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瑤 鄭麗娜 吳凡
摘要:體育公共設施均等化包涵三個層面的含義,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我國現階段體育公共設施與服務存在供給公眾側參與度和利用度低、在老舊小區社區生活圈建設中體現度低、共享理念實現度低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結合均等化的內在要求,改變體育公共設施供給理念,與地域體育文化相結合,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信息化頂層設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建立體育公共設施的公眾參與機制。
關鍵詞:均等化,公共產品,共享理念
一、體育公共設施均等化的必要性
國民健康是國家實現人口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提高全民的身體素質,鼓勵全民健身活動是黨十八大傳遞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務院提出2030健康中國和我國體育事業“十三五”規劃中指出要建成“15分鐘健身圈”,充分體現了國家對全民身體素質的重視程度。這也對體育公共設施和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1年3月30日,國務院出臺《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2021年版)》明確要求全面推進公開共享。這為推進體育公共設施均等化提供了政策基礎。關于公共設施均等化的內涵,有的學者提出均等化是指“政府站在公平的角度為不同的利益集團、社會階級及經濟成份提供均衡的公共服務和產品,均等化則體現在收益、成本及財力等方面。”[1]
筆者認為,體育公共設施均等化包括三個層面的含義。第一個層面是指不同群體居民享受體育公共設施的均等化,主要是指體育公共設施應該滿足老中少多維的要求,第二個層面是指城鎮社會生活圈建設過程中,對城鎮社區之間公共實施人居占有率的均等化,第三個層面是城鎮和農村在建設發展過程中,體育公共設施供給的均等化。這種均等化需要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具體實施標準。
實現體育公共設施均等化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政府投入公共設施,并非只是財政投入和消耗,也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路徑。公共設施投入,能夠降低邊際成本,增加消費者剩余,從而讓更多的消費者剩余用于其他領域,可以促進更多其他行業的經濟發展。做好公共設施的投入,實現公共設施的均等化,是提升低收入者參與初次分配能力的重要體現。
二、我國體育公共設施與服務的發展現狀
1.體育公共設施供給側公眾參與度和利用度低。以河北省為例。河北省以冬奧會為契機,近幾年大力發展體育項目,2019年以來,近千個城市社區體育健身工程和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項目進入建設階段,體育公共設施的投入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供給理念上存在滯后性的問題。主要體現在設施樣式單一,不能滿足年齡層次的使用需求,主要體現在體育公共設施供給專項青少年兒童類體育設施、老年體育設施覆蓋范圍有限,使用率也較低;重建設數量輕與文化相結合,有些地區只單純追求體育健身設施的數量和覆蓋率,但是并沒有與當地的文化進行有機結合,由于只是硬件的簡單建設,加上鄉村的健身意識較差,所以公眾對公共設施的適用和監督管理參與熱情低,導致公共實施的使用率低。體育設施與文化相結合,開展多樣的體育健身活動,才能更好的調動民眾健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體育公共設施供給在老舊小區社區生活圈建設中體現度低。自15分鐘社區生活圈理念提出以來,諸多城市都在因地制宜的開展實踐。很多新建小區都實現了醫療、健身、養老、教育、商業等多功能作用。2021年3月,河北省住建廳針對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召開專門會議,體現了省政府對老舊小區改造的重視程度。但是很多老舊小區在改造過程中,對體育公共設施的設計和建設不到位,小區內見不到體育公共設施或者公共設施設備簡陋以及設施遭破壞未能及時修繕及不合理利用的現象普遍存在。同時,社會街道辦及相關管理者監管也不到位。老舊小區的體育公共設施維修缺少明確的責任主體,即使存在制度上的責任主體,也沒有發揮及時監管和維護的相關職責。
