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璇
摘?要:我國殘疾人口基數大、分布區域較廣,但相對來說殘疾人康復保障發展過晚,近年來,由于我國對人民健康的重視程度逐漸加深,立足全人類、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體系建設進程不斷加快。殘疾人作為我國社會保障方面的重點關注對象,其所對應的完善與發展的康復服務體系,是影響我國健康保障整體水平與質量的重要元素。本文以殘疾人康復保障現存問題作為研究方向,系統的列舉了一些存在問題,并探討在當前新時代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應對殘疾人社會保障中的康復問題,完善與優化殘疾人康復服務,從而提高殘疾人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關鍵詞:康復保障;社會康復服務機構;精準康復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1.044
1?康復保障概述
康復保障是指國家和社會給予殘疾人一定的物質幫助,使他們達到并保持社交功能和自我生活的最佳水平,幫助殘疾人得以借助一些輔助辦法,來改善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增強自我照顧的能力。康復保障一般包括提供恢復功能、補償身心功能缺失或補償身體功能限制的各種措施,也包括解決就業方面的恢復等。
狹義的康復保障主要是指醫學康復這一方面,即盡可能改善因疾病或者外傷所導致的生理方面或者心靈方面的傷害,不論在身體上還是在精神上都能最大限度地使患者改善并提升個人的能力,使其身體功能逐漸恢復,最終使其可以重返家庭、回歸社會,過上正常的生活。
2?我國殘疾人康復保障現存問題分析
與健全人相比,殘疾人是典型的弱勢群體,保障的程度可以反映出該國家的社會福利水平。我國在經濟不斷發展的進程中,針對殘疾人康復保障的規模也在不斷的完善,經過多年的發展,康復服務項目逐漸充實豐富,覆蓋范圍也在逐步過大,現已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康復體系。但是我國人口眾多,供給不足,資源分配不均勻,這種現象就導致真實受益人群和殘疾人實際康復需求相距較大,因此我國康復服務工作仍然需要進一步的落實和提升,我國殘疾人康復保障方面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方面。
2.1?政府重視程度不夠
完善的法律體系對于康復保障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我國雖然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制度和法規,保障殘疾人的權益,雖然可以推進殘疾人康復保障方面的工作,但仍然具有很多不夠完善的地方,同時政府和社會團體在經濟和人力資源等方面給予殘疾人的支持有限,使得殘疾人康復保障的實際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殘疾人康復事業也無法實現高效發展。我國的康復保障方面依然缺少相應的法律予以保障,盡管有著一系列關于殘疾人保障等政策法規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殘疾人事業的發展,但是我國詳細針對殘疾人康復保障這一項制度并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予以支持,僅僅在相關殘疾人法案中捎帶提及,相較于國外一些針對康復保障精準完整的法規體系,目前我國在康復立法工作方面較為落后。
長期以來,政府相關部門過于強調各部門的管理職能,從而漠視了公共部門在提供公共基礎服務方面的作用,逐漸造成公共服務發展缺失的局面。與此同時,各個部門缺失責任觀念,互相推諉扯皮,更有少數部門認為殘疾人康復事業不屬于自己的職責范圍。
相較于我國發達地區的殘疾人康復保障,偏遠貧困地區更加缺乏法律法規的保護以及康復知識的普及。由于當地政府的管理漏洞以及居民諱疾忌醫的封建思想,導致一些殘疾人不能很好地進行康復保障從而對他們的身體和心靈造成了巨大的不可挽回的創傷。
2.2?服務體系不完善
