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速遞
剛剛過去的“雙十一”,天貓開售第一小時,超過2600個品牌成交額超過去年首日全天;京東“雙十一”開場4小時,生活繳費訂單量同比增長8.8倍;蘇寧易購“雙十一”期間,全渠道以舊換新人數增長74%……一年一度的“雙十一”電商購物節,再次激起了人們的消費熱情。
然而,“雙十一”神話的背后也充斥著很多亂象。不少平臺、商家迫于成交額壓力,“花樣百出”,甚至違法違規:擅發營銷短信、虛購原價、刷單炒信、虛假評價……導致一些消費者在“買買買”中得到的不是快感,而是憤怒。不少人吐槽:“說好的最低價都去哪兒了?”
觀點一覽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則不興。靠坑蒙拐騙不可能行穩致遠。從最初“剁手”“薅羊毛”式的購物狂歡,到如今理性消費、品質消費漸成主流,消費升級的同時,“雙十一”更應該把真誠奉獻給消費者,加快從營銷導向切換到科技導向,從流量大戰、銷量大戰變為“含科量”大戰,成為平臺和商家展示一年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成果的節日,成為品質和科技雙重導向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