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芳 畢節市財政局
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手段,是促進社會進一步和諧穩定發展的重要途徑。財政金融是鄉村振興戰略中不可或缺的,充足的資金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助力,健全的政策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保障。只有不斷優化財政金融政策,才能讓鄉村振興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社會實踐,淺析財政金融政策支持鄉村振興的總體思路,試論財政金融政策優化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的必要性,提出當前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中存在的問題與困境,探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財政金融政策的優化策略。
為了更好的跟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就要重視財政金融問題,提升財務管理水平,優化政策體系,提高支農惠農資金的使用效益。對于農村發展中的薄弱環節,政府要加大投資力度,著力發揮財政資金引導撬動作用,推進鄉村民營和小微企業的發展,帶動更多的資金放在農村經濟建設當中的重點項目里,讓農村有更好的物質基礎去優化環境,進而縮小城鄉差距。除此之外,政府也要多推出一些惠農利農的普惠金融項目,讓廣大農民群眾受益,進而實現鄉村綠色發展、農業高質量發展。
財政金融政策是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鄉村基礎設施薄弱,要想更好地維護鄉村的生態環境,就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撐。無論是完善基礎建設,還是發展農業產業,都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實現農業現代化。除此之外,政府給予鄉村財政金融支持,會促使鄉村的文化建設更符合現代社會的需求,通過大力扶持鄉村產業,推進鄉村民營和小微企業的發展。
財政金融是“三農”發展的重要資金支撐。政府給予政策扶持,有效引導金融資源整合,以此來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進一步發展。通過“支小助微”的金融服務,彌補市場失靈,探索深化鄉村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有效模式,激發內生動力,改善廣大農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條件,進而為鄉村振興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財政金融不僅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支撐和資金保障,更是促進了鄉村體制的進一步優化與改革。通過財政金融,帶動鄉村治理機制的建立,進而提升廣大農民群眾的綜合素質,縮小城鄉差距。
目前,我國很多的商業銀行還沒有推出新的適合農民群眾的理財產品和融資方式。鄉村中雖然建立起來很多小微企業,但企業的壽命不長,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些企業在向商業銀行貸款時,經常因為提供不了足夠的抵押物品而難以獲得充足的資金,融資困難導致企業的周轉資金緊張,沒有多余的資金用來面對和抵抗突如其來的財務風險,進而出現貸款難、貸不到款的問題,最終不得不倒閉。
與此同時,由于農業生產比較依賴自然環境,因此,很多以農業生產為生的農民群眾的不良貸款率要遠遠高于城市群眾。很多的自然農戶因為受到旱澇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導致農產品生存條件較差,進而生產不足入不敷出,難以償還貸款。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牛羊的養育周期需要兩三年,而商業銀行的貸款年限確是一年等等。總之,鄉村金融融資成本過高,就會讓農民群眾面臨較大的貸款壓力和償還壓力,讓農民群眾經營的風險高于城市居民。
鄉村金融機構設立的初衷就是要服務廣大農民群眾以及鄉村的小微企業。然而,很多的金融機構為了更多的經濟效益,選擇將信貸資金向城市群眾轉移,還有一些金融機構,甚至將機構網點設置在遠離鄉村的地方,熱衷于向那些城鎮中的大型企業投資,而對農村小微企業卻沒有較大的投資熱情。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城市項目有較多的資金支撐和融資渠道,而鄉村項目無人問津,導致鄉村企業融資極度困難,資源配置錯位,使農村和城市的資源嚴重失衡,不僅違背了鄉村金融機構設立的初衷,更是阻礙了鄉村振興戰略的進一步發展。
目前,我國很多的鄉村金融機構的服務創新能力較差,依然采取傳統的貸款融資模式,在新產品、新模式的開發方面的動力不足。這些金融機構推出的金融產品已經遠遠落后鄉村振興發展的進度,不能很好的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的個性化需求,難以跟上鄉村小微企業多樣化的融資要求。鄉村金融服務創新能力較差,就會讓農民群眾的可選擇性較少,很容易為鄉村振興拖后腿。隨著農業產品規模化、系統化、組織化,金融產品也應該更多元化,才能更有針對性。
為了更好的解決鄉村小微企業以及廣大農民群眾“融資貴”“融資難”等問題,就要加大鄉村金融發展的政府扶持力度。首先,政府要進一步完善有關鄉村振興的福利政策,比如減稅降費、創業擔保貸款貼息和獎補、農業保險補貼、“農保貸”政策等等。其次,根據農業活動的特殊性,制定并推出更適合從事農產品經營的農民群眾的融資活動。再次,政府還要完善鄉村金融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加強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激活擔保資源使用效益,推進政銀擔合作,切實為小微企業和“三農”融資擔保提供風險保障。最后,政府也要發揮自身的服務職能,幫助廣大農民群眾分擔風險,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如何更好的面對風險、抵抗風險。與此同時,政府也要加大監督力度,提升農村金融機構的服務意識,以此來滿足如今鄉村振興的多樣化需求。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要想更好的優化財政金融政策,就要引導金融機構實現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金融機構不能將投資眼光局限于城市企業,也應該多關注鄉村民營和小微企業,給予鄉村民營和小微企業更多的支持與鼓勵,進而促進鄉村小微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政府要要求金融機構向鄉村延伸。通過基礎設施和服務的完善,進一步保障鄉村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同時,由政府或政府機構出資設立的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不以利潤最大化為經營目的,在特定的業務領域內從事政策性擔保活動,以貫徹和配合政府的社會經濟政策的擔保機構應主動與金融機構對接,積極探索和協商,加快落實政銀擔三方合作,建立健全業務發展和風險防控制度,探索扶持鄉村民營和小微企業,達成政府、金融機構、擔保機構和鄉村企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良性合作關系。
隨著農業現代化推進,通過政府的惠農政策,農村金融服務創新發展,與時俱進,積極探索新的金融產品,貼近農村、農民、農業,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切實發揮金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進一步推動政策性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加強農業保險與農村信貸、農業補貼、災害救助等方面的政策融合,發揮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綜合效應。滿足多元化農業風險保障需求,建立和完善涵蓋財政補貼基本險、商業險和附加險的農業保險產品體系。推進農業保險與信貸、擔保、期貨(權)等金融工具聯動,探索“保險+期貨”“訂單農業+保險+期貨(權)”等創新農險的推廣。創新農村金融體制,放寬農村金融準入政策,充實資本、健全功能、完善服務,為了更好地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給予農田水利灌溉、公共設施、交通道路等基礎建設和農業產業發展更大的支持和更多的資金支撐。
總而言之,為了更好的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鄉村振興”戰略,就要進一步優化財政金融政策。通過建立健全完善金融政策,綜合運用財稅杠桿工具,引導更多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讓農村小微企業有更充足的資金支撐,讓廣大農民群眾過上更好的物質生活,建好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改善農村發展條件,提高農村生活便利化水平,吸引城鄉人才留在農村。通過加大鄉村金融發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導金融機構實現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鄉村振興發展的金融創新能力,讓鄉村財政金融政策更人性化、具體化,從而更好的縮小城鄉差距,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