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 布爾津縣財政局
隨著社會經濟的融合與快速發展,市場對各個單位會計工作的規范化運營提出了新的需求。會計工作主要是以貨幣為計量單位,通過科學、合理的計算方法對一個單位的內部經濟活動進行數據化核算,以便找出其中經濟業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也可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撐方便單位進行決策管理,減少運作風險。收稅活動則是由專門的政府機構向所有公民財務或是特定的行為而實施的一種強制性不償還性的金錢或實物課征行為。征稅為了滿足國家公共財政職能目的而進行的,以國家強制力為保證。一般而言,事業單位的財務會計管理工作已經涵蓋稅收征納工作,因此財務會計工作與稅收征納存在一點的關聯性。稅收征納工作是為滿足國家社會各項工作征程運作而實施的征收稅款的行為;會計管理工作則是通過規范的會計核算體現單位內部經營狀況,從而保證政府部門及債務人之間的關系。兩者都是為了社會持續和諧發展而進行的活動。同時,稅收征納的基礎一定由會計核算工作進行提供,存在一定的聯系。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步伐越來越快,稅法不斷根據時代的要求改革完善,但是事業單位規定的財政會計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并沒有考量稅法的制約要求,兩者之間在存在聯系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收支確認原則不同。根據我國稅法的相關規定,納稅人收入支出的計算應當與權責發生相關,并在這個原則上執行會計核算的相關工作。但是,事業單位的會計管理是依據收付實現制的原則,權責發生制則只是原則之外的形式。由此可知,事業單位的收支確認方式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業務核算卻往往只遵循一種原則。同時,一些費用的扣除同樣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在財務會計管理規范要求中,成本費用核算若是存在較大的變化,一定是需要既定的標準對核算進行規范化的界定。根據相關稅法的要求,事業單位或是社會組織,工會經費、福利費、教育費等都需要進行技術扣除,并在原有的經濟科目中支出,在計算稅收時則是不再進行相應的扣除,由此可知,國家在本質上將事業單位、企業的扣費標準成一體。但是,企業與事業單位在實際經濟活動存在較大的差別,不可按照既定的標準走。事業單位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員工相關福利一般是在工資中扣除,則不再在應稅所得額中扣除,但是按照國家稅法的相關標準還需進行再一次的扣除。
(2)單位資產處理的方法具有差異性。我國稅法涉及范圍涵蓋了事業單位的各項資產業務,其應當按照標準進行計價折扣或是攤銷。但是在實際活動中,事業單位資產處理的方式還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析處理,若是完全照搬單位資產處理辦法則是可能容易出現水土不服的問題,影響事業單位的正常運轉。例如,處理固定資產過程中,稅法明確了固定資產是指使用期限超過一年的房子建筑機械運輸工具與生產運營相關的設備等,如有不屬于生產運營首要設備的物品,單位價值在2000 元以上使用期限超過兩年的,也應當作為固定財務計算。但是,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在規范紙上還包含房子及建筑專用設備等。這就導致企業在處理資產核算的過程中會出現較大的差別,非常不利于征稅納稅工作的順利進行。
從上述可知,事業單位財務會計與稅法存在的差異,就導致了財務管理的行為方式與目標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無法順利達成稅法所要求的目標。事業單位在依據自身經營的原則基礎之上無法達成稅法的要求,但是還得根據稅法要求進行另行調整處理,這表明了事業單位需要花費更多時間、人力成本,這嚴重增加了事業單位會計管理的核算工作,導致單位內部的財務管理工作復雜化,管理效率低下,更不利于事業單位的規范化發展。這種差異性及不相容性需要亟待新的解決辦法。對此,我國稅務局根據這兩者存在的問題及現存關系,針對事業單位現存的稅收管理現狀及相應的管理措施進行分析處理,有效幫助事業單位重新認識稅收與財務管理之間的聯系,以便可以找到一個平衡點,對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及稅收進行重新定義,盡可能消除國家稅收活動對事業單位造成的不良影響。
國家稅法的更新,稅收管理進入了信息化的模式,這是緊跟社會發展的步伐,不斷滿足多元化市場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時代引領性及先進性。但是,事業單位本身屬于國家財政撥款支持的單位,其經營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因此,國家稅法是為保障人們權益進行開展的,事業單位本身應當在充分掌握稅法的而基礎上對單位的會計管理規范與制度進行變革,積極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首先,事業單位需要根據稅法的全部現有規定,對與稅法相關的會計管理工作進行改變,從制度根本落實財務管理與稅收的差異性。其次,事業單位必須建立健全會計管理體系建設,嚴格按照標準開展分工計算的工作,保證內部各項工作活動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