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祎璠 黃艷 陳歡 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
“世界文化中心城市”這一概念源于“世界城市”和“文化城市”等概念,其核心集中體現在“文化”層面上。文化功能的強盛是世界文化中心城市不同于其他一般性世界城市的主要標志。世界文化中心城市不但具有一般性國際大都市在經濟、貿易等方面影響全球的本質屬性和功能特征,同時也具有全球性的文化影響力。近年來,研究文獻逐年增多,但全面梳理該研究領域的文獻綜述較少,亟需深入梳理,從而為該領域的研究提供指導。本文對世界文化中心城市研究文獻進行整理和分析,梳理其研究歷程、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等,為未來研究提供啟發并指明方向,又能為國內加快世界文化中心城市的建設提供參考。
本文通過宏觀回顧世界文化中心城市研究歷程,系統梳理世界文化中心城市經典文獻,旨在回答以下3個問題:什么是世界文化中心城市?學者們重點關注哪些問題并取得了怎樣的進展?該領域未來研究方向在哪里?本文首先描述世界文化中心城市的概念,然后利用科學知識圖譜方法分析世界文化中心城市的研究脈絡。最后,提出未來研究方向。
世界文化中心城市的出現要追溯到“世界城市”和“文化城市”概念的提出。20世紀初,“世界城市”一詞出現在蓋迪斯《演化中的城市》一書中,他認為“世界城市就是能夠聯系周圍的區域,按照城市規模或城市的歷史底蘊來確定,能夠實現社會進步的城市。”英國城市地理學家翟爾的《世界大城市》中,將世界城市定義為“在社會、經濟、文化或政治層面直接影響全球事務的城市”。20世紀中葉,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中,“文化城市”概念出現在歐洲的文化語境里,被定義為“以文化為導向的城市”。這個概念強調文化和城市的融合,注重文化對城市經濟結構的重組、對城市物質空間的再造、對城市發展的服務性功能。
我國學者對世界文化中心城市概念進行了界定。蒯大申[1]認為世界文化中心城市是“具有高度國際化的,但又都有自己的文脈,自己的文化之根”的城市。林少雄[2]提出世界文化中心城市是“具有世界大城市的規模、地位及功能,空間上具有廣泛的交流與溝通能力,時間上具有與世界城市同步律動的功能,在國際視野與全球坐標上享有國際化的聲譽。”王琪延、王博認為世界文化中心城市就是“具有自己獨特文化氛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具有創新的傳統文化的表達方式,擁有豐富的文化設施、廣泛的國際文化交流,創新能力強,具有豐富的文化企業和人才資源的城市。”
本研究選用Citespace軟件繪制世界文化中心城市研究領域的知識圖譜。用可視化的圖譜揭示該領域研究之間的聯系和研究歷程。本文結合世界文化中心城市研究在不同階段的高頻詞和突現詞的變化,探討世界文化中心城市的熱點變化。
研究表明:①世界文化中心城市研究的發文量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2007年之后發文明顯增多(如圖1)。②研究文獻多集中在城市問題、城市觀察、城市建筑、城市設計等期刊,發文量占比達24.33%。③研究機構之間初步形成合作網絡,但網絡聯系與合作程度依然較低。
通過掃描主題關鍵詞并對其進行計算和分析,得到中文研究關鍵詞知識圖譜,見圖1。關鍵詞共線圖譜可以反映出世界文化中心城市研究熱點及其相互關系。與世界文化中心城市有共引關系的關鍵詞主要有:中心城市、文化中心、文化中心城市、國際文化大都市、城市設計等,其中文化中心和國際文化大都市被引次數較多。從圖2來看,此領域延伸出多個關注點,如文創產業、城市設計、城市功能、城市轉型等關鍵詞。

圖1 世界文化中心城市研究關鍵詞共線圖譜
研究趨勢分析可以幫助把握世界文化中心城市研究脈絡發展,挖掘其研究熱點變化以及背后的規律,為未來研究提供方向。通過梳理1993-2020年研究關鍵詞變化趨勢,可以將其分為三個階段(如圖2):第一個階段是研究起步階段,時間是2003-2011年。研究集中于文化中心城市定位以及城市設計和規劃。第二個階段是研究發展階段,時間是2012-2017年。此期間提出國際文化大都市以及世界文化中心城市概念,從城市空間布局、城市功能設計、發展戰略、城市全球化定位等進一步拓寬了世界文化中心城市的研究領域。第三個階段是研究上升階段,時間為2018至今,開始關注城市文化軟實力對世界文化中心城市建設的影響,集中于研究文化產業、歷史遺跡、城市文化設施等領域,為加快世界文化中心城市的建設提供對策。

