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魁 連云港市贛榆建筑設計院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有些較發達城市在實際建筑規劃發展中,也逐漸注重建筑造型的藝術性?,F在,一些建筑設計人員逐漸意識到傳統建筑文化中蘊藏著豐富的建筑特色,也逐漸認識到傳統建筑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從而為現代建筑設計中的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元素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同時,一些富有前瞻性的建筑設計人員也在逐步將現代建筑文明與傳統建筑元素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從而設計出富有傳統特色、充滿個性的現代建筑。
文化主題特性作為傳統建筑設計發展的主要資本,也是建筑設計行業發展的比較有特色和影響力的文化屬性。我國歷史文化悠久、豐富,為現代建筑提供了多樣化的文化資源。一般來說,文化主題性要結合建筑物的外觀、室內設計、基礎設施、服務水平來實施,從而給人們提供更多的內容。與傳統建筑設計相關的文化屬性比較陳舊,中西方文化混雜,對主題吸引力影響不大,可將其標志性品牌特征體現出來。另外,在傳統建筑設計中,如果缺乏較豐富的主題特征,很難取得良好的競爭力,也使建筑設計缺少相應的優勢。建筑要具有鮮明的文化主題特征,并將這一特征滲透到多個層面,從而引起人們的關注。
建筑設計中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具有多樣性。中國建筑歷史十分悠久,在其發展過程中孕育出不同種類的建筑元素,這些元素在屋頂、墻和門窗等的設計中表現十分突出,不僅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種類繁多,其中還包含著不同種類,而且就傳統屋頂這一建筑元素來說就具有不同的形式,其中主要包含房殿、歇山和懸山等。其次,建筑設計中傳統文化符號的應用具有裝飾性。將傳統文化符號運用于建筑設計中,能有效提高建筑的美觀性和獨特性,例如將彩繪這一傳統文化符號運用于建筑設計中就具有一定的美感。此外,中國傳統文化符號被運用于建筑設計中的主要目的在于滿足建筑設計過程中對建筑構造的需求,同時更好滿足人們對建筑設計的美觀性需求。最后,建筑設計中傳統文化符號應用具有歷史意義性。隨著社會的演變和發展,中國傳統建筑元素也會順應社會發展的潮流而發生變化,因此分析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可以明確建筑所處的年代等,這為考古工作開展提供了便利。例如在研究彩繪歷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彩繪內容的不同來明確彩繪所處的歷史時期。
中國的古建筑以木結構建筑為主要建筑形式,有著獨特的木構架體系,常見的房屋結構形式包括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干欄式,結構部件又分為梁、檁、椽、舉折、叉手等。木材體量輕,取材方便,容易加工、運輸,早在唐朝時期木結構建筑就已經形成了一套嚴格、有規制的制作方法。木結構語言可分為大木作和小木作。大木作是指建筑的木構架,通常是由粱、枋、柱、檁等元素構成。小木作即是指建筑中非承重的藻井、欄桿、門窗、隔斷等裝飾構件。大木作的構成有著深刻的研究意義,其中木構架的主要形式是梁柱結構,梁柱結合形成“間”,而建筑又由若干“間”組成。梁柱之間通過榫卯結構連接,榫卯在戰國到西漢時期出現,依靠榫、卯二件之間凹凸部位相互吻合的接口進行連接,受力均勻,穩定性強。屋頂的梁架部分亦是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中較為核心的部分,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斗拱結構,斗拱是立柱、額枋和構架的過渡,支撐屋檐頂部、層層挑出的部分為“拱”,拱與拱之間起到支撐作用的為“斗”。讓充滿了功能意義的木結構建筑,同時具有了藝術性和文化性的展示空間。
在現代景觀設計中融入一些傳統文化元素是非常必要的,現代景觀建筑的設計雖然與傳統景觀建筑設計有所不同,但是文化元素是我國建筑景觀能夠長久發展的基礎,無論是在哪一個階段都需要融入一些傳統元素到景觀建筑中。探討現代景觀建筑融入傳統文化元素的必要性可以從下述幾個方面進行考慮。首先,在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中人們對有文化內涵的景觀存在欣賞需求。