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凱撒的豐功偉績,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由于他傳奇的一生,人們把他列入眾神之列,稱他為“神圣的尤利烏斯”(Julius)。而在歷史上,人們習慣稱他為“凱撒大帝”。電影《凱撒大帝》紀實性地展示了凱撒政治、軍事上的才干,以及羅馬帝國的擴張之路。凱撒大帝的語言中蘊含和展現了他的公關能力與公關策略。
關鍵詞:凱撒大帝,公關語言,公關策略
語言是思想的展現,尤其在影視劇中,語言的表現力甚至超越了行為,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不但是一個人心理活動的外露,更表現了一個人的長遠謀略。
凱撒是羅馬共和國末期杰出的軍事統帥、政治家,他出身貴族,以其優越的才能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奠基者。公元前60年凱撒與龐培、克拉蘇秘密結成前三大巨頭同盟,隨后出任高盧總督,在8年的時間里征服了高盧全境。公元前49年,他率軍占領羅馬,打敗龐培,集大權于一身,實行獨裁統治。公元前44年3月15日,凱撒被以布魯圖為首的元老院成員暗殺身亡,享年56歲。電影《凱撒大帝》中凱撒的語言犀利,蘊含著他的公關策略。
一、強大的心理素質和穩定的心理狀態
對于公關者來說,耐心、毅力、容忍是適應和克服困難的需要。公共關系作為一種交流活動,在面對面的信息交流時,公關者的口語表達既是觀點的陳述,也是游說的勸說。
在跟蘇拉談判時,凱撒不卑不亢,年輕卻老道。蘇拉雖然執意要除掉他,但拋開政敵的因素,蘇拉是欣賞這位年青人的。而蘇拉的合作者,龐倍,早對蘇拉心存不滿,相同的境遇,被逼離婚,但龐倍卻沒有凱撒這般勇敢,也正因此,凱撒與龐倍的聯盟便有了契機。
凱撒問蘇拉,“要不殺我,條件是什么?”
蘇拉稱,“你必須跟你妻子離婚。”
——不,我不會。
即使你送掉性命也不會跟她離婚嗎?
——我妻子是我的老師,她比我真誠,她比我聰明,她比我,比你,或你手下的任何人都更有口才。我不會跟她離婚,這就是我的回答。
即便面對羅馬最高統治者,面對殺害岳父的幕后主使,凱撒臨危不懼,言辭擲地有聲,映襯其強大穩健的內心和嚴密的邏輯。
當凱撒快到克里特島的時候被海盜捉住,用繩子捆了在十字架上,泡在海里。海盜頭目說道,“你不喜歡繩子是嗎?我們可以用釘子,那是羅馬人的方法。”即便在毫無反抗之境下,凱撒仍然很鎮定。
——“現在贖一個羅馬人需要多少贖金?”
兩塔蘭特。但我愿意付三塔蘭特看一個羅馬人淹死。
——讓我活著,你能得到五十。
誰去取錢?
——他們去。
凱撒由海里成功上岸,用鏈子系著。他抓住了對方對物質的需要,金錢,他出25倍的高價贖金來自救。
凱撒又用決斗來延遲時間,獲得了一天期限。凱撒與海盜頭目決斗勝利后,他望見了從羅馬取贖金回來的救兵。這個時候,凱撒的癲癇病犯了。盡管他內心是恐懼和擔憂的,但他仍然按照自己的計劃與海盜周旋,直到犯病時才窺見其內心的激動。
游說者除了通過利益上的許諾表達誠意外,還應審時奪勢,冷靜鎮定地進退自如,保持主動,最終達到目的。
二、判斷對方的需求并滿足
人的任何行為的產生都出自于個體需求,需求是無限的,又是多樣的。公關者應以對方的需求為出發點,立足于滿足對方的需求。
凱撒在跟蘇拉談判時,他問的是什么條件可以換我一條命;在跟海盜周旋時,他問的是多少贖金可以贖一個羅馬人的命。當凱撒與媽媽對話,他說,“我需要軍隊。龐倍有軍隊,會借給我嗎?”