圖2 世界文化中心城市研究關鍵詞時間線知識圖譜
結合關鍵詞關系圖譜、關鍵詞時間線圖譜分析結果,發現學者們主要從如何通過文化傳承、構建文化資源、打造文化產業、促進文化創新、提高文化傳播等方面展開世界文化中心城市建設的研究。
文化傳承與文化城市建設密不可分,文化城市的建設融合了城市文化的傳承。學者在此方面進行了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文化傳承的影響因素、城市文化傳承與文化城市建設等。
(1)城市文化傳承的影響因素。段超認為城市文化傳承受傳受者、傳承場、傳承內容、傳承方式、保障體系的影響。李少惠、趙軍義提出城市文化傳承的影響因素包括外在因素、內在因素、基礎因素及驅動因素,但是缺乏描述文化傳承與文化城市建設的關系。
(2)城市文化傳承與文化城市建設。常金國、李容天、郭月琴認為城市文化傳承可以在歷史、社會、思想的變遷中提升城市的品位,同時城市文化建設中將傳統工藝進行創新與應用,可以促進城市文化建設良好發展。提出城市文化可以在建筑、環境、市民素質和民俗習慣等各個方面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但沒考慮到城市的發展與文化傳承的辯證關系。夏辭則站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分析了文化城市建設與城市文化傳承的辯證關系——城市的發展是需要一定空間的,而文化遺產占據著本來就不多的土地空間,就此來說上述兩者之間有著無法調和的矛盾,但是夏辭提出將城市中的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落實可以減小兩者間的矛盾。
文化中心城市的建設離不開文化資源的建設。這個領域也有很多學者在進行研究,研究多從文化設施資源、文化人才資源等角度進行。
(1)文化設施資源。郭鳳霞認為集中布置、重點打造文化設施建設可以促進文化城市的發展,但是缺少對具體文化設施的描述。而王林生提出文化設施包括公共圖書館、美術館、劇院、音樂廳、節慶活動、宗教建筑等,加快文化設施的建設可以豐富城市文化生活、滿足人們文化需求、提升城市文化發展水平,進一步豐富了先前的研究。趙詩童、張文新更進一步分析了北京城市文化設施的數量、集聚程度和地理位置,提出合理的空間布局可以提升城市文化形象,促進文化城市發展。
(2)文化人才資源。主要從文化人才的培養和發展策略兩個角度研究。紐約市政府十分注重對教育的投入,為文化城市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資源。倫敦市政府與社會組織以及企業一起,為吸引文化創意人才提供了多種措施保證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唐任伍、趙莉建議建立文化人才的安全保障機制來留住人才、吸引人才,進而加強文化城市的建設,但是沒有提出人才的特質。在此基礎上,王月穎提出調整與更新藝術設計專業人才能夠促進城市文化創新建設;李雅麗則認為加大對學生創意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以及培養我國各類文化協會的獨立性,可以對文化城市的建設起到激勵作用。
文化產業是文化城市建設中的重要一環,如何構建文化產業成為學者們重要研究內容。相關研究主要從文化產業的發展路徑、發展模式等方面進行。
(1)文化產業發展路徑。為了提升東京的世界影響力、推動文化城市的建設,東京市政府鼓勵和發展動畫產業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建立了完整的文化創意產業財務支持系統。劉宇、周建新認為文化產業發展路徑為擴大中高端文化供給為文化城市的建設提供豐富的文化內容、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打造特色文化城市中的產業集聚區、完善市場支撐體系為文化城市的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但沒有提出如何幫助文化城市的建設穩定秩序。楊茜認為文化產業發展路徑可以分為外在理論路徑、外在實踐路徑、內在理論路徑、內在實踐路徑,先行實踐個體情感理智選擇,幫助文化城市穩定秩序,但是沒有提出如何增加影響力。