筆者認為,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人們普遍生活在“趕生活”的快節奏狀態下,很少有時間能夠閑下來去觀賞景觀建筑,但內心卻有這種觀賞的需求,正是這種內心與現實的矛盾導致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向往;其次,融合時代的發展需要為傳統文化元素在建筑景觀中的融入創造了外部條件,在當下社會的發展中,“融媒體”成為時代發展的大潮流,正是在“萬物互融”的時代背景之下,人們開始向往欣賞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筑的融合,這就為設計師提供了外部創作靈感,大量帶有傳統文化元素的建筑開始被設計,最終得以呈現出來;最后,傳統文化元素在景觀建筑中的融合與我國上下五千年文化發展傳統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人們內心深處對傳統文化是有一種向往的情感存在的,也就使得傳統文化在建筑設計發展中自身有必須發展的需要,無論是設計師本人還是大眾審美的潮流都在向傳統文化靠攏,發展在建筑設計中融合傳統文化的元素是內因也是根本動力。
傳統文化元素具有明顯的歷史性、文化性,且具有區域代表性,而建筑設計是對建筑物這一具體對象進行的整體設計。傳統文化元素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更多地體現為傳統文化元素作為建筑設計元素中的一部分,融入到建筑設計方案中。當然,并不是任何傳統文化元素都能夠應用到建筑設計中,傳統文化元素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往往是間接的、具有創造性。因此,需要借助科學的策略來推動傳統文化元素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首先是形態類符號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形態符號即建筑設計中的外觀造型、結構和尺寸等等。設計者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會充分考慮到形態符號編排和組合的合理性,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積極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從而更好地發揮傳統文化符號的裝飾功能,同時能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而在運用形態類符號的過程中需要設計者從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合理的設計方案,從而提高傳統文化符號運用的有效性,避免在設計的過程中出現風格模糊、不中不洋的建筑風格。將傳統文化符號運用于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體現了傳統建筑理念和風格的運用,實現了傳統和現代的完美交融。例如,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中國館的主體建筑是“斗冠”狀,外觀形狀為“東方之冠”樣,主要是借助斗拱下小上大特點將56根橫梁疊加建成,56根橫梁象征著中國56個民族,反映民族團結一致的主題思想,這樣的設計既折射出現代中國社會的美好面貌,而且也完美融入了傳統美、藝術美與現代美。
風水文化在我國傳統建筑的發展中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而在社會生活中人們也樂于將風水文化應用到建筑設計中,這種崇尚風水的習俗流傳的也比較久遠。風水學在傳統建筑和現代建筑中的應用是一個非常難的學問。從某種意義上講,“風水”會對人們的建址選擇和生活環境改善有一定的影響,“風水好”人們的居住環境相對理想。例如,人類進行生活和居住的房子是坐北朝南型的,代表著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中國的風水文化都讓我國的傳統物質文化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它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豐富了我們的精神生活。在許多現代的室內設計中,通過風水學來選擇地理位置,能夠極大地滿足現代人們對于物質和精神的共同追求,這將中國文化風水提升到一種精神的高度上。
傳統建筑中的木結構語言在現代建筑中最為直接的運用就是進行具象的結構表現,其次就是抽象化的結構運用。具象的結構變形是將木結構直接運用于現代建筑設計之中,讓木結構語言成為建筑中具有實際使用功能的構件,起到傳統結構所包含的承重、連接的作用,此種方法更貼近大眾審美,將傳統建筑語言化為一種復古設計風格的代表,融入現代建筑。木結構語言具象的表現手法在現代建筑設計中較為常見的是木制門窗與欄桿的使用。如安吉的悅榕莊酒店隔扇設計,設計中使用了一些木構的隔扇門,這種木隔扇通常安裝于建筑的金柱或檐柱間,用于間隔室內外或室內區域,這種實用性構件常被運用于現代建筑之中,既能起到空間劃分的作用,又比現代感的隔斷更加美觀通風。此類構件使用工程知識較少,多數甚至無需考慮構建件的承重與連接,較為經濟便捷,直接使用時常常會出現缺乏設計感的問題,只是一定程度上的生搬硬套。木結構的具象表現除了門窗與欄桿的使用,還體現在現代建筑中對梁柱結構以及斗拱的運用之中。
