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爽 中國水利水電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PPP是Public-Private-Parther-ships(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英文縮寫,“Public”指政府,包括政府本身、政府具體職能 部門及經過政府授權認定的機構;“Private”指社會資本方,包括依法設立的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及其他具有資質的合法人;“Pather”指合作,“ships”指模式,是政府與社會資本以長期契約模式去共同提供社會公共產品與服務的模式,旨在政府的合理調控下,與社會資本方共同提升公共產品服務質量。
PPP模型包括至少三個要素:融資、項目產權和風險共享。金融因素提到,社會資本對資金籌措負有責任,并且,參加社會資本的投資和融資可以合理、有效地減少政府的財政負擔,有助于加快基礎建設。是區別傳統模型和PPP模型的關鍵符號之一。產權要素引用的項目屬性是一種正確的約束。不僅如此,不僅參照所有權,還有管理權、所得權等權利。通過擁有項目所有權或項目管理權和收入權,使PPP項目更快更好,社會資本可以鼓勵執行管理和技術革新以實現更高的經濟效率。風險分享意味著,在PPP模式下,政府和社會資本將根據他們各自的抗風險性共享風險。風險分享機制有助于調動社會資本的熱情,鼓勵和指導社會資本參與PPP項目的建設。為了區別傳統模式和PPP模式,共同風險共享是重要標準。
從某種角度而言,PPP屬于一種以項目為主體的融資模式,依據項目具體的資產情況、預期收益去進行融資,打破了傳統融資的模式。在此模式下,項目經營過程中所產生的收益及政府扶持所轉化的效益將成為還貸的主要資金,項目資產及政府有效承諾成為了項目貸款的重要影響因素。
PPP模式最為顯著的特征即為政府與社會資本方合作以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朝向同一個分都目標去共同努力,在此過程中政府部門更順利地實現公共價值,企業追求自身的盈利。
PPP模式下的項目具有公私利益共享的特征,具體而言,政府可以控制項目利潤和分紅,適當調節社會資本方在項目過程中的超額利潤,確保社會資本方獲取相對穩定的回報。
PPP模式下的項目要求適度降低成本、有效改善公共服務質量、不斷提高項目效率,因此,一些項目工期難以確定、項目質量難以保障的項目,則不使用采取PPP模式進行建設。
政府與社會資本方應該考慮風險共擔的最佳實踐,以將項目風險降到最低,并在風險發生時,雙方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去化解項目風險。
我們在分析PPP模式的時候,發現其特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根據合同約束雙方當事人的行動。政府和社會資本有著為執行項目而不同的目的,對項目的追求有不同的影響。為了顯示PPP模型的價值,必須改進與這些特性相應的管理方式。第二,雙方共享資源。政府和社會資本在實際活動中有著不同的資源。政府主要管理國家資源政策,社會資本主要管理技術和經營資源。PPP模式實現科學有效資源共享,為企業正常運營和社會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當前,PPP模式的應用需要與其相配套的法律法規的保障,明確規定政府部門及社會資本方在項目生命周期中的權利、義務及所需承擔的風險。然而目前,國內與PPP模式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并不健全,國務院現行法律法規并不完全適應于當前基于PPP模式項目的實施。與此同時,國務院及地方部門的法律法規并非國家層面的規律法規,其權威性不足以支撐PPP項目的實施。另外,當前法律法規對于PPP項目具體運營過程中的文件形式、合同關系、授權模式、項目運作風險等的規定并不完善。因此,法律法規的不健全成為影響PPP模式發展的重要因素,從國家立法角度建立健全與PPP模式相配套的法律法規,明晰政府與社會資本方主體,促進雙方形成相互合作、相互制約的關系,以法律法規為依據進行責任追究,有效解決PPP模式項目在實施過程中的問題。
基于PPP投資項目的特點,一旦發布的相關法律法規有所變動,會引起項目的合法性的違規。雖然今年來政府和企業對PPP項目的投資熱情高漲不下,與之相關的解釋指導等規定也陸續出臺,但是法律規定都不完善,各個部門、政府相繼發布的政策規定都有相互矛盾的地方,使得PPP項目的法律風險加大。
長期以來,地方政府承建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大多都是公益性質,項目自身經濟效益方面的劣勢,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影響項目融資與項目建設的重要阻礙,除政府外很少有社會資本方對其進行投資,而基于PPP投融資模式的項目則可以通過政府的扶持與支援,降低項目經營風險,保障社會資本方的利益,進而促使該類項目融資的實現。
