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溢 楊金玲 張圓夢 河北師范大學商學院
內部控制就是企業為了保證其經濟管理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確保戰略目標的貫徹執行、會計報告的真實性與可靠性而采取的一種自我調整和約束以及控制的一系列手段的總稱。是為了幫助企業更好的實現經營目標、合規目標以及資產安全等目標。采取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類、“三重一大”事項授權審批或集體聯簽制度等控制方法,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監督和控制。
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具有如下幾個特征:內部控制強調的是全員參與,包括企業的全體員工在內,而非僅僅是企業的高級管理層;內部控制是從整個企業的角度出發實施的全面風險管理工作,其對象是風險,而不是企業的員工;實施內部控制的核心在于人;即便是完善的內部控制也不可能對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潛在的風險和變動作出完全準確的預測,諸如金融危機等不可抗力對外部環境造成影響,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造成影響,但這是企業的內部控制系統很難預測到的潛在風險,所以內部控制只能為企業的生產經營和有效運行提供一種合理保證,而不是提供一種100%的絕對保證;內部控制是企業實現各類目標的合理管控;內部控制系統不是一成不變的固有體系,企業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合理進行調整,而不是照抄照搬優秀企業的內部控制管理經驗,所以從這個方面來看,內部控制具有普遍適用性的同時還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完整的內部控制系統由五部分組成。具體來說,內部環境是公司內部控制體系的根基,是指存在于公司內部的并且會對公司生產經營活動和業務擴張計劃產生影響因素的集合體;風險評估對于完整的內部控制來說是尤為重要的。公司在其業務開展過程中可能會受到不同來源的風險的影響,而內部控制的目標就是對這些風險加以管控;控制活動是內部控制的具體措施,是關鍵核心環節;信息與溝通是實施內部控制的條件;內部監督則是內部控制有效發揮作用的保證。
以上五個要素是企業建立健全內部控制體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每個要素都在企業的內部控制體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本文將以華為公司為具體案例分析企業文化對華為公司內部控制環境建設的作用。
眾所周知,A集團曾在我國民營企業歷史上是一個神話一般的存在,但是該集團正是以閃電般的速度崛起之后,又以流星般的速度在市場上隕落了。大概在1993年之前的時候,它的經營效益的空間是非常大的,但是由于在當年我國政府頒布的一項關于電腦禁令的廢止,使得國外諸多優秀企業迅速涌入中國市場中,那么為了應對這一突如其來的巨大挑戰,有不少企業進行組織結構的調整以及采取壓縮企業規模的手段,但是當時A集團的高級管理者迫切的希望可以尋找到新的業務領域,急于求成的迫切思想導致A集團輕易的踏入與自身經營業務類型本身不太相符的房地產和保健飲品的行業,從此走向多元化經營發展的道路。但是如果僅僅依靠電腦銷售所獲得的收入來開展龐大的生產經營活動必然會面臨資金周轉不靈等難題,同時由于缺少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使得A集團很難迅速的同時融入兩個全新的行業。隨著業務水平的拓展,大約到1994年的時候集團的高級管理者開始意識到集團內部管理機制存在的弊端和隱患,逐漸喪失了當初進入兩個全新行業時的斗志,內部監督不到位,管理機制漏洞百出,由于資金的原因也放棄了繼續開展一些經營活動。盡管如此,A集團的高級管理者還是沒有選擇對集團內部的產權機制和組織架構以及經營的戰略目標進行一些改變,反而希望能夠通過加大對保健飲品行業的資金投入來獲得更大的收益,以期能夠回到當初的輝煌時刻。雖然對保健品行業的大量投入使A集團獲得了一部分不菲的經濟效益,但是好景不長,很快整個集團就出現了諸如產品供應不足、銷售鏈脫節、集團整體協作性不高、主管人員組織能力低下、人員管理與監督不到位等問題產生,最終導致該集團的倒閉。
通過對上述A集團走向破滅的背景進行考慮可以清晰地發現,其走向破產的主要原因在于計劃過程出現難以控制的被動局面。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1)A集團的高級管理者決策的失誤。其所做出的戰略決策是缺乏理性的,集團的治理結構只是擺設并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對于實行計劃的動因并不明確,計劃的實施過程并沒有嚴格進行規范,原有的經營管理理念與當前的戰略目標之間并不匹配,對于市場變動所造成的影響難以靈活應對等。