隨著我國殘疾人康復工作重點逐漸從醫療康復向綜合康復進行轉變,殘疾人康復保障服務的范圍越來廣闊。因此,各行各業應負起自己的責任,將重心轉移到殘疾人康復服務上。盡管我國現有的殘疾人康復服務機構在這些年的發展中已經小有成就,其包含了民生領域和社會發展領域的所有民間機構、社會組織和政府部門,但在提高康復服務需求方面依然存在問題。
身為協調機構的殘疾人康復服務辦公室存在了很大的問題,他們與其組成部門之間缺乏從屬意識,各個組成部門之間協作程度不高。一旦出現問題,各部分之間由于缺乏集體意識,容易造成各部門之間推諉扯皮,不愿意承擔責任,各自為政,整體協調性不強的現象存在。此外,康復服務機構缺乏明確的自我定位,因為殘疾人各自的身體狀況和經濟條件不同,所需要的康復服務也是不同的,而當今許多組織都在使用一樣的服務標準,無法分工明確,因此殘障人士也得不到高質量的康復服務。而現在的公辦康復服務機構一般以完成任務為目標,同時有著較弱的市場競爭能力,因此缺少提升自我服務能力的積極性。
2.3?康復保障力度不夠
從表面上來看,我國殘疾人康復保障方面的工作進展的十分順利。但是由于宣傳不到位,康復輔助器械的展覽較少,相關殘疾人身體康復訓練知識過于匱乏,另外相對于城市來說,農村等地沒有廣泛有效的進行宣傳工作,并且大多宣傳工作過于注重形式,沒有確切的表述清除相關優惠政策,因此一些不發達地區的人民對于殘疾人康復保障是沒有概念的。不僅在宣傳方面,康復知識的缺乏也是農村等不發達地區的康復保障不能很好推行的原因之一,村民缺少知識輔助,認為自己的殘疾是一種羞恥,從而逃避康復治療,這就直接導致了該地區殘疾人失去了最佳治療時間。
隨著經驗積累越來越豐富,我國對康復領域的認識已經從狹窄的醫學康復模式發展為綜合康復模式。一般而言,全面康復更加重視殘疾人在恢復之后能夠平等參與社會工作和通過康復可以很好的融入社會。但是,由于身體疾病和殘障造成的精神壓力往往高于普通人,許多殘障人士認為身體殘疾是不可逆的,認為自己是無法回歸到正常社會工作中去,這就導致了惡性循環,心理障礙也是無法有效推動殘疾人治療的關鍵。因此,心理康復是影響殘疾人擺脫困境,融入社會的重要因素。我國大多數殘疾人都遭受過身心的痛苦,雖然心理困難主要依靠自己和家人承擔,但專業的心理咨詢依舊非常有效。通過科學方法幫助殘疾人回歸社會,并擺脫心理陰影對殘疾人和社會至關重要。
3?促進殘疾人康復保障政策發展的建議
3.1?明確政府職責,構建以政府為主導的責任分擔機制
當前我國處于經濟發展過程,殘疾人作為一種特殊群體,勢必要給予足夠的關注。如何更好地為他們提供優質的康復服務,不僅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而且是政府的重要責任。其中政府起著主導作用,在服務過程中,政府必須理順殘疾人康復保障過程中各部門的要履行的職責和要求,協調和管理各部門,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尋求雙贏,肩負起承擔殘疾人康復的重任,同時做好監督有關社會組織規范運作的工作。
殘疾人康復保障工作能夠很好地進行,這與政府的規范化和相對穩定是分不開的。 但是,社會保障領域制定的大多數規章制度缺乏對于康復機構及人員的約束力,阻礙了殘疾人康復的順利進行,在我國當前所屬階段,殘疾人的康復意識還是比較薄弱,而康復保障的法律法規無論是覆蓋面還是推廣度都有所不足,為了更加精準完善的康復服務工作可以順利開展,這就需要國家依據社會情況和殘疾人現狀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康復制度,使得殘疾人康復工作的進行有法可依。同時,在處理醫療、康復、職業、心理等方面,并針對殘疾人的康復需求和相對應的康復機構各類人員的培訓制度,相關部門應建立起更加細致的對應的殘疾人康復方面的法律體系和服務保障體系。
全面加強服務機構的規范管理,以先進的理念、人性化的設計打造一個舒適干凈的康復環境。政府必須明確規范各種類型的社會康復機構,加強政府的監督指導職能,嚴格規定市場準入和行業標準,明確責任主體,防止某些機構破壞規則,魚目混珠。
3.2?加強社會康復服務機構建設,強化精準康復
康復保障是殘疾人社會保障的基礎,在殘障人士康復需求不斷上升的今天,康復服務供給也具有極大的壓力,但是為了高質量的康復服務,對殘疾人的負責,并且能夠有效利用資源,從而最大程度的提升殘疾人生存能力。
結合我國國情,一方面要轉變殘疾人康復服務協調機構的服務辦公方式,從組織協調逐漸轉變為組織管理,采取水平梯隊的服務管理方式,完善康復工作的開展,落實實際情況和提高工作效率,進一步提高殘疾人公共康復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加強康復人員隊伍建設,提高市場競爭能力,起到行業領先帶頭效果,發揮良好的示范作用。
