兩者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中占比約為50%,并且該比重常年在整體上保持平穩。大量資金投入基建和房地產,一方面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國的貨幣流通速度下降。
1.產能過剩狀況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產能過剩現象頻發,第一次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在紡織、家電等輕工業和消費品行業出現了生產過剩現象。第二次是2003-2006年,我國鋼鐵、水泥、焦炭等重工業領域的產能過剩。第三次是2009 年至今,四萬億投資計劃推出實施,加劇產業過剩。傳統行業來說鋼鐵、水泥、焦炭等產能利用率大多集中于70%至75%之間。新興行業的產能利用率來說風機未到70%,光伏利未超過60%,現已經形成長期而廣泛的產能過剩現象。
2.產能過剩影響流通時間
首先,產能過剩影響售賣時間。根據馬克思資本周轉理論,售賣時間就是商品資本轉化為貨幣資本的時間。如果流通受阻,資本“過久地停留在商品資本的職能上,它就不再成為商品,甚至不再成為使用價值”[5],那么將影響貨幣的回流,導致售賣時間延長,進而影響資本周轉速度。其次,產能過剩影響購買時間。根據資本周轉理論可知,購買時間就是貨幣資本轉化為生產資本的時間。當出現產能過剩,會導致大量的商品堆積,企業面臨縮小生產規模甚至停產的困境,因此影響其對生產資料的購買,流通時間延長。
錢荒是一種在流通領域內因為貨幣短缺而引發流動性危機,在2011 年、2013 年、2016 年發生了較大的錢荒,尤當出現錢荒時,人們會認為貨幣供給相對短缺造成,但從我國貨幣供給來看,其數量一直保持較高增速,可以看出錢荒的根本不在于貨幣供給不足,而是貨幣流通速度下降,導致大量貨幣沉淀市場,無法有效配置造成。
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就是指利用貨幣政策能夠達到期望目標的有效程度。自1990 年以來,我國貨幣流通速度整體呈現下降趨勢,導致我國部分貨幣沉淀,成為無效或低效的貨幣供給。因此,實際發揮作用的貨幣低于發行的貨幣供給量,不能達到期望的目標,減弱貨幣政策對宏觀經濟的調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