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政權 重慶市豐都縣生態環境監測站
從傳統的思路看,農村的主要產業類型是農業,所以對環境的破壞性很小,農村青山綠水,整體生態環境非常優美。但是隨著近年來,工業逐漸遷往城市邊緣,再加上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中的不合理方式也進一步造成了污染,因此現如今農村的環境保護也需要得到足夠的重視。環境監測技術是環境保護工作的先行步驟,也是環保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保護農村環境,也需要研究其與環境監測技術之間的有效結合。
環境監測技術是利用現代化科技手段對環境狀況如大氣、水的污染程度,各類資源儲量的變化,生態整體平衡等進行監測和反映,其結果往往以量化的數據和科學的分析的形式展現,是人們制定環保工作具體內容的重要依據,因為環境監測是一種動態系統,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監測的結果是很多個時點的組合,因此可以從整體上進行分析,總結出一種趨勢,而且也可以對以往的環保工作的效果進行反饋和監督,避免環境保護工作的盲目性和不合理行為給環境帶來二次破壞。此外,環境監測技術是進行管理約束甚至立法的理論來源。因為環境保護歸根到底還是要靠所有居民共同的努力,合理有秩序安排生產生活,而不能對環境一邊破壞一邊修復。而這種規定和約束的標準就必須要建立在合理的基礎上才能讓村民接受。因為這種約束和管理并不是為了影響村民正常的生產生活,而是為了農村環境的整體維護,對全體村民都是有利的。
環境監測的技術性很高,因此需要專業人士操作,而在農村環保工作中,也更需要有人專門進行負責。因為,環境保護是一項跨越較長時間,需要多個環節銜接的綜合性工作,必須要建立專門的團隊,并做好分工,讓工作的各個維度都有人員負責。團隊同時要有專門的辦公地點進行全村統一的指揮和協調。主要負責的工作如根據上層的指示和村里的具體情況制定環境監測計劃,根據環境監測的信息和分析結果合理安排全村整體的生產生活,對村民行為進行監督管理。同時也要安排人員進行輪值,與群眾密切交流,隨時接受群眾反饋以及解答群眾問題。
上文提到,環境保護的根本動力在于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因為環境是有自凈的能力的,只要避免人為的破壞,環境本身是可以維持平衡的。破壞再治理的過程中包含過多的人為干預,這種人為的影響過多也會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因此,環境保護工作的最長遠最根本措施還是開展環境保護教育,讓更多的人提高相關意識,樹立正確的觀念。而這種教育本身也要具有更高的科學性,才能有說服力。比如很多農民都會有偷偷焚燒秸稈的情況,雖然明知法律禁止,明知被發現可能會被處罰,但是仍然屢禁不止,根本原因就在于農民只看到了這樣做能給自己帶來的便利,而沒有意識到這樣做給環境帶來的破壞,不明白環境的狀況與自身的生活和利益息息相關的道理,而農村引入環境監測技術后,對于當地的環境狀況就可以有實時的反映,相關人員可以利用相關數據和分析結果為當地村民進行深入講解,逐步增加村民對本地環境狀況的了解以及提高更多人的環境保護觀念。
上文專門分析了環境監測系統的作用,可以看出這個系統在環保工作中的地位。其實在農村有很多居民對這個系統并不了解的現象仍然非常普遍,那是因為環境監測系統是隨著環境保護工作的系統化和規范化又依托現代科技發展成果而產生的。它存在本身并不能對環境情況產生直接的影響,但是隨著環境監測系統與環保工作的結合,所有環保工作的開展都會以監測結果為依據,如果監測結果出現問題,就會從根本上帶偏環保工作,不僅會造成對環境的破壞,而且還會浪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因此,要促進農村地區環境保護與環境監測系統的有效結合的要時刻注意環境檢測系統的維護和優化,讓其能夠更好的發揮作用,而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持續的資金支持進行科技成果維護和優化。
環境保護要靠農村當地全體居民的力量,在這個過程中,對居民進行環保教育正向引導是非常重要的,從長遠來看也是最合理的,但是,單純的正向引導卻并不足夠,還需要以規定甚至法律的形式加以約束,并通過環境監測系統進行監督。很多農村居民并不是法盲,對于相關規定非常了解,但仍然會在暗地進行很多破壞環境的行為,地點分散難以進行掌握,因此可以逐步在農村利用環境檢測技術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統,不僅可以實時監督居民行為,而且可以更好的將環境監測系統監測到的信息進行共享,讓更多居民清楚的了解當地的環境狀況。
綜合來說,農村地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在過去始終被忽視,但是隨著農村環境問題的突出,人們越發意識到農村的環境保護同樣刻不容緩至關重要。將現代科技成果與環保工作結合的產物環境檢測系統引入農村并與當地的環保工作相結合,更有利于開展農村環境保護工作,促進環保的系統化和信息化,提高環保工作的科學性,更有利于守住農村的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