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的出名,一是因為歷史上出過一個黃巢;一是因為出牡丹花。菏澤牡丹種植面積大,最多時曾達五千畝,1976年調查還有三千多畝,單是城東“曹州牡丹園”就占地一千畝;品種多,約有四百種。【開頭從黃巢引入,增加文章的歷史厚重感,然后引出菏澤牡丹,引入正題,并對菏澤牡丹占地面積廣和品種多做了介紹,使讀者一開始就對菏澤牡丹有了總體了解。】
牡丹花期短,至谷雨而花事始盛,越七八日,即闌珊欲盡,只剩一大片綠葉了。諺云:“谷雨三日看牡丹。”今年的谷雨是陽歷四月二十。我們二十二日到菏澤,第二天清晨去看牡丹,正是好時候。【引用諺語通俗易懂,同時也為我們介紹了賞牡丹花的最佳時間。】
初日照臨,楊柳春風,一千畝盛開的牡丹,這真是一場花的盛宴,蜜的海洋,一次官能上的過度的飽飫。漫步園中,恍恍惚惚,有如夢回酒醒。【運用比喻形象生動,同時也為我們創設了情境,帶我們入情入境。】
牡丹的特點是花大、型多、顏色豐富。【總起句。】我們在李集參觀了一叢淺白色的牡丹,花頭之大,花瓣之多,令人駭異。大隊的支部書記指著一朵花說:“昨天量了量,直徑六十五公分。”【列數字增加說明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古人云牡丹“花大盈尺”,不為過分。他叫我們用手掂掂這朵花。掂了掂,夠一斤重!蘇東坡詩云“頭重欲人扶”,得其神理。【引用詩句增加文采。】牡丹花分三大類:單瓣類、重瓣類、千瓣類;六型:葵花型、荷花型、玫瑰花型、平頭型、皇冠型、繡球型;八大色:黃、紅、藍、白、黑、綠、紫、粉。通稱“三類、六型、八大色”。姚黃、魏紫,這里都有。紫花甚多,卻不甚貴重。古人特重姚黃,菏澤的姚黃色淺而花小,并不突出,據說是退化了。園中最出色的是綠牡丹、黑牡丹。綠牡丹品名豆綠,盛開時恰如新剝的蠶豆。挪威的別倫·別爾生說花里只有菊花有綠色的,他大概沒有看到過中國的綠牡丹。黑牡丹正如墨菊一樣,當然不是純黑色的,而是紫紅得發黑。菏澤用“黑花魁”與“煙籠紫玉盤”雜交而得的“冠世墨玉”,近花萼處真如墨染。堪稱菏澤牡丹“代表作”的,大概還要算清代趙花園園主趙玉田培育出來的“趙粉”。粉色的牡丹不難見,但“趙粉”極嬌嫩,為粉花上品。傳至洛陽,稱“童子面”;傳至西安,稱“娃兒面”,以嬰兒笑靨狀之,差能得其仿佛。【本段以“牡丹的特點是花大、型多、顏色豐富”為總起句,然后分別從“花大”“型多”和“顏色豐富”三個方面來寫,而且列舉了很多例子,讓這一段變得詳細,具體。】
菏澤種牡丹,始于何時,難于查考。至明嘉靖年間,栽培已盛。《曹南牡丹譜》載:“至明曹南牡丹甲于海內。”牡丹,在菏澤,是一種經濟作物。《菏澤縣志》載:“牡丹,芍藥多至百余種,土人植之,動輒數十百畝,利厚于五谷。”每年秋后,“土人捆載之,南浮閩粵,北走京師,至則厚值以歸”。現在全國各地名園所種牡丹,大部分都是由菏澤運去的。【本段引用史料,增加說明的可信度、真實性和說服力。】
牡丹的根,經過加工,為“丹皮”,為重要的藥材,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菏澤丹皮,稱為“曹丹”,行市很俏。【介紹牡丹根的藥用價值。】