應用于現代建筑宏觀層面的建筑空間布局、色彩和造型上的傳統建筑元素,主要分布在一些建筑群或片區中。目前,大多數城市在發展中不斷地打造特色旅游街區,建設和改造許多帶有傳統元素的商業街區。例如,成都的太古里就是在現代商業建筑設計中運用傳統建筑元素,使傳統元素與時代潮流有效融合。從一定意義上說,成都太古里保留著傳統老街區,同時運用現代建筑設計風格,實施合理的修復,從而在眾多高樓大廈中呈現出別具一格的風格。另外,其配置的大面積玻璃幕墻,在傳統建筑風格中襯托現代氣息,在悠久的歷史底蘊中融入時代潮流,從而展現成都生活的自由與舒適,這些人文風貌很大程度上將成都建筑的獨特風格表現出來,既是對建筑風格的繼承,也是一種創新。
傳統文化元素是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雖然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形式不同,但其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性、人文性特點卻很相似。在將傳統文化元素應用到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不能偏離傳統文化這一立場和主線,要注重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避免對傳統文化的扭曲性解讀和展示。在實際建筑設計中,一方面,設計師要從傳統文化元素所處的傳統文化場景或氛圍中去分析、利用,而不是完全以現代人的審美傾向為主導,進行傳統文化元素的扭曲性利用。例如,在利用茶文化元素時,設計師除了在建筑空間內部增添相應的茶文化標志外,還可以在空間內部布置一些能夠展示或烘托茶文化特性的物件,使茶文化元素的呈現更加自然、清新。另一方面,設計師要在建筑設計方案中盡可能地還原傳統文化元素的真實面貌,避免元素缺失造成的傳統文化內涵的錯誤或片面理解。同時,在建筑設計過程中,設計師要從建筑審美和傳統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等角度進行綜合、反復的思考、研判,確保傳統文化元素被科學、正確地應用到建筑設計中。
屋頂結構是中國傳統建筑中非常重要和有代表性的組成部分,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實現傳統建筑元素的有效應用,較直接的方法是模仿屋頂或在一定程度上對屋頂進行二次改造。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常常運用傳統的屋頂造型,屋頂以青磚灰瓦為主,用簡單的色彩來表現清新淡雅的氣質,深刻感受歷史文化。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屋頂造型的應用就是對其進行簡單的設計,從而實現傳統美的繼承。
為了對傳統建筑設計理念進行創新,必須將新的建筑設計方式與其進行融合與更替。設計人員還需對其內部存在的各種建筑元素進行劃分,其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理念應當放在首要的位置上。與此同時,在現代設計中,要體現生態化理念,進一步提升建筑物的觀賞性和立體感,為建筑行業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作為傳統設計理念的重要元素,設計人員應該積極對傳統建筑空間形式進行分析研究,需要將空間流線與空間造型等融合到現代建筑設計之中。同時,應對現代建筑設計的流線與功能區間形式進行規劃與布局,這種表達形式不僅可以在單體建筑物中進行展現,還可以在建筑群體中得到相應的展現。以十二院城為例,將城市歷史文脈和傳統建筑文化與布局作為基礎,借鑒古代城市的布局形式,面積多達百萬平米,萃取盛唐“里坊院落”精髓,以街、曲、府、坊、市等形式,規劃尺度宜人的社區網絡體系。從外部看,里坊式布局使十二院城具有城池般的非凡氣勢。而在其內部,里坊的圍合感為十二院城創造出內部小型的社交空間。
隨著人們對現代建筑藝術性要求的不斷提高,如何賦予建筑更多的人文性、文化性內涵,增強建筑設計的藝術性價值,逐漸成為建筑設計環節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通過深入分析發現,傳統文化元素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可以滿足建筑個性化的審美要求,增強建筑生命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發展。當然,傳統文化元素的文化性和歷史性,以及建筑設計的實用性、計劃性特點,決定了傳統文化元素不能直接應用到建筑設計中,而是要根據建筑設計的實際需求,進行傳統文化元素的挖掘和整合。結合當前建筑設計的實際情況,有必要通過挖掘傳統文化元素資源、創新傳統文化元素展現形式、推動傳統文化元素轉化、賦予傳統文化元素現實性等措施科學利用傳統文化元素,發揮傳統文化元素在建筑設計中的積極作用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