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西安絲綢之路文化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實現了可持續健康發展,以自然和地理位置為引領,挖掘本土的生態優勢,營造出一個山水原始田園、詩意的棲居環境格局。集中體現西安市推進生態文明工程建設的成果,藍綠相互交織,清新明亮,構建生態景觀基底,提供復合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以人為本,為市民提供豐富的親水空間,實現對西安東部城市的提升與帶動。
1.通過對生境的恢復來改善由于人為過渡干預造成的人居活動與生態自然嚴重割裂的情況。
2.通過公眾參與活動提高人們對環境的責任感,豐富人們對環境的感知及人類對環境影響的認知。
3.通過干預性最小的方式將項目所在地打造成為融合運動文娛、科普學習、商業運營、生態觀光為一體的多功能復合化的充滿活力的生態濱水地段,為都市公共活動提供獨具魅力和吸引力的空間環境。
1.防洪安全原則:在保證防洪安全前提下,考慮景觀美化的需求。
2.景觀延續原則:總體設計延續周邊其他地段的設計手法,景觀風貌與其保持統一。
3.最小干預原則:充分尊重場地的現狀,優化并合理利用各種具有發展潛質的人類和社會資源,做到因地制宜,揚長避短。
4.濱水生態原則:發揮濱河的生態先導特性,構建結合雨水花園、自然林帶等為一體的具有生態價值的綠色廊道。
5.功能完善原則:比如植入式綠道可以是一個由慢性交叉通行網絡為主的非線性空間,就需要更加完善與之相互適應的系統性和互動功能來作為其支撐。
1.保護自然與修復生態的適應性設計
建立梯級式的自然生態防汛保障護坡,形成了防洪緩沖帶,給予宜人的適應性動植物和森林繁衍生長的環境與空間,并為廣大旅游者創造了良好的室外景觀。
2.貫通三道交通體系,助力大西安世界級濱水綠道建設
無縫銜接項目地南北兩端的濱水步道、堤頂綠道及市政道路,增設碼頭及綠道驛站、市民廣場,構建水陸綜合游憩網絡。
3.充分解讀上位規劃,與整個區域規劃相匹配
沿用上位規劃思路,增加精致特色,打造具有浐灞生態建設特色的城市名片。
4.充分利用周邊環境,打造精致濱水生活
打破固有的郊野感生態公園的傳統思維,通過新材料、新手法打造匹配城市周邊的精致濱水空間環境。
1.改造思路
(1)安全
設計防洪堤距不小于500 m,防洪堤頂標高大于百年洪水位1.8米,堤頂路兼顧綠道及防洪搶險功能,親水步道局部增加防護及警示標志,保證行人安全,駁岸改造相關技術措施滿足《西安市浐灞河流域綜合治理專項規劃》要求。
(2)生態
構建隨曲就彎、植物生長、自然潔凈的生態駁岸,恢復自然河流,強化生態鏈條,發揮生態涵養功能,增強駁岸生態功效,提升河道水岸交接帶的生態功能完善浐灞綠色生態廊道。
(3)延續
防洪岸線設計延續周邊河段處理手法,局部將堤頂線后退,形成緩坡入水生態駁岸空間。
2.改造方式
拆除原硬質駁岸,退堤形成曲線生態駁岸。與周邊河段駁岸形式保持統一,將水面、駁岸、陸地形成完整、豐富的生物空間。
“千篇一律的陽光草坪”幾乎成為了城市公園、郊野綠地建設的通病,而“萬里挑一的有趣空間”才是滿足現代人快節奏精神生活的重要要求。如何構建業態豐富、精致創新、體驗感佳的公共開放空間成為了生態設計需要研究考慮的方向。相對于在城市中周而復始的機械生活,人們更向往時間短、距離近的互動型社交游樂活動。
為滿足現代人們日常生活的品質、學習和教育、自我價值的迫切需要,現代濱水城市生態藝術設計在與環境的高度整體化和融合上應該做出努力,比如為大眾營造一個精品濱水空間,提供舒適輕松的環境和氛圍,形成一個多場景的互動和交流。以經營者的思想去策劃一個全年、全齡的活動場地,打造具有認同感、識別性且能寓教于樂的場地活動空間。
與此同時,打破生態公園和郊野感之間的固有慣性思維聯系,從城市人居和運營角度出發,在兼顧生態性的同時著力打造精致、精品的濱河生態景觀。在原有生態基礎上,通過對場地現狀環境功能的充分研究,賦予其鮮活的生命,讓其成為擁有“多趣味、多功能、多活力”的綠色濱水空間,在充分體現自然生態的同時成為人們享受休閑生活的后花園。完善了城市近郊的服務功能,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生態環境的品質,塑造具有多元功能的城市周邊配套綠網體系。
強調生態群落的重建,塑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系統,打造動植物棲息地。體現群體的形式美及植物的個體美的同時,規格大小選擇及種植密度設計等各種設計方法降低投資成本和后期維護費用。
在生態基底上,局部結合景觀節點,采用多層次植物組團同花境、草徑相結合,形成可賞可憩的精致景觀。在塑造優美觀景空間的同時,著重選用具有科普教育意義的植物,寓教于樂,局部通過觀賞花田景觀來提高人們的參與性。
植物設計要注重空間環境節奏和景觀變化,形成一個符合大自然規律、并且又兼具藝術和美學的空間,讓人充分享受自然的清新。大量運用彩葉植物,以帶狀、片狀為主的形式,注重塑造多姿多彩、舒適宜人的色葉景觀。
對待現狀植物密集的區域,盡量減少對原生環境的影響,合理控制人類的活動范圍,盡量恢復自然原生的狀態,真正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