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曉麗 楊欣 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
近幾年,在互聯網獲得十分迅猛地發展后,微信、論壇等許多自媒體也“應時而生”,瀏覽自媒體已經逐步變成了人們進行娛樂的方法,且還是接收各類信息十分關鍵的渠道。自媒體能夠給人們給予更多的方便,但是,其也具有相應的缺點。大學學生對各類新興事物是較易接受的,所以,其更易融入至自媒體時代中,使得自媒體對大學學生帶來了許多影響,而各個高校怎樣應用自媒體對大學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全方位地發揮出自媒體所具有的各項優勢,防止給大學學生帶來部分不利影響,這些均是需要進行分析與研究的關鍵性問題。
處于自媒體時代下,人們可以參照自己的經歷、看法等,隨意發布出部分信息,從而被批量性地進行轉發,構成了“媒體”化傳播[1]。大學學生大多十分關注微博、抖音等,這類平臺具有十分豐富的信息,部分炫富方面的信息十分低俗,部分所謂的“人生感悟”等,均被大學學生所喜愛。這類具有“負能量”的信息,會對大學學生自身的價值觀念、人生觀念帶來許多影響。
在某一自媒體平臺中的某一視頻十分火爆后,均會吸引到大學學生更多的注意力。在這類十分火爆的視頻中,具有部分低俗語段、舞蹈等,加之具有許多“負能量”的句子,被大學學生進行模仿,各個“網紅”所說的“口頭語”“常用語”等已進入至大學學生平時的生活中,變成了開展思政教育的阻礙之一。
部分自媒體平臺會改變新聞或是某一事件本身的真實性,以得到更多的點擊總量、關注,因為自媒體具有較大的信息總量,且其各類內容十分復雜,所以,法律對其進行的監管依舊較弱,使得許多匿名性、虛假性新聞滲入至大學學生平時關注的自媒體中,在被閱讀后,還會被轉載,失真性新聞會對大學學生自身的人生觀念、價值觀念帶來許多影響。
處于自媒體時代下,各個高校中的教師需要緊依時代,改變傳統型教育意識、觀念,構建新興的教育方法,更為關注自媒體教育,并更為準確地認知到自媒體時代所給予的各類機會、挑戰,使得自媒體能夠更為良好地給思政教育給予服務。各個高校不可以僅依靠思政教師“面對面”地給學生教授有關的知識,而是需要處于原有網絡教育的前提下,把高校所具有的各項優勢融入至自媒體中,對教育方法進行改良、革新。
各個高校可以構建自媒體平臺,比如,微信小程序、微博等,借助大學學生更易認可與接受的方法來發布出思政教育有關的知識,更具針對性地聯合社會各類焦點、時事政治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作核心,讓思政教育能夠融入至自媒體中,在無形中進行價值引領[2]。同時,還可以與學生在平臺中彼此互動,借助自媒體隨時掌握學生的各項思想動態,讓教師可以找出學生具有興趣的各類主題,加之思想方面所出現的偏差,以更具針對性地進行“因材施教”。
輔導人員對于大學學生的思政教育而言是十分關鍵的,處于自媒體時代下,輔導人員需要增強對自媒體總體的掌握,加之各類應用技巧、方式等[3]。借助自媒體與學生間進行溝通、交流,讓教師、學生間具有更多的了解,變成“好朋友”,還可以變成各類輿論的引導者,方便更具針對性地進行思政教育。
在各個高校所進行的思政教育中,構建自媒體平臺有關的監管機制,能夠持續讓思政教育獲得更多的進步[4]。各個高校設定專門型自媒體平臺監管部門,需要定時對學生在自媒體中所發布出的各類信息進行分析、研究、評估,以立即找出學生思想方面所出現的偏差,對其進行動態調節,秉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大學學生的網絡行為方式與習慣進行規范,讓大學學生能夠自主進行監管。
綜上,處于自媒體時代下,對各個高校所進行的思政教育給予了更多的要求,傳統型思政教育方法已無法適應于時代,為此,教師需要應用自媒體所具有的各項優勢,更為關注把理論、實踐間加以聯合,使學生能夠認知到思政知識與自己平時的生活間緊密相連。不過,各個高校對思政教育進行完善是需要很長時間的,同時,還需要教師、學生、學校一同加入,在改良、革新各項教學對策后,增強學生所處的思政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