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歆 山西財經大學
近十年來,我國針對這一政策共進行了兩次減稅,且規模較大,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緩解世界經濟衰退給國內經濟造成的壓力和沖擊。由此可見,減稅降費的本質特征之一就是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而且這種針對性是持續發力的。另一個特征就是成本降低性,所謂成本降低性是指涵蓋了民間經濟行為為主體的成本,也就是說企業和個人的稅收范疇,該特征可以降低個人的生活成本,降低企業在稅收方面的壓力,企業應收和個人所得方面得到平衡的效果,個人所得得到保障,才能夠順暢地滿足社會總體需求,促進個人消費,企業方面也會收獲更多投資機會。上文提到減稅降費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它具有長期持久性,財政方面的政策一旦實施,就需要時間來驗證其實施效果,減稅降費區別于以往的臨時性政策措施,減稅降費政策其實是完善我國稅收制度的一項舉措,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鮮明的不可逆性,在達到政策效果預期的同時,對財政稅收本身也具有特別深遠的影響。
上文提到了一個政策的實施,在其對有針對性的問題上有的放矢外,也會對其他方面造成誤傷,財政赤字的規模出現擴大趨勢就是減稅降費政策實施所帶來的潛在影響。這種影響往往是可以預測的,但是前提在于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需要保持相對穩定,在減稅降費政策正式實施的頭三四年中,會出現“先抑后揚”的效果,盡管減稅降費政策能夠減輕企業的負擔,保障居民的收入水平,減緩世界經濟衰退對本國經濟的沖擊,但是給縱觀各個國家減稅降費政策的實施效果來看,均或多或少的出現了不同規模的財政赤字規模。這種影響也是值得地方和國家財稅部門給予足夠的重視。
首先,財政收入可以分為稅收收入和非稅收收入,二者共同組成稅收收入,稅收收入的占比大小直接反映出財政收入體系的法制化程度,稅收收入和非稅收收入二者間遵循不同的原則,前者需要遵循的是稅收法定原則,具有較明顯的法律約束性和強制性,后者遵循的依據是稅收的規章制度,這就具有很強的行政性,稅收本質的不同也直接影響了稅收強度和力度。其次,從稅收收入的結構的角度,上文提到的我國四大稅種,占全國稅收收入半數以上的比重,增值稅作為稅收大戶,減稅降費政策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我國稅收結構,在減稅降費政策的實施過程中,企業和個人所得稅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而增值稅所占全國稅收收入的比重悄然下降,出現這種變化正好滿足了關于十八大提出的提高直接稅比重的要求。
減稅降費政策的實施對地方財政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增加地方財政赤字的規模以及對地方財政收入結構的改變兩個方面。首先,由于近年來財政緊縮,地方財政對企業所得稅稅收的過度依賴,地方財政已經無法補充預算所造成的虧空,地方財政赤字規模的不斷擴大無疑會給地方財政的可持續性帶來巨大壓力。長此下去,地方財政很快就會耗盡結余資金和調入資金。其次,減稅降費政策的實施,未來會逐漸改變地方財政收入的結構。地方政府為了應對支出壓力不斷增加的情況,被動的提出策略性反應,無外乎尋求三本預算,從外部稅收收入滿足支出需要,地方財政收入結構的改變,也體現出地方財政存在潛在的下行壓力,稅收結構的脆弱性也暴露無遺。
制定財政整頓政策需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首先就是要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所謂“放”,就是指在削減財政支出規模上攻堅克難的態度和手段,簡政放權,對于財政審批的要求放開手,在政府機構的設置方面要做到精簡化,最終要達到壓縮一般性支出,換句話說就是“開源節流”。其次就是要在合理尺度上控制社會性支出,比如教育、醫療和社會福利等社會性支出,地方政府要進行改革,對發展理念要緊隨時代需求,做到創新、開放、共享等新理念,只有理念的提升,才可以滿足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要嚴格把控社會性支出的增長速度,避免其增長速度過快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社會性支出盡量與物價水平保持水平。
關于實行稅收支出預算方面,首先就要建立一個符合我國財政水平的稅收支出預算制度,建立該制度應采取如下策略。首先,全面規范稅收優惠政策,我國各地區在我國稅收政策統一的情況下,針對各地出臺了迥然不同的稅收優惠措施,這樣會使我國稅收政策出現碎片化,難以統一布局管理等問題,極端情況下也會出現惡意競爭,嚴重干擾了正常的市場秩序,因此規范稅收優惠政策,杜絕地方政府為了營收惡意擾亂我國稅收秩序。其次,建立稅收支出報告制度,各地政府需要建立一個專門的稅收支出賬戶,按照預算管理,對稅收數據進行統計和測算,對測算的結果進行分析,建立這樣一個專門的稅收支出賬戶可以非常清晰客觀的了解財政狀況和財政收支的情況。
減稅降費政策的實施對我國財政狀況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對于財政規模和結構產生影響,同時也是對我國稅收政策的一種完善和優化。但是減稅降費政策給財政所產生的潛在影響也不容忽視,客觀的認識到減稅降費政策對地方財政赤字規模和財政收入結構等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地方政府要做出迅速反應,以免財政赤字等問題進一步惡化,我國需要持續不斷的深化財政體制的改革,建設一個符合時代要求的現代化財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