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 河南信息統計職業學院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于2020年6月1日—6月5日進行,據普查結果顯示,我國現有60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21242萬人,占總人口的15.5%,而65周歲及以上人口達到13755萬人,占總人口的10.1%。從這一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的老齡化格局已經形成,并且逐年加劇,而受到“養兒防老”這一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我國大多數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均由子女負責。但是,對于80、90后的年輕一代來說,在家庭經濟的重壓之下,養老敬老的格局也正在悄然發生改變,以至于出現了“空巢老人”這一社會普遍現象。為了深入貫穿國家提出的“老有所養”的政策方針,近年來,以社區為單位的一種全新的養老體系逐步形成,一些居家老年人群在醫療、生活、保健、娛樂等方面也得到了切實保障,因此,為了獲取社區老年人群的幸福感指數,則需要對老年人群的居家養老服務需求與影響因素進行深入調查。
該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國內某三線城市兩個社區中年齡在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群,被調查人數為768人,其中,女性為396人,男性為372人,年齡介于60—9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4.69±8.04)歲,無配偶的老年人占調查總人數的25.6%,有配偶的老年人占調查總人數的74.4%。由于這一群體都出生于1960年之前,因此,整體文化程度偏低,尤其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占據著較高比例,達到56.8%。從月收入看,不同群體所從事的工作與工種不同,月退休金水平也存在較大差異,收入范圍介于1500~6500元之間。在調查過程中,部分老年人并沒有接受調查的主觀意愿,加之一些老年人的身體狀況欠佳,所以這些老年人群體將被排除在調查范圍以外。
首先從該地區37個城市社區當中,選取兩個社區作為抽樣取調社區,選取方法主要采用抽簽法,即事先對37個社區進行編號,然后隨機抽取兩個社區作為最終的調查對象。在調查工作開展過程中,考慮到一些老年人不予配合的情況,因此,整個調查過程得到當地民政部門鼎力配合,才得以順利展開。另外,兩個社區的居家服務機構的全體人員也對此次調查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尤其在填寫調查問卷時,一些老年人無法完成書寫、填表程序,在這種情況下,居家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主動承擔起填表等任務,當填表調查程序結束以后,對發放的780份問卷進行回收,經過反復核實,有效問卷的數量達到768份,有效回收率達到98.4%。
此次調查所利用的工具主要包括老年人群居家養老服務需求調查表、個人信息調查表以及具體居家服務項目需求調查表。其中老年人群居家養老服務需求調查表涉及醫療預防保健服務項目、日常生活料理服務項目、精神撫慰服務項目等。個人信息調查表涉及被調查人的性別、年齡、文化水平、月收入以及配偶信息等。具體項目需求調查表涉及日常衛生打掃、做飯、送飯、上門輸液、緊急救護、臨時救治、日常藥品提供、保健服務、健康咨詢等項目[1]。
通過對調查信息的匯總與分析可以看出,在所有居家養老服務項目當中,首當其沖的是醫療預防保健服務項目,老年人群對這一需求的占比達到82.9%,這一調查數據足以說明,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逐年提升,老年人群對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持有一種迫切的需求。出現這一結果的根源在于,我國自改革開放以后,平均每十年國人的平均壽命都表現出快速上漲趨勢。另外,在我國醫療衛生體系逐步健全的情況下,醫療水平也逐年提升,正是基于這樣的宏觀背景,老年人群對這方面的需求才越加迫切。
而位列第二位的需求是日常生活料理服務,這主要體現在一些獨居老人,由于個人生活自理能力已經慢慢弱化,在這種情況下,亟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提供一些基本的日常生活料理服務項目,比如做飯、買菜、打掃衛生、定期消毒等,這樣,才能保障老年人群的生活質量。排在第三、第四位的需求分別精神撫慰與文化教育服務。目前,年輕一代生活、工作與學習壓力過大,而無暇顧及老年人的感受,許多老年人也因此變得沉默少語,很少與外人交流,久而久之,則極易患上精神與心理疾病。同時,受到“活到老、學到老”這一充滿正能量的理論的影響,一些老年人對文化教育的需求越加迫切,甚至有的老年人已經將學習列入到日常生活規劃當中,也正是這種正向需求,國民的綜合素養才得到快速提升[2]。
排在第一位的醫療預防保健項目主要包括上門輸液服務、緊急救護服務、用藥指導與健康咨詢等,按照占比劃分,分別占據總需求的58%、52%、47%、41%。以上門輸液服務為例,許多老年人體質較差,極易患上發燒感冒等基礎性疾病,但是,在這些老年群體當中,部分老年人行動不便,無法獨立就醫,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拖延治療時間,就會誘發一些嚴重的疾病,因此,老年人群對上門輸液服務的需求極為迫切。除此之外,老年人群對衛生打掃、做飯買菜、衣物清洗等日常生活料理服務以及文化活動、談心聊天、心理健康咨詢等精神撫慰服務項目也持有一定的需求。
據統計數據表明,目前,我國部分失能或者完全失能的老年人口已突破4000萬大關,這一特殊群體,不僅行動不便,而且多數人群已經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可想而知,一旦這一群體患病,將直接給生命健康帶來不利影響。因此,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應當制訂針對性的養老服務計劃,尤其對這些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群,應當格外予以考慮和照顧,比如實現失能老人登記制,然后通過定期走訪慰問的形式,對老年人的主觀需求進行了解和掌握,特別是醫療預防保健服務、日常生活料理服務、精神撫慰服務等項目,針對這一人群,應當重點予以關注。以日常生活料理服務為例,在保證老年人一日三餐的情況下,應當注重飲食衛生與安全保障,并經常對采購的食品進行檢驗檢查,確定符合食用標準后,方可提供給老年人群。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老年人群的精神與心理物質也在悄然發生改變,尤其對于喪偶的獨居老人來說,年齡越大,孤獨感也就越加強烈。針對這種情況,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應當針對這一老年人群制訂一個詳細的文娛活動開展方案,對于身體素質好的老年人,盡量開展一些動態化的文體活動,比如廣場舞、健身操、太極拳等,而對身體素質相對較差的老年人,盡量開展一些動靜結合的文體活動,比如棋類對弈、社區演講、紅色歌曲大賽等。通過開展這些活動,既能夠豐富老年人群的業余文化生活,同時,也能夠消除老年人群的孤獨感,這與建立和諧社會的理念不謀而合[3]。
通過對老年人群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的調查發現,月收入越低的老年人群,其幸福感指數也就越低,這主要由于收入低,而沒有能力去獲取更加符合個人主觀需求的養老服務項目,一旦這方面出現缺失,老年人群的身體狀況也將每況愈下。為了切實改變這一狀況,當地政府應當適時出臺一些惠民撫民政策,比如提高老年人群的月收入,在原有收入標準的基礎上,根據年齡、自理能力等具體信息,制訂一個科學合理的惠民政策,進而使這部分老年人群能夠度過一個幸福健康的晚年生活。
從上述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在老齡化日趨加劇的時代背景下,“老有所養”已經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尤其老年人群對居家養老服務的需求度,正在與日俱增,在這一嚴峻形勢下,國家以及地方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應當進一步加大對老年人群的關注力度,在滿足這一人群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在醫療保障、日常生活料理、精神心理撫慰等方面,應當重點予以關注和考慮,使這一群體的幸福感指數能夠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進而為和諧社會建設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