3.體育公共設施共享理念實現度低。公共體育設施作為一種“準公共產品”,其布局規劃不同于一般商業設施的利潤最大原則,而是包含了服務公平與效率上的特殊性[2]。因此,體育設施供給設計中,就應當將共享理念融入其中。有些城市在承辦了一些大型的體育賽事后,體育場館利用率低,沒有向公眾開放,也沒有充分發揮其健身的功能,造成了大量的資金浪費。社區周邊的高等學校體育場館不能實現社會化共享,特別是在寒暑假期間,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很多小區施行刷卡封閉式管理,造成非小區人員并不能在合理空間距離內共享體育公共設施,所以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半徑范圍內并不能滿足健身的需要。
三、體育公共設施與服務的完善路徑
1.改變體育公共設施供給理念,一方面,以冬奧會為契機,注重體育硬件設施與地域文化的結合,以著重體育文化建設、開展體育文化活動調動全民健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發揮公共設施的功能,提高體育公共設施供給的建設質量。另一方面,設施供給方面落實共享理念。共享經濟是在互聯網的基礎上,對社會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實現社會資源最大化利用的一種商業模式。面對我國公共體育設施的較大缺口,在公共設施供給制度設計中,可以參照共享單車等商業模式,對于可移動的公共設施的使用方式采用更靈活的方式,對于不可移動的公共設施,可以采用共享商業模式,擴大設施的共享受益范圍。《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第6條規定:“國家鼓勵機關、學校等單位內部的文化體育設施向公眾開放。”因此,對于社區周圍有高校的,可以在保障高校校園安全的同時,深化高校等單位健身場所的社會化程度,這樣既充分發揮高校的社會輻射作用,又節約了政府的投入成本。
2.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信息化頂層設計。社會治理智能化要求的公共服務智能化。數據已經開始從處理對象轉變為一種基礎性資源,如何將大數據應用于公共服務,如何更好的掌握、分析社會的實時信息,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分析需求、推送服務、評估質量、反饋結果,設計技術層面的構建,是新技術背景下,制度設計需要考慮的因素。體育公共設施作為非營利性的公共產品,如果政府的供給內容和公眾的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異,民眾的多元化需求如果信息失真,則可能導致設施限制,資產浪費。在政府供給精準化的情況下能夠提高政府的服務效率。針對這個問題,大數據可以發揮其作用,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借鑒體育公共設施需求識別的難題,對公眾需求進行智能化分析。從而提供精準性服務。同時,通過大數據技術,還可以實現公共設施的精準監管。通過建立“需求分析-供給產品-售后服務”的大數據平臺,可以實現信息的即時交流和反饋。在頂層設計方面,國家體育總局等政府主體有義務提供相關的數據資源和技術支持,并制定相應的數據保障制度。
3.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建立體育公共設施的公眾參與機制。 據《2020年中國健身行業數據報告》顯示,中國健身人口滲透率僅為5.02%,這個數據充分證明我國健身群體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對于公共設施的需求還很大。體育設施作為公共產品,應當讓更多的主體能夠參與到其供給過程中。《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第6條規定,國家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等社會力量舉辦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現階段,由于體育設施的公共性質,導致政府一直在供給側占有主導地位,而其他的協作主體積極作用并沒有充分發揮。由于政府的主導地位,導致其他主體的“非主人翁”思想嚴重,監管松懈,政府和協同主體的權利義務不均衡。因此,應當對公共設施供給側的協調機制進行改革。一方面,政府應把更多的自主權利交給協同主體,把更多的監管權利留在政府手中,政府加強與協同主體之間的信息溝通,了解其情況,解決其困難。另一方面,與體育文化、體育產業相結合,開辟多元的服務渠道,提供更多的服務資源,鼓勵供給方式的創新。
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資助,項目號:SQ181004.
參考文獻:
[1]張萬壽.城鄉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現狀[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21,23(01):38-43.
[2]張利.我國公共體育設施的發展及改革路徑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7,53(2):88-92.
(作者簡介:路瑤,華北理工大學副教授;鄭麗娜,講師,華北理工大學人文法律學院,碩士學歷;吳凡,華北理工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