另一方面,社會高度重視康復服務機構等非政府組織的重要作用,盡管殘疾人康復服務工作與民生有關,但殘疾人公共康復機構難以滿足為殘疾人提供康復服務的需求,無可爭辯的事實是,政府的使用資金有限,因此對于一些政府暫時無法涉入并且殘疾人緊迫需要的服務,應逐步調整政策,鼓勵社會康復服務加以改善和補充。同時,在面對康復保障服務需求的增加和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的大環境下,社會康復服務組織應在原有基礎上加強自身的建設,建立起清晰的組織架構,并且對應的開展有針對性和多元化的專業康復服務。
為了可以更加精準的針對殘疾人不同的身體狀況進行定制服務,使得他們感受到更加高質量的康復,因此精準康復勢在必行。
3.3?提升康復保障水平,不斷擴大康復保障的內涵
相對來說,殘疾人有著特殊的醫療需求,因為身體一部分機能的殘缺,醫療花銷、輔具使用和日常身體護理費用等項目都要比常人多出許多,所以在完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的同時,應站在殘疾人的角度,優先滿足殘疾人群體的特殊需求。
加強醫療保險制度的完善,在落實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扶助措施、城鎮殘疾人醫療保險參保優惠政策的同時,結合實際,加大以治療性康復為目的的其他治療方法,對貧困殘疾人的重癥醫療實施優惠政策,應通過醫療援助和增加報銷率,向殘疾人提供特殊援助和康復治療,放寬醫療保險機構的門檻,擴大相關服務項目免費計劃,并允許更多的醫療康復機構進入康復安全市場,保證殘疾人可以享受更加便捷有效的服務。
殘疾本身的發生就是對殘疾人及其家人的巨大創傷。事故發生后,許多無法接受意料之外的變化的人或多或少地處于自我封閉的狀態,這表明心理康復至關重要。因此,心理康復是康復保障的中心,殘障人士應盡快在社區及家人的幫助下積極去康復服務機構進行心理咨詢,心理康復主要是指殘疾人在面對自身的心理干預時使用科學的心理理論和方法,以完善殘疾人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時幫助他們能夠恢復正常的身體機能、克服生活障礙。
目前我國殘疾人心理健康這一方面缺乏關注,所以要積極在專業的康復中心或康復醫院中尋求醫務社會工作者中,充分利用他們的專業方法,發揮其價值,為殘疾人士普及醫療知識并且進行心理疏導,運用可以幫助殘疾人恢復情緒的科學方法,鼓勵他們以積極的態度進行配合治療心理醫生的科學方法可以充分發揮幫助殘疾人心理健康重塑的作用。在小區或者農村,專業人員可以協助市民組成心理疏導小組,創建小組活動,幫助殘疾人樹立信心,同時還可以通過相關勵志電影或視頻,讓殘疾人恢復動力。
4?結論
近年來,我國在殘疾人事業發展方面依舊高度重視,國家和社會都在為著努力實現殘疾人事業與經濟的共同發展而努力,堅持和完善殘疾人康復保障制度,完善殘疾人康復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務,努力縮小殘疾人收入與社會平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但是我國殘疾人的康復需求依然很大,因此健全康復醫療衛生服務勢在必行。解決殘疾人的康復需求,是康復保障存在的立足點,是使得殘疾人減輕或解除痛苦的良藥,也是社會減輕負擔的有效辦法,通過康復保障使其最終可以參與社會勞動,回歸社會,在創造社會價值中實現自身的價值。
參考文獻
[1]丁海瑤,張揚,麥琪,等.精準康復政策下殘疾人社會保障問題研究[J].時代金融,2019,(08):234-237.
[2]崔東艷.我國殘疾人社會保障現狀分析及對策思考[J].中國市場,2017,(24):80+83.
[3]李令嶺,劉垚,敖麗娟,等.我國殘疾人社區康復存在問題與發展探討[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7,32(02):213-216.
[4]侯慧君.殘疾人康復保障法律問題研究[D].長春:長春工業大學,2012.
[5]武國麗.殘疾人康復保障問題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