(2)多元化發展戰略的制定并不合理。由于進口電腦限制的解決催化了A集團激進的步入房地產和保健品行業,并在這兩個全新的領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而忽略了自身本來的優勢產業,資源配置機構的不合理不僅使得A集團面臨資金周轉不靈的困難窘境,還一度使得其核心競爭力以及相應的市場份額逐漸喪失。
(3)缺乏必要的監督機制和激勵機制。A集團的決策權利只是單純的集中在一個人的手中,根據其思想作出戰略決策,董事會及相應的治理機構十分匱乏,缺乏必要的牽制機制和內部監督體系,將所有權與經營權集中到一個人手中所帶來的風險是相當大的,很難保證其決策的完全有效性與正確性。除此之外,A集團對人才的引進與提升環節缺乏必要的重視程度,不僅沒有對員工定期進行培訓以提高其能力水平和專業素養,而且并沒有建立相應的激勵體系來提高員工對待工作的積極性,使得員工整體的工作效率不高,管理人員的管理能力和協調能力變得低下。
當前,我國不少企業仍存在內部控制系統不健全的問題。不管是中小企業還是像之前風靡一時的A集團,其企業的高級管理者對內部控制的認知程度并不深刻,有的企業對于內部控制還停留在初始的內部牽制階段,沒有意識到一個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對于企業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的重要性。而內部控制環境的不完善不僅會影響內部控制體系作用的發揮,還會導致公司內部會出現組織架構安排不科學不合理的問題產生。如果在公司內部不能實現經營決策權和所有權的兩權分離,那么公司很容易出現治理機構形同虛設、少數高級管理者將權利集中在手中進行獨裁統治的現象出現,從而對公司業務水平的拓展和戰略目標的實現造成重大影響。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和我國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各行各類企業都想跟隨經濟發展的步伐實現創新的目標,進而提高自身產品的市場銷售份額和核心競爭力。上述案例中提到的A集團就是為了能夠實現企業的多元化發展而盲目激進的進入兩個全新的行業希望能夠謀求更大的經營效益,但是其在作出決策之前并沒有事先提前做好規劃,進行資源分配等活動,同時也沒有進行必要的風險預測和風險評估,種種原因都導致A集團會在競爭激烈的時代逐漸走向破產。
企業在其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來自不同方面的風險。那么建立風險應對機制對于企業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風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其結果是不確定的,雖然在一定意義上會導致企業面臨一些危機,但是這同時也是給企業提供了一個潛在的發展的機會。通過建立健全風險管理機制,企業可以對經營活動中可能會遇到的風險進行評估,進而在權衡成本效益的基礎上做出戰略決策,同時還可以針對風險展開必要的控制活動,以降低可能發生的損失。
企業開展各類控制活動的主要目標在于保證管理層的指令可以得到貫徹實施與執行,是一個企業完善的內部控制系統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比如說通過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的措施可以保證各個部門的人員各司其職,降低串通舞弊等行為發生的或然性;對企業的“三重一大”事項嚴把責任關,貫徹落實集體聯簽制度,減少單個管理者將決策權完全集中在自己手中的弊端;建立健全相應的績效考評體系,對全體人員的工作成果定期進行審核和客觀的評價,同時還可以將考核的結果作為員工晉升或辭退的基點,用以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壯大企業的優良團隊,從而更好地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
企業開展生產經營活動需要收集和歸納來個各個方面的一切信息,并且還要保證這些信息可以通過恰當的方式在公司內部的各個層級和組織中進行流通的效率,從而提高對信息的使用效率,那么溝通機制的建立對于信息的有效傳遞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當員工發現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意外的風險時,有效的溝通機制的存在就可以將這種風險迅速的傳遞給上級管理人員,相應的風險管理部門可以對風險的來源和性質進行分析,通過采取專業手段和技術水平給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和策略,這樣不僅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風險,保證內部控制系統有效性的發揮,還可以保證公司戰略目標的最大化實現。
內部監督機制的存在對公司戰略目標的實現具有正向的推動作用,對于一個完備的內部控制系統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值得深思的一點是,在我國絕大部分公司內部是缺乏內部審計機構的,即使在少部分公司中建立了相應的內部審計部門,但是很難保證審計人員獨立性的實現。所謂獨立性是指它不僅要求審計師在開展審計工作時在行為和精神上保持獨立,可以獨立的審查相關的財務信息和其他資料,還要求審計人員與主管人員之間不能存在一些非常關系,從而保證審計工作開展的公允性和真實性,防止串通舞弊行為發生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公司的領導者應當給予審計師足夠的權利,不能凌駕于審計之上,從而保證審計工作的開展是有意義的。