(2)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李峰峰、周意從文化產業發展模式角度提出了“上海模式”“北京模式”“廣州模式”“深圳模式”這四種發展模式,為文化城市的建設提供了思路但是缺乏多元化和國際化。而賀清云,朱政,黃霞提出“五化并舉”的發展模式,能夠推動文化城市向精品化、多元化、兩型化、國際化、數字化發展。
進行文化創新體現了文化城市建設的活力,文化創新力從多方面影響著城市的建設。現有研究大多從文化體制機制的創新、文化品牌的創新、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等方面進行。
(1)文化體制機制的創新。曹學娜發現城市文化建設的文化體制機制障礙尚未解除,提出通過吸納經驗、借鑒國外成果對文化體制機制進行創新,使文化城市的管理體系建設的更加完善,但沒有提出解決問題的方式。皇甫曉濤基于文化創意理念的文化城市建設,提出解決城市中文化產業的政府機制、金融機制、法制機制、產業機制四大機制創新問題可以加快文化城市的建設。兩者都缺乏了對文化品牌的考慮。
(2)文化品牌的創新。劉倩、姜在新全面系統的論述了城市文化品牌的體現形式、影響和應用,提出通過挖掘城市歷史文化對文化品牌進行創新可以促進城市文化城市的建設。張磊從民族手工藝復興角度出發,認為用創新思維建立起市場化的品牌能夠使文化城市的特征更加顯著。
文化傳播指通過文化產品輸出、媒體融合傳播,實現引領全國文化風尚、促進世界文化溝通的能力。文化傳播力與城市的建設息息相關,學者的研究主要從城市文化傳播路徑、城市文化傳播策略等方面進行。
(1)城市文化傳播路徑。趙卓倫從文化廣告、宣傳教育、文化活動方面提出運用大眾傳播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的路徑,但沒有明確指出路徑的傳播能力。在此基礎上,饒鑒、周玉婷提出的新型的傳播路徑為:挖掘城市文化特色、發揮城市社會影響力、發展城市的文化旅游業、應用新媒體技術,并認為對城市文化進行傳播這一路徑可以提升城市文化的傳播能力,推動文化城市的發展,但對文化傳播策略方面缺乏研究。
(2)城市文化傳播策略。吳愛紅認為有效利用各種媒體(廣播、電視及互聯網),制定切實有效的城市文化傳播戰略,以利于推動城市的全面發展,對文化城市建設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但缺乏對有效傳播戰略的研究,這一點,趙鵬濤通過平民視角、大眾生活結合新媒體的運用,可以構建具有公共意義和包容價值的城市文化,進而提升文化城市的綜合實力。劉宜慶通過分析當下城市文化傳播趨勢和城市文化傳播困境,提出建立特色城市文化、專業人才、提高自媒體專業性的傳播能夠為文化城市的建設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基于以上的文獻總結與分析,未來研究方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拓展研究視角。目前學者主要從建筑視角、文化視角、經濟視角、管理視角等對文化中心城市建設展開相關研究。例如,來自建筑學院的學者從城市建筑視角對文化中心城市布局設計、建筑空間布局、綠色生態建設等方面展開研究,為文化中心城市建設的基礎設施提供新的思路。來自文化傳播學院的學者從文化視角對城市文化傳播路徑、城市文化傳播策略等方面展開研究,為提升文化中心城市的活力和影響力提供新的方向。來自經濟貿易學院的學者從經濟視角對建設文化城市的資金支持渠道、國內外市場拓展方式、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等方面展開研究。管理學院的學者從管理視角對文化人才的培養、發展策略等方面展開研究,提出保留人才、吸引人才可以加強文化中心城市的建設。
(2)完善評價指標體系。目前世界文化中心城市已從宏觀文化經濟評價為主的視角、文化產業評價為主的視角、文化軟實力評價為主的視角等方面進行評價指標構建。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統計口徑不同、指標數據繁多且難以收集、部分指標的東西方差異較大、部分指標失去時效性等。同時,大多數指標體系只完成理論評價框架設計,未采集國內外城市數據進行實證檢驗。未來研究可以從統一評價口徑、簡化評價指標、加強實證檢驗等方面進一步完善指標體系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