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梅 濟南市濟陽區濟陽街道辦事處
我國各級政府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與管理都比較重視,當前國家頒布與農業生產和管理相關的法律政策,滿足農業發展的需求,基于提升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效率提出了許多創新措施。但是,這些政策法規在具體落實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在具體工作中,重視度不高,管理人員工作參與性較差,思想陳舊,受傳統經濟管理思維約束特征比較突出,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轉變思維,無法基于農業市場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無法真正掌握農業經濟發展的規律。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建立在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上,經濟體制不完善導致我國農業經濟的市場發展速度相對緩慢。針對農村經濟管理方面的相關問題,農業經濟管理人員需要做好本職工作,基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確保我國農業經濟保持高質量、高效率的增長,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當前我國大多數的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對于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視度并不高,同時管理人員本身的專業素質水平低,管理理念的落后導致政策法規的執行力度不足,這些因素都制約農業經濟發展。另外,農業經濟管理人員不具備與農村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專業知識,從而導致當地農業經濟發展后勁不足。
要適應市場變化,通過市場加計劃“兩只手”的方式共同引導農產品結構調整,利用國際、國內兩大市場資源,引導市場消費和供給。要增加市場缺、銷路好、質量高的農產品生產,如大豆、綠色產品等,調減玉米等滯銷品種生產;適應糧食安全新形勢,合理調整糧食統計口徑,豐富農產品種類,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農產品供給和選擇空間;從全局出發,以政府為引導,融合企業、社會組織、農民共同參與,打造農業發展新業態,緩解農民傳統農地經營的脆弱性,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新的發展平臺。要合理統籌農產品初加工、深加工等產業鏈發展,延長農產品產業鏈,促進農產品的有效開發利用和增值。同時,要充分利用地域優勢,彰顯自然特色,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效益,全面促進農業結構合理化。
構建農業科技聯盟,加大對農業科技資源的整合,目的就在于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通過播種優良的農作物品種和有機肥的常態化使用促進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強對農業基礎科學的研究,改造舊學科體系,構建“農業科學新學科體系”,以滿足扶貧開發、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幸福中國的戰略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強新技術的運用。如基因編輯技術對精準育種的作用,又如合成生物學把植物中的基因轉移到微生物中去,用來生產某些特定的物質,這有可能完全改變當前某些農作物的生產方式。
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要深化農村綜合配套改革,開發人力資本,完善農民待遇保障,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愿意留在鄉村、回報鄉村的人看到希望。因地制宜地創新培訓內容和方法,構建新型農民培養的長效機制,建立新型農民資格制度,整合教育培訓資源,設立貼近農民生活的課程內容,期望通過構建新型農民隊伍實現農業發展的科學化,把我國潛在的農業產能激發出來,讓運用新理念、掌握農業科學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成為發展現代農業、帶動創新創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典型。要提高農村治理水平,為農村配備素質高、專業性強的管理隊伍,提高為民服務水平。
一是通過不同產業間的結合,不斷提升資源的效用,進而使其產生經濟效益。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健全質量標準體系。加強對于化肥、農藥,種子、飼料和獸藥等農資市場的安全源頭和控制能力,進一步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和重大植物病蟲害預警系統。推進安全檢測體系建設和監督能力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和控制能力。建立了一批有機大米、蔬菜、茶葉等標準化養殖生產基地。二是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培育綠色優質品牌。通過品牌領導,回收和整合三大產業,探索構建現代生態農業產業發展模式;促進生態旅游的發展,通過多種方式提高農業綠色發展的產業鏈。
城鄉統籌,需要把握當前各個地區的產業結構。借助當前地區的已有優勢,因地制宜,制定城鄉產業融合的發展策略,需要明確的就是城市與鄉村融合的關鍵點就是產業,產業成為溝通城市與鄉村的橋梁,城鄉融合起源于行業融合,當前城市與鄉村的一體化進程需要結合我國產業結構的實際情況,由此可見,推進集群產業結構的優化,就能夠快速實現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策略的頒布,會促進優勢產業在城市與鄉村的分布呈現出集中化的趨勢,最終形成專業化、網絡化、一體化的產業鏈。
綜上所述,農業經濟屬于我國整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決定農村居民切身利益的關鍵性因素。當前關于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在今后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基于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現狀以及市場環境的發展大趨勢,做好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調整與優化,強化經濟支撐性管理措施的制定與落實,真正推動農業經濟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