減輕政府的項目預算壓力及債務償還負擔大多數國家都對政府預算作出了嚴格的規定,中國也是如此,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政府在融資市場進行融資活動的展開。在此模式下,政府可以對能源、交通等具有一定經濟效益的公共項目安排PPP融資,以此去減輕政府的項目預算壓力。與此同時,政府還可以以項目扶持者的身份組織項目融資,而非以項目投資者或借貸人的身份參與項目活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項目的債務償還風險,能夠促進項目的有效進行。
社會基礎設施項目一般需要較大額度的投資,而高額度的項目融資往往超出了社會資本方所愿意承受的范圍,因此采取傳統的融資模式將不會取得預期的融資效果,其原因在于如果項目出現安全問題或財務漏洞,社會資本方將很難承受其損失,甚至會影響社會資本方自身的生存。對此,PPP模式下的投融資使多個資本方得以共同參與到一個項目之中,不僅僅會使項目的融資成為可能,而且還會齊心共建項目,降低項目風險發生的概率。
地方政府作為承擔信用風險的主體,其償還債務的能力直接與項目融資情況相關,關系著貸款的本金和收益能否安全兌付。影響政府履約風險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地方政府償債能力可能出現風險,自2014年開始,地方政府和大型國有企業開始進行債務清理和債務置換,但目前各地區經濟基本面還未回穩,地方政府通過投資拉動經濟壓力的需求依舊較大,很難保證地方債務不會出現再一次的反彈。二是在PPP項目較長的建設和運營期內,地方政府或大型央企管理上有很多不確定因子,如政府換屆、預算調整、人事變動、產業升級等都會影響到政府的履約風險。
建設風險是指建筑企業從項目立項前期的投標決策階段到PPP項目的建造完成的過程中所發生的各類風險,諸如項目完工時間、完工質量和合同成本的變動導致項目未達到設計目標。合同成本超預算、工程變更等對能否獲得最終的項目目標的產品都有較大的影響。
大部分PPP投資項目的資金需要銀行貸款或結構化融資模式來滿足。對于使用銀行貸款方式,目前政府出臺文件對PPP政策收緊,尤其是各種資管新規和政策指南陸續出臺后,各大銀行對PPP項目放貸門檻有所提高,進一步加大了PPP項目的融資風險。目前,據我公司已落地的PPP項目數據顯示,項目融資落地率不足15%,項目融資已成為PPP項目執行的“攔路虎”。
金融市場資金的利率是浮動的,項目承擔的融資成本也會隨之發生變動,債務成本升高。目前PPP投資中有不少項目采用的是政府付費的回報機制,在利率變化的情況下,需考慮政府調整價格的可能。
目前,PPP模式之所以沒有被廣泛使用,其關鍵原因在于部分政府對PPP模式的認識存在誤差。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依然習慣傳統的投融資模式,經濟增長靠投資、出口帶動,資產組織通過借款、賣地等方式去實現,甚至還有部分政府喜歡凡事單獨處理。而在新時期的背景下,政府原有調控能力強的優勢將不復存在,政府務必適應現階段經濟特色,轉變傳統的投融資工作理念及工作機制,為社會公共項目營造包容性強、適應性強的政策環境,吸引社會資本方的投資。另一方面,還有一些地方政府對PPP模式過于敏感,誤認為PPP模式屬于為項目爭取更多資金的機遇,由此便不顧及項目具體情況與所需融資數額,盲目采取PPP模式進行項目的投融資與具體建設,由此將使政府面臨著更嚴重的債務負擔。對此,政府不能夠忽視PPP模式,更不能對其過于敏感,要合理應用PPP模式,由此才能夠保障社會公共項目的有效建設與健康運營。
在投融資的背景下,各項調控措施的標準也更加細化和完善,對PPP模式下的項目應用也提出了更高、更嚴格的要求。然而,當前PPP項目機制并不健全,與當前經濟形勢與項目實情相矛盾的問題也逐漸凸現出來,主要集中于項目審批流程過于繁瑣、相關監管部門缺位等方面。首先,PPP模式下的項目各個過程的審批都需要不同部門的審批,而非通過一站式立項、審批及審批機構對其進行監管,各部門間交叉審批現象普遍存在著,其審批的效率也相對較低,并不利于PPP模式下項目的高效實施。其次,PPP模式下的風險共擔并沒有實現,盡管有很多項目采取PPP模式進行,項目有一定的財政補貼,然而實際風險發生時,政府僅僅負責最終的“兜底”,社會資本方則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最后,當前PPP項目評價系統并不嚴謹,PPP項目在執行過程中也會面臨各種風險,一套系統的、完善的評價體系,將有效防控草率簽約、工作懈怠等不良現象的發生。
