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培龍 務川自治縣農業農村局
1.集體“三資”清查。以小組(原生產隊)為基礎,組建工作組、召開群眾會、清查本小組(原生產隊)的集體“三資”,主要對2017年12月31日以前的集體所有的資金、資產和債權債務進行清理,并進行公示。其中:資源性資產主要包括集體所有的耕地、林地、草地、建設用地、山嶺、四荒地、灘涂、水面等資源;經營性資產主要包括村辦企業,經營性設施設備,商鋪、門面、停車場,主要包括:經營性機械設備類、廠房、商鋪和門面類;非經營性資產主要包括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公益性資產,比如:集體所有的村、組公路占地資產,水利溝渠占地資產,村集體所有的廣場、體育場占地,廢舊學校、衛生室等資產。
2.集體成員界定。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合理制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認定程序、資格取得、資格保留、資格喪失等確認辦法,并經成員大會或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后執行,成員界定要統籌考慮戶籍關系、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和與集體經濟組織利益關系等因素,按照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確認辦法,對村民、婚嫁婦女、新生人口、現役軍人、大中專畢業生和服刑人員、政策性移民等群體的成員身份進行確認,并張榜公示。
3.組建集體經濟組織。根據集體“三資”清查情況,和成員界定完成情況,召開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大會或代表大會,組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民主協商通過組織章程,選舉產生理事會、監事會,開展運營管理集體資產相關工作。組建適宜的“股份經濟合作社”,選定合適人選經營管理集體“三資”,實現“按股分紅”。
1.制定工作方案。縣級應組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出臺縣級實施方案,制定相關配套政策,召開縣級啟動會和培訓會;鄉鎮(街道)應根據縣方案制定具體工作計劃、成立相應工作機構;完成鄉、村啟動及培訓工作;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黨員大會、村小組會、建立微信(QQ)等群與村民進行信息溝通或交流、懸掛張貼標語等形式開展宣傳活動。
2.開展清產核資。縣、鄉鎮(街道)指導各村(社區)按照鄉鎮(街道)批準的《農村集體清產核資方案》,完成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非經營性資產和資金,農村人口清理工作。
3.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界定。按照成員大會或代表大會討論通過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辦法,組織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界定工作。
4.集體資產股權量化。一是通過民主協商、成員大會或者成員代表大會決策的方式,將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以股份或者份額形式量化到本集體成員;二是合理設置集體股權。
5.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立。召開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大會或代表大會,組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民主協商通過組織章程,選舉產生理事會、監事會,開展運營管理集體資產相關工作。
1.要強化組織領導,堅持高位推進
一是要做到組織領導到位。各級應建立雙組長領導機構,明確相應部門職責。二是要做到工作部署到位,各級應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召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及清產核資工作動員部署會、現場推進會、制定流程圖、明確時間節點。三是要做到推進措施到位。針對任務清單,要進一步落實責任,實行日調度,周統計、周通報,啟動通報和約談機制。四是要做到經費保障到位。各級應預算相應工作經費,全力保障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順利推進。
2.要廣泛宣傳培訓,做到政策到戶
為確保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各項政策宣傳到戶,讓農民群眾知曉改革、參與改革、認可改革,必須開展多層次、全方位、高頻次的宣傳培訓工作,營造了良好的改革氛圍,做到了家喻戶曉。必須通過開展各級培訓、組組召開群眾會、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宣傳改革相關任務、政策、流程。
3.要加強糾紛調處,確保群眾滿意
縣、鄉應成立矛盾糾紛調處工作組,負責矛盾糾紛排查和化解,及時收集掌握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層層負責落實化解。
4.要嚴格操作流程,確保工作質量
在工作開展過程中,要求各村必須嚴格按照縣、鄉鎮(街道)、村制定的方案和指導意見操作,不能簡化程序,一是要牢牢把握“堅持正確改革方向、堅守法律政策底線、尊重農民群眾意愿”的原則;二是明晰清產核資范圍、對象必須全面,截至時間必須統一、表冊填寫必須規范、群眾會和公示程序要全面;三是成員界定政策要準確,群眾會和三榜公示程序必須到位;四是股權量化和建立組織必須程序規范。
5.要強化督促考核,確保工作推進
相關單位應成立督促工作組,并定期不定期開展督促檢查,及時通報督查情況,對工作推進過程中不負責任、工作不力、推進緩慢、出現問題的,嚴肅追究責任。
6.要建立管理制度,規范集體經濟組織管理
通過清產核資、成員界定、股份量化、組建合作社等階段后,要結合合作社制定的《章程》,進一步完善相關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財務管理制度、物資管理制度、股權管理制度、收益分配制度等。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其目的是徹底摸清集體資源、資產、資金底數,改變集體資產“名義上集體所有、實際上個人沒有”為“集體真正所有、成員按份擁有”,建立屬于本集體的股份經濟組織,規范經營集體“三資”,實現集體資產規范管理、科學經營、實現集體“三資”保值增值,持續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主要工作,各地要結合實際,認真開展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