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桑柴

自從大學起,我就不知不覺養成了七點起床的習慣。不是我感覺早起有多好才故意去學的,是我覺得這樣非常爽。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六點半起床后,你打開單詞本背了50個新單詞,洗完了昨天囤的衣服襪子。下樓吃完早餐,回來準備收拾書包去上課。此時推開寢室門,你的室友才剛醒。你早起之后已經做了很多事,但是晚起的人一天才剛開始——有過這樣的感覺嗎?很爽對吧?
今天這篇文章,就想和大家聊聊關于早起這件事。相信大家看完也會明白,為什么那個把鬧鐘定在早晨5:57的人,會變得越來越厲害。
畢業后,我不用背單詞也不用上課了,所以我開始偷懶,睡到11點才起,晚上夜深人靜時再熬夜工作。結果我的效率越來越低,甚至因為熬夜太久得了低血糖,坐在電腦前超過兩個小時就頭暈眼花。
我開始意識到這種生活方式的不對勁,想起了大學時的早起狀態,于是我試著慢慢調回了早起模式。早起寫稿子、早起讀書、早起跑步……效果真的不錯,現在我攢的稿子,都是靠早起的那么一兩個小時搞定的,效率很高,質量也很過關。
但關于這一點,我百思不得其解:熬夜也是多兩個小時,早起也是多兩個小時,為什么我還是更喜歡早起,而熬夜會讓我更加頹廢呢?
早起和熬夜學習效果是一樣的嗎?現在我的親身體會是——不可能一樣。
其一,精力槽不一樣。
大二時我找了份兼職,晚上八點下班,去上班之前,我小算盤打得很完美:八點下班,八點半到寢室,看一個小時的書,再寫一個小時的文章也才十點半,還能再用半小時背單詞,十一點準時睡覺,完美。
結果去上班后,我發現我想多了。現在回想起來,唯一體驗就是累,晚上回宿舍只想倒頭就睡,動都不想動,還看書寫作背單詞?
下班之后的時間,看似是你自己的,但實際上,它應該是你的身體的,是讓你拿來休養生息、放松精神的。要知道,忙完一天的那種累,不止是身體上的累,還有精神上的消耗。而早起時,你的精力槽是滿的。早起到上班前的這段時間,是你偷來的,你可以把它奉獻給自己的夢想、追求,而不是等到工作把你搞得精疲力盡之后,再來努力。
其二,心靈充盈度不一樣。
之前每周早起去晨跑時,我那一整天的心情都會很好。
為什么?因為“充實感”。我懂你,很多時候,你都會因為自己一天什么都沒干,而陷入難過的情緒,感覺浪費了時間對吧?但如果你一大早就已經把最重要的事做完了,那么你的一天就是從收獲感開始的。
那接下來無論你做什么,都不會感覺這一天被浪費了。同時,你會不再拖延。因為你連自己一天中最重要的事都做完了,那其它的“瑣事”又有什么好拖延的呢?
這種“我已經完成了最重要的任務”的心態,會讓你對這一天中其它的任務,都充滿自信。
其三,心累密度不一樣。
互聯網這么發達,各種社交軟件這么好用,下班時間?不存在的。等到下班時,你的這一天早就經歷了太多:路上堵車,經常開工作會,還得時刻關注微信群……這些繁雜瑣事,都會導致你的晚間學習計劃失敗。
晚上真的感覺學不進去,就好好休息一會,就躺著發呆。不要太責怪自己啊,因為你的確很累了。而只有早起時,你的這一天,才是從真正的初始狀態開始的。
如果你對自己的生活還有一些追求,對自己的人生還有一些打算,那你就一定要把握住早起的這段時間,這段能給自己沉心投入的,安靜、清醒的時間。熬夜學習只適合突擊戰,而早起學習才適合持久戰。
假如你早上需要一個小時來自我提升:如果你平時八點上班,那就七點起;如果你平時九點上課,那就八點起;如果你早上沒課,而你一般在沒課的時候,直接睡到中午,那你十點起也算是早起。
早起不用執著于時間概念,其實它更多的是對精力的考量。網上有很多文章都會告訴你,成功人士的一天都是從早起開始的:著名作家村上春樹,每天4:30起床。聯想創始人柳傳志,每天5點前起床。百事可樂CEO斯蒂夫·雷尼蒙德,每天5點起床。百度創始人李彥宏說,每天早晨5點多就“被機會叫醒”。
這些大佬們這么早起床,是因為身為職業作家和創業者,的確需要24小時連軸轉才能抓住靈感,創造機遇。但我們只是普通人,我們只需要每天有那么1~2個小時屬于自己,就足夠了。
我知道看到這里你可能也會有點擔心:“早起先做自己的事,會影響后面的工作效率嗎?”
放心啦,不會的。你僅僅是把平時用到工作上的精力,在早起這里截取一段,先用于你的自我提升而已。而且就像我上面說的,這種“我已經在一天的最開始完成了最重要的任務”的心態,反過來,能讓你在后面的工作中更有底氣,更有自信,形成良性循環。
但你一定要記住:早起應該用來成長,而不是去補昨天拖延欠下的債。早起提升和早起還債,那感覺肯定是不一樣的。
分享網易云的一句熱評:
其實可以用早起代替熬夜,世界都還在睡,爸媽都還在睡,老板在睡老師在睡;全世界都還在睡,你就可以看著太陽慢慢升起,就會感到光明原來總會來到。你在乎的人也會慢慢醒來,世界還在慢慢運轉,你依舊會有屬于自己的時間。
相信我,早起比熬夜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