當前,PPP模式下政府與社會資本方的收益分配方面并不合理,其具體表現主要集中于幾個方面:首先,當前PPP項目往往集中于周期較短且多集中于盈利性明顯的項目,這樣的項目多為政府付費項目,政府承擔主要的財務負擔,這與PPP模式設立的初衷相悖。其次,項目的投資回報率并不容易被確定,原因在于公眾往往希望獲取優質的公共產品及服務,社會資本方希望獲取更多的經濟利潤,政府無法有效分析公共服務的成本及回報率,在價格調整方面僅僅執行“成本價法”的傳統方法,因此其無法滿足公眾對公共服務及產品的期望,也無法通過準確回報率的保障去吸引社會資本方的投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項目的實施。
現在,PPP投資的限制機制越來越嚴格。財務部和國資委反復發行促進PPP項目推進的文件,各種各樣的限制措施相繼導入。PPP投資的主要目的是與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擴大融資渠道,減少投資風險。近年來,中國PPP投資模式的開發仍處于調查階段,相關法規的發行和變化很大。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重新協商合同,承擔風險。企業應注意各主要投資地區,事先跟蹤各地方政府的相關投資政策,判斷投資項目的總體風險。
政府履約能力直接關系到PPP項目投資的成功與否,所以應將政府履約能力作為評估項目是否可行的標準之一。企業可通過了解當地GDP水平及未來增速趨勢、當地政府近年來的財政收入、財政預算撥款情況、發行地方債券償還情況、以前年度參與的投資付費項目是否有毀約行為,是否有過更換合作方的記錄,大致了解政府方的信用水平。對于已中標但未簽約以及已簽約但未實施的項目,可嘗試在和政府方進行談判,并在合同中加入附加條款,對于未簽約的PPP項目,企業可以在未來與政府在簽訂合同時,在合同中加入特殊條款并約定風險分擔機制;對于未成功入財政部PPP庫的項目,政府方需對已發生的成本進行合理補償,整個投資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定期更新信息,避免由于換屆或政策轉變導致的失約。
對于PPP項目采用結構化融資模式的表外投資項目,如以金融機構為主導的基金控制的投資項目,企業雖然不將其納入報表合并范圍,但仍在參與這些項目的管理中,而現在公司對于大部分的項目并沒有渠道或者信息平臺及時掌握他們的業務、財務信息,無法及時了解項目的經營情況,也不能提前應對可能發生的風險,只能被動地進行事后控制。因此企業具體進行管理時,項目應定期向公司提供項目的財務數據,溝通運營過程中的問題,以便公司了解其財務狀況和運營情況。
關于資金籌措風險,在項目準備期間內引入基金會,將資金計劃和資金結構的整理與項目實施計劃相結合,明確基金會期望的收入需求,事先制定基金會的資金出口計劃。為了避免其他相關風險。為了限制風險,合理設計所有權結構和SPV公司治理結構。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融資能力和風險承受度來選擇占主導地位或參與不平衡表的金融模式。必須允許定期公開非平衡表投資業務,實現非平衡表業務的透明度。關于利率變更的風險,在結構化融資模式的成本模式下設計為最高的浮動模式,或以間隔進行再調整。如果基金具有交替周期,則可以根據當時的市場狀況來確定下次交換周期發行時的對應成本,并且可以減少由于資本市場中利率變化而產生的影響。
為了PPP項目的有效實施和操作,人才是主要資源。從市場風險水平的角度來看,市場需求的變化和金融風險需要分析優秀的經濟和金融才能。在項目風險水平方面,需要相應的專家和技術人才。PPP項目模式急需政治、經濟、社會和專業技術的綜合才能。人才訓練可以從多個角度入手。第一,實行集中訓練,為政府、企業和金融單位所需專家提供集中PPP項目專業知識培訓,各單位可對內部員工進行專業培訓。這些員工本身具有相應的專業知識和實際經驗,可以很快整合PPP項目所需的知識,并使單位內部的員工更加穩定,適應更好的PPP項目的長期特點。第二,按照國際標準制定相應的標準和評價體系,建立中國的PPP人才。
投融資模式下社會資本方PPP模式應用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但是現實情況表明基于大于挑戰,PPP模式下的項目打破了傳統項目在投融資方面的制約,面向社會資本方進行具體項目的投資與融資活動,促進全民共同參與到公共基礎設施與基礎服務過程中,這對于充分保障社會公眾權益,促進社會資本方利益提升,降低政府的債務負擔等等都有重要意義。因此,抓住機遇,正視問題,將能夠更好地發揮PPP模式在現代經濟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PPP模式項目存在投資風險問題。有必要系統分析相關問題并構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以確保投資風險控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進行風險控制和管理方法的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PPP投資項目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