菏澤盛產牡丹,大概跟氣候水土有些關系。牡丹耐干旱,不能澆“明水”,而菏澤春天少雨。牡丹喜輕堿性沙土,菏澤的土正是這種土。菏澤水咸澀,綠茶泡了一會兒就成了鐵觀音那樣的褐紅色,這樣的水卻偏宜澆溉牡丹。【總分關系構段,說明菏澤適宜種植牡丹跟當地的水土有關系。】
牡丹是長壽的。菏澤趙樓村南曾有兩棵樹齡二百多年的脂紅牡丹,主干粗如碗口,兒童常爬上去玩耍,被稱為“牡丹王”。袁世凱稱帝后,曹州鎮守使陸朗齋把牡丹王強行買去,栽在河南彰德府袁世凱的公館里,不久枯死。今年在菏澤開牡丹學術討論會,安徽的代表說在山里發現一棵牡丹,已經三百多年,每年開花二百余朵,猶無衰老態。但是牡丹的栽培卻是不易的。牡丹的繁殖,或分根,或播種,皆可。一棵牡丹,每五年才能分根,結籽常需七年。一個雜交的新品種的栽培需要十五年,成種率為千分之四。看花才十日,栽花十五年,亦云勞矣。【本段運用并列關系來構段,主要從牡丹的長壽和種植來寫。】
告別的時候,支書叫我們等一等,說是要送我們一些花,一個小伙子抱來了一抱。帶到招待所,養在茶缸里,每間屋里都有幾缸花。菏澤的同志說,未開的骨朵可以帶到北京,我們便帶在吉普車上。不想到了梁山,住了一夜,全都開了,于是一齊捧著送給了梁山招待所的女服務員。正是:菏澤牡丹攜不去,且留春色在梁山。【分享牡丹,傳遞美好,升華中心。】
寫法點撥
如何寫植物?作家汪曾祺為我們做了表率:
1.寫出植物的廣度和深度。在寫菏澤牡丹時,作家引入了諺語俗語、《曹南牡丹譜》《菏澤縣志》、袁世凱的故事等拓展了牡丹的廣度,讓歷史的厚重、燦爛的文化和優美的故事豐富了文章內容。
2.分類去寫,“總分總”構段。為了把文章寫詳細,作家從菏澤牡丹的地域、花期、面積、特點、栽培、藥用價值、水土氣候、壽命、繁殖多個方面來寫,把牡丹介紹得很細致。此外,在寫每一個方面時,作家大多采用“總分”關系來構段,結構嚴謹,條理清楚。
3.旁征博引,增加文化內涵。在這篇文章里,作家引用了諺語、名人詩句、花譜、縣志、故事等,彰顯了作家知識的淵博,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內涵。對于我們小學生來說,怎么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最主要的就是:(1)實地去參觀;(2)做好觀察記錄(眼看、耳聽、鼻聞、手摸、嘴嘗等,調動多器官參與進來);(3)最好有個導游介紹;(4)邊參觀邊拍照、拍視頻記錄要點和知識點;(5)查找相關資料。
4.創設情境,寫景要讓讀者看到景。比如第四自然段中對于牡丹花特點的介紹就特別詳細。通過對花的大小、形狀、顏色的詳細描寫,讓讀者看到文字可以想象出畫面,這就把景寫具體了,自然就入情入境了。
5.運用修辭,語言生動。比如第三自然段“初日照臨,楊柳春風,一千畝盛開的牡丹,這真是一場花的盛宴,蜜的海洋,一次官能上的過度的飽飫。漫步園中,恍恍惚惚,有如夢回酒醒”,運用比喻,帶我們入情入境,體驗花海的美好。
6.借景抒情,升華主題。在文章的最后,作家通過寫支書送花給“我們”,“我們”又把花送給女服務員,并發出“菏澤牡丹攜不去,且留春色在梁山”的感慨,借花抒情,表達了作家對花兒的喜愛,以及從中體驗到的分享的快樂,升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