對于企業來說,一個完善的組織結構是進行戰略制定、實施戰略計劃的首要前提。作為企業的領導者應立足實際,并根據自身內部控制和管理的要求建立完備的組織結構,進而明確各個部門的職責和權限,保證業務開展的效率,確保內部控制系統有效性的發揮。企業的各個職能機構之間應當是相互制衡的存在。對于企業內部的員工也應當定期進行培訓以提高其專業能力和對內部控制工作的認知水平,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以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以上種種措施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確保內部控制系統有效性的發揮。
企業在對經營管理過程中的風險進行分析和評估時不能僅僅依靠其管理經驗和業務經驗,必須依靠專業的方法和手段來進行風險的評估。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強管理人員的風險意識,樹立風險觀念,使領導者感知到潛在風險給企業帶來的經濟損失。其次,開展風險識別工作至關重要。企業在其生產經營和管理過程中可能會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不同風險,企業應分類進行評估,找到其根源所在,在此基礎上根據風險的程度和性質進行管理,制定可行的解決方案。最后,樹立風險管理文化。對于風險的識別工作并不僅僅是針對管理人員來說的,對全體員工來說也同樣重要。員工是企業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的基本執行者,必須具備相應的風險意識,可以發現業務活動中的潛在風險,從而將風險信息迅速傳遞給上級人員進行風險應對,從而保證企業經營目標的順利實現。
企業實施控制活動的主要對象是針對業務活動來進行的,最容易出現問題的就是企業的采購付款環節。具體來說,在采購付款環節主要包括采購申請控制、存貨入庫控制、應付賬款控制、會計記錄控制等。首先,采購環節要求財務部門設置完善的采購審核程序,審核所需要采購的物資以及存貨數量,防范倉儲部門管理方面存在問題。其次,倉儲環節。倉儲環節需要加強對存貨的盤點,確保資產不流失。在企業內部成立清點小組,做到分工明確,并對存貨的放置有清晰掌握,對各類資產卡片進行編號。最后,付款環節。企業需要嚴格執行入庫物資付款制度,在驗收過程中分析實際數據與收貨單是否相符,對不符的需要進行溝通并查明原因。除此之外,企業實施控制活動的措施還有不相容職務相分離和財產保護控制等,都是為了確保企業內部控制系統的有效性,進而實現企業的經營管理目標。
企業在進行經濟決策之前必須充分掌握與其經營管理決策有關的一切信息,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證決策的正確性。在當前這個數據大爆炸的信息化時代背景之下,有效的信息溝通不僅可以提高領導者對收集到的信息的利用效率,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面臨的風險挑戰,提高企業內部控制系統的有效性。因此,建立健全必要的信息溝通機制、豐富現有的信息溝通渠道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企業可以采取網絡會議的方式對緊急需要通知和處理的事項進行傳達,這樣既克服了時間和空間領域所帶來的限制,又可以將信息較快的傳達給員工,從而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確保經營目標的實現。
一般來說,企業內部行使監督職能的機構是通過建立相應的審計部門來實施的。內部審計部門的存在不僅可以規范企業的內部控制環境,還可以監督企業所有人員的職責履行情況。但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審計人員必須提出高標準和嚴要求。作為審計人員,不僅需要具備與其地位相匹配的專業勝任能力,還要具備較高的素養,能夠獨立從事審計工作,客觀公允的審計財務資料并發表相應的審計意見,嚴格按照相應的審計流程來開展審計工作,以保證企業內部控制系統的有效性和經營目標的可實現性。
通過分析A集團內部控制問題的基礎上,揭示了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仍有部分企業的內部控制意識薄弱,缺乏完備的內部控制體系,各個要素之間的關聯性有待提升。針對企業在戰略制定與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和瓶頸制定了有效的應對策略,以期能夠不斷優化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充分發揮企業內部控制系統的有效性,全面提升企業的經營管理和內部控制的水平,從而更好的促進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