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濱 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北宋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重要戰略部署,是新時代做好服務“三農”工作的總抓手。2020年中國經濟更深層次改革,實行更高水平開放,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無限動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由此可見,隨著政府優化對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加大對“三農”問題的政策扶持力度,促使鄉村經濟迅速發展,推動改革進程,以綠色金融為“三農”服務開辟更加廣闊的市場。金融機構如何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為鄉村農業振興注入金融活水,有力推進鄉鎮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當前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伴隨我國經濟水平的快速增長以及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農業經濟也迎來良好的發展前景,相關金融機構始終沒有停止開發和創新綠色金融的腳步。但是,因現階段我國的綠色金融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健全,致使在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中,綠色金融尚未實現預期效果。盡管《綠色信貸指引》《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等相關文件和法律法規相繼頒布,但是絕大多數的辦法條例和法律法規尚停留在較低的立法層次,缺乏明確的責任,在實施中缺乏切實可行的操作性。特別是在綠色保險、綠色證券、綠色信貸等農業循環經濟相關的綠色金融領域中,仍然存在立法可操作性的弊端,在農業城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沒有嚴謹、權威的立法作為后盾,所以綠色金融機構的發展也會受到一定的限制,造成農業資源的浪費,進而影響綠色金融對整個農業經濟發環境保護展的推動作用。
現階段,多數農民對于綠色金融的相關產品了解不多,只停留于綠色保險、綠色信貸等層面,對于綠色基金或綠色證券等基金則十分陌生。在農民群體中普遍存在的這種對綠色金融相關扶持政策不了解的認知限制,極大地影響了農民的資金周轉以及在綠色金融中的資金投入。一旦農民需要在產業經營活動中投入較多數量的資金,由于缺少足夠的資金儲備,或沒有靈活的融資渠道,就只能選擇民間借貸或者銀行貸款。但是,銀行貸款的放款條件相對嚴格,部分農民的自身條件無法從銀行渠道獲得資金投入,就會轉向高利息的民間貸款,增加農民發展綠色金融的負擔,也就限制了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在鄉鎮農業經濟的發展中,由于基礎相對薄弱,需要較多的資金投入,但是目前關于發展綠色金融的資金支持方式不夠充足,主要依賴于銀行機構提供的綠色信貸產品,其他相關金融機構對綠色金融發展的支持方式比較少見。此外,與農業循環經濟相關的綠色金融起步相對較晚,綠色基金、綠色保險和綠色證券等金融產品的發展相對城鄉經濟的發展較為滯后,難以適應農業經濟發展的速度和節奏,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阻斷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渠道,制約城鄉農業經濟的發展。
鄉鎮經濟的進步離不開農業經濟的發展,注重“三農”問題是發展鄉鎮經濟的重中之重。隨著互聯網、物聯網的出現,更多人涌入互聯網行業中。互聯網金融的根基是實體經濟,電子商務為互聯網金融提供了必要條件,也為帶動農業經濟發展奠定了數據和客戶基礎。
金融科技不再是金融專業的代名詞,目前已經被運用到各個需要金融支持的領域。要想發展鄉鎮經濟,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就需要綠色金融不斷扶持,依托金融科技,不斷推進鄉鎮金融機構網點建設與轉型升級,加快頂層設計,線下線上齊發力,拓寬服務范圍,拓展金融服務渠道。發展現代農業,需要注重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同時發展生態化農業離不開高科技的不斷投入。與傳統農業相比,現代農業的機械化程度不斷加深,合作化趨勢明顯,要不斷改善種植環境,逐漸形成連區連片的規模化耕種模式,借鑒國外生態農業發展的先進經驗,注重農業科技研發、提高單位產量。
首先,探索“新型經營主體+直銷”模式,把農業保險建立在農業真正的需求之上,使保險公司和農戶直接對接。其次,構建“扶貧+農業保險”模式。吉林省政府應當利用農業保險的精準扶貧作用,加大對保險公司的資金支持力度,逐漸開展“農業保險+扶貧”試點,將小農戶作為幫扶的重點對象,逐漸實現普惠金融保險體系建設,保證全省扶貧攻堅戰略高效進行。再次,啟動“生態農業+社會治理+農業保險”模式,進一步發揮農業保險的社會治理功能,有效引導農戶的種植方向,激發農戶的種植熱情,使農業保險積極參與到生態農業、鄉鎮文明建設和農村發展建設中,通過政府和企業功能互補,不斷加快保險業務創新,有效解決“三農”問題,推動吉林省農業保險市場健康發展。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加大農業保險的幫扶力度,提高農業保險的供給能力和服務現代農業的水平,對改善吉林省農業生產條件,加快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步伐,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國鄉鎮面積廣闊,促進鄉鎮農業經濟發展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作用。應打通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新渠道,加大金融科技對農業生態化發展的支持,強化農業保險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綠色金融發展,提高鄉鎮經濟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