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笑慈 中建二局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建筑領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景象,建筑工程結構也逐漸顯現出多樣化趨勢。而在框架結構施工中鋼筋、模板、混凝土部位的施工顯得至關重要,同時為了提升建筑工程框架結構建筑施工質量水平,還應嚴格把控施工要點,以促進我國建筑行業的有效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迅猛發展,我國城市化進程逐漸深化,人們對建筑工程框架結構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滿足建筑工程的支撐能力,還應對框架結構尺寸進行合理設計。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建筑工程的承載力應不斷提升,確保其符合抗風、抗震等荷載要求,進一步提升建筑工程質量水平。同時隨著樓層的增加,建筑載荷支撐力應相應提升,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人員應對框架結構的施工技術要求與設計質量嚴格控制,確保框架結構與設計要求一致。
首先,做好施工前準備工作。施工準備主要包括材料準備與焊接施工兩個部分,將散裝材料采用綁扎固定的方法放置于安全位置,再將綁扎好的散裝材料固定于鋼架結構上;做好施工現場的材料管理工作,地面堆放的鋼筋材料要符合材料管理規范,用油布妥善覆蓋,并在油布上放置重物,避免油布滑落;做好安全管理,在堆放鋼筋的位置放置安全標識,避免對現場施工人員造成安全威脅。焊接施工準備主要是在焊接作業前按照規范標準進行焊接試驗。其次,做好放樣與下料施工控制。完成焊接施工后焊縫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線性收縮現象,因此施工前要控制好放樣與下料作業的余量,以保證結構的穩定性、安全性。根據規范要求抽查鋼筋尺寸及允許偏差范圍,保證鋼筋結構的質量。
半現澆式、全現澆式、裝配式框架結構均會在施工現場進行模板施工,且現澆混凝土施工結構主要采用多層模板支架體系作為自身重力荷載及施工荷載體系,通過多層模板支架體系可將荷載均勻傳遞至每個樓層,由于模板施工工期較短,且每個樓層可承受的荷載會受到限制,因此施工中存在較多的不確定因素,無疑增加了模板施工的難度。施工過程中要嚴格控制模板的垂直度,誤差不超過3mm,為避免漏漿,施工時要在模板與墊層中直接填充較細的水泥砂漿;支撐模板時要保證立桿豎立于堅固的平面上,因為立桿是提高上層模板及支架承載能力的主要結構。具體工程中,模板的施工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墊層施工。先進行模板安裝,安裝時要做好基礎測量,詳細標記每個邊線,根據邊線位置確定材料的固定位置,以保證模板的強度、承重能力及穩定性。測量墊層的水平性能,注意各個邊線細節,要標注好暗柱角,以為后續的固定模板安裝提供支持;安裝模板時找到各個暗柱角標記,材料支柱固定好,保證整體模板的硬度及穩固性。其次,做好主體結構的施工。主體結構施工時要將立桿豎立固定于平面上,以保證下層支撐構件順利拆除。注意安裝基礎模板時要合理設置安裝角度,只有保證角度垂直才能減少安裝誤差,提高模板的抗壓能力。
首先,要科學、合理的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一方面要合理控制水泥用量,水泥過少會影響混凝土結構的強度,水泥過多則會增加結構內部的流動性,從而影響結構穩定性;另一方面要合理控制水石灰比例。水石灰添加過多,會使水泥變得黏稠而影響其聚合性,水石灰添加比例過小,則會導致水泥過稀,無法在短時間內迅速凝固,導致結構內部形成大量氣泡,影響混凝土結構的穩定性。此外,還要注意用砂量的控制,用量過少會直接影響到水泥的成型,導致工程施工進度受到影響;用量過多則會導致水泥的透水性、透氣性受到影響,因此要根據混凝土的配合比設計合理控制用砂量。其次,混凝土的澆筑。上文提到混凝土配合比會直接影響到結構的質量,除配合比以外,混凝土的澆筑施工不合理也會影響到混凝土的質量,攪拌時間不合理會導致混凝土中的空氣進入石子之間的孔洞形成空腔,出現混凝土蜂窩問題。因此要做好混凝土的澆筑工作。攪拌混凝土時嚴格按照配合比操作,并由專人監督執行;保證混凝土有足夠的攪拌時間,使得混凝土能夠均勻、充分攪拌;合理控制澆灌混凝土的高度,澆灌高度過大會導致混凝土內部壓力增加,結構內部易出現裂紋等問題,直接影響到混凝土內部結構的穩定性。最后,混凝土的養護施工。框架結構施工的最后一個環節即混凝土養護,具體工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自然養護或加熱養護兩種方法,其中應用最為廣泛、成本最低的是自然養護,所謂自然養護是在施工現場用塑料薄膜覆蓋構件,再灑水或用保護液保護混凝土結構表面;特殊情況下可以選擇加熱養護,由于該方法應用較少,故此處不再贅述。混凝土養護工作完成后要避免人員踩踏混凝土表面,也嚴禁在混凝土結構上搭設支架及其它設備,直到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標準值為止,否則會直接影響混凝土結構的強度及穩定性,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混凝土結構報廢。
總之,建筑工程框架結構是現代建筑工程的主要結構之一,可以說框架結構的施工質量會對建筑工程的施工進度、項目質量產生直接影響,因此研究框架結構的施工技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分析了建筑工程框架結構的施工特點,從鋼筋施工、模板施工、混凝土施工等三個方面闡述了框架結構的施工技術要點,以期與廣大同行共同交流,共同提高施工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