他媽媽便問他有什么可以給他。凱撒想到了女兒茱莉婭,在龐倍凱旋而歸時,女兒茱莉婭一夜未歸,她對凱撒說,“我喜歡他,但還沒愛上他,但我會的。”凱撒用女兒與龐倍交換了50萬軍團的士兵,并且要托管高盧。
羅馬的歷史,是一部征戰史。公元前477年,羅馬戰功赫赫的元老法比烏斯感到被動防御不是長久之計,不甘心被動挨打的困境,主動請纓攻打伊特魯里亞城邦國維愛。元老院不派一兵一卒加以支援,經歷幾場戰斗之后,法比烏斯家族部隊全軍覆沒。周邊的國家與部落越來越輕視羅馬,他們把羅馬當成可以隨時入侵的圍獵場。公元前405年,羅馬發動了對維愛的全面戰爭,戰爭連續打了十年,羅馬聯軍死亡無數卻毫無成效。元老院任命卡米盧斯為獨裁官,這位有名的戰將,挖掘地道通往維愛城內朱諾神廟的下方,全面占領了維愛城,此戰使羅馬國土整整擴大了一倍。
羅馬由弱至強,由被入侵者轉變成強大的帝國非一朝一夕之力,除卻羅馬歷史上統治者的領導才能和軍事才能,民眾的支持是最重要的因素。如何爭取民眾的支持,保家衛國,征戰南北?人民遭遇外地入侵,民不聊生,反抗侵略者的呼聲已猶箭在弦上。凱撒的一句名言,“我來,我能,我征服”,成為激發羅馬人民斗志的座右銘。
公眾的需求有物質需求,也有精神需求。物質需求的滿足往往容易識別,在一定程度上也容易實現。而精神需求卻需要體悟對方的心理狀態,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達到共情,才能最終產生情感共鳴。
三、利用特別事件或特別時期宣傳造勢表明立場
公關傳播時機的選擇,實際上是以把握公眾心理為基礎的。現代意義上的媒介事件,是特意為吸引媒體報道并擴散自身所希望傳播出去的信息而專門策劃的活動。在古代,特別事件可以成功吸引公眾的眼球并制造公眾輿論,獲得良好知名度與美譽度。
在妻子的送別禮上,凱撒動情地利用妻子的死制造了一場愛妻子愛羅馬愛人民的演講,贏得人們關注并獲得好名聲。他說:“在此,我最后一次,向我的妻子克娜莉婭致敬。她是一個好女人,從來不考慮個人的得失,只會真誠地關心他人。羅馬,是她的最愛,和她一樣,我們都愛羅馬。我們夢想著羅馬沒有獨裁,兒子永遠不會向父親動手,兄弟永遠不會跟兄弟反目。羅馬的人民安居樂業,和睦相處,所以我號召大家跟我一起,不僅向我妻子,也向為了羅馬更美好的明天而戰斗至死的人們致以最真誠的敬意。讓我們共同努力,為了建立一個幅員遼闊、統一自由的羅馬而奮斗。”
在元老院是否出擊海盜紛爭時,凱撒說,各位,不要憑想象猜測,這群海盜的厲害我見識過,我就曾被海盜襲擊過。那些海盜的數量,不止是幾千人而是幾十萬人,他們并不都是單船作戰的烏合之眾,他們有將領,有海王,有上千條船,他們的海戰經驗豐富訓練有素,甚至超過我們。莊嚴而臃腫的元老院,就像你們的身體一樣,整日閑談無所事事。我們中有一個人他能解決危機,但我們賦予他這項重任了嗎?沒有。加圖反對他,要執行這項重任,龐倍就要率領蘇拉當初進駐羅馬時兩倍的軍隊,難道我們就沒有前車之鑒嗎?凱撒進一步支持龐倍,“我明白了,羅馬要挨餓,就是因為加圖找不到一個他信得過的人。并不是你有軍隊就會強占這個國家,并不是每個人都是蘇拉。有些人任局勢擺布,但能者卻可掌控局勢,他們掌控局勢并以此實施自己的想法,不受其他因素干擾,他們有時甚至會犧牲個人利益,只為親眼看到理想的實現。龐倍就是這樣的人,在座的各位都知道,有樣東西可以阻止一個國家強大,內訌。各部族之間,你爭我奪而不是團結在一起,只要我們一直在這里爭吵,尋求個人利益,為些小事斤斤計較,羅馬就永遠不會強大。我提議我們暫且收起個人意見,統一在一種思想之下,那就是對羅馬的愛。我們大家團結起來,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我提議推舉一個人,讓這個人帶我們走出黑暗,我提議龐倍。大家同意嗎?”
他利用能引起轟動效應的事件、特殊時刻、眾多公眾,打著一張“愛羅馬”的牌子,成功地贏得了民眾,贏得了同盟者。
PR
本文系2019年湖南省教改項目:“以本為本”為導向的高校本科秘書學專業《公共關系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研究(編號843)、2020年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基于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秘書學實訓課程體系研究與實踐(編號202002145067)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陸紀鴻.元老院的生與死,羅馬共和國權力博弈啟示錄[M].上海三聯書店,112.
[2]文中臺詞來源于約瑟夫·L·曼凱維奇執導的美國電影《凱撒大帝》,該片由馬龍·白蘭度、詹姆斯·梅森、約翰·吉爾古德、路易斯·卡爾亨等主演,該片于1953年出品.
(作者簡介:于皓,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學和公共關系學)
(責任編輯: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