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碩 河南信息統計職業學院
柔性管理主要人的主觀意識形態出發,通過優化獎酬機制、灌輸企業文化、提升人文素養等方式使員工樹立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意識與大局意識,進而為企業的良性發展獻計獻策、貢獻自己的力量。因此,柔性管理既可以營造一個和諧、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圍,同時,也對生產效率與經濟效益的提升起到決定性作用。
柔性管理模式的核心思想是突出員工在企業當中主導位置,員工可以參與到企業的經濟管理活動當中,并享有與上層領導同等的話語權。正是這種人性化管理模式在企業內部推行,員工才能夠針對企業經濟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與建議。因此,這種新型的企業管理模式摒棄了過去的制度約束型管理的弊端,員工被動接受管理與監督的格局也轉化為主動履行工作與勞動義務的格局,這對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的建立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柔性管理弱化了強制性管理制度與上層領導強制性指令的效用,員工在從事各項工作時,完全出于一種自覺意識的表露,而不是受人驅使的“推著干、拖著干”。通過對柔性管理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企業對待員工往往秉持一種激勵的態度,利用職位晉升、福利待遇、薪酬浮動等措施來激勵員工的工作斗志,因此,在這種管理模式的驅動下,各個崗位也涌現出許多技術能手、崗位標兵以及勞動模范[1]。
相比于剛性管理,柔性管理模式所產生的影響效力更加持久,對員工個人工作能力的促動時效更加長遠。比如某企業在推行柔性管理模式之前,肆意浪費現象嚴重,并給企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而實行柔性管理模式后,員工逐漸養成了主動節約的習慣,一旦這種自主意識形成以后,在短時間內便不會出現違背個人意愿或者摒棄個人習慣的情況,因此,柔性管理的這種持久性特征能夠直接促進經濟效益的提升。
員工是企業經濟管理中的一個關鍵要素,企業綜合競爭實力的提升與員工的付出和努力密不可分,因此,企業經濟管理實際上也是激發員工工作斗志,調動員工工作積極性的過程。而柔性管理的理論精髓恰恰是“以人為本”,注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尤其對柔性管理當中的激勵機制來說,企業一旦滿足員工對薪酬、福利待遇的基本需求,就會促使員工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努力付出,并竭盡全力去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標,以獲取高于自己期待值的薪酬與福利待遇。如果企業能夠長期采取柔性管理模式,那么也將增強企業的凝聚力與向心力,進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當中站穩腳跟。
經濟效益是衡量企業綜合競爭力的一項重要指標,因此,許多企業在經濟管理中,常常把經濟效益的持續增長納入到企業的長遠規劃當中。過去,企業在制度建設過程中,往往利用一些強制性的制度條款來約束和管理員工,在短時間內,員工的工作績效能夠得到提升,但是,這種剛性管理模式經過長時間運行以后,員工的個人潛質、創造能力、創新能力將被徹底壓制,久而久之,在員工中間便出現了“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普遍現象,許多員工因為長期受到強制性制度條款的約束,而逐漸產生一種逆反心理與負面情緒,工作態度也開始變得懈怠而消極。當柔性管理模式出現以后,企業將對管理機制中的一些強制性條款進行刪減與修訂,同時,獎勵機制得到進一步完善,在這種管理模式的促動下,員工逐步樹立了自主工作意識與自律意識,工作態度也發生180度轉彎,在這種情況下,不僅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而且也使經濟效益實現快速穩步增長。
對于諸多企業而言,企業的經濟管理已經建立了一個較為成熟的規范化與標準化管理體系,在這一體系當中,既有完善的管理機構、清晰的管理職能、明確的管理思路,同時,也有科學系統的管理機制以及各項行業政策與標準。但是,這種傳統的經濟管理模式往往站在企業的立場之上,而忽略了基層員工的切身感受,尤其在執行內部標準時,常常給員工施加過多的工作量或者工作壓力,并要求員工在規定的時限內必須完成目標任務。在這種“鐵手腕”的干預之下,員工慢慢喪失了工作動力,工作熱情也銳減,因此,對企業經濟管理的標準化建設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相比于傳統的管理模式,新型的柔性管理模式將關注焦點轉移到可以創造價值與財富的基層員工上面,員工在企業中的主體地位逐漸突顯出來,在這種內驅力的驅動之下,企業的經濟管理也逐漸向規范化、標準化與科學化方向過渡,這對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的建立有百利而無一害[2]。
傳統的剛性管理模式注重“上傳下達”,即上層領導發出的每一項指令都具有強制性特點,下屬部門以及基層員工必須聽之任之,無形當中便形成了被動式的管理格局,導致員工與管理層之間信息溝通渠道不暢,員工的思想、觀點、工作狀態等信息無法直接反饋給上層領導,這對企業的良性發展將起到嚴重的制約作用。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企業應當沖破傳統的溝通壁壘,通過建立和完善內部柔性組織機構的方式,使管理層與基層員工之間形成一條順暢的信息溝通路徑,進而促進工作效率的提升。
比如企業可以利用企業微信或者微信公眾號,建立一個信息反饋平臺,借助于該平臺,上層領導可以隨時發布經濟管理指令,員工在接收到這一指令后,能夠客觀的予以對待和評價,如果指令內容帶有強制性特點或者欠缺可操作性,員工可以直接將個人意見與觀點反饋給上層領導,這時,上層領導可以及時調整戰略思路,這樣一來,能夠有效避免指令內容錯誤的情況,員工也能夠高效開展各項工作。
企業文化建設在企業經濟管理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個富有朝氣、富有活力、富有激情的工作團隊,既可以提高企業的對外知名度,同時,也能夠促進各項工作的高效展開。因此,企業決策層領導應當高度重視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并遵循柔性管理理念,對過去一些強制性的制度條款重新進行修訂或者刪減,進而為廣大員工營造一個良好的工作學習氛圍。比如對于基層各班組來說,可以定期舉辦一些專項技能比拼活動或者崗位技能創新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能夠激發每一位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而且也能夠鍛煉和培養員工的團隊合作精神,這對增強企業凝聚力與向心力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另外,企業也可以利用業余時間,開展一些彰顯企業活力的文體活動,比如乒乓球比賽、拔河比賽、籃球比賽、文藝聯歡等,在活動當中,每一位員工可以充分發揮個人潛力與特長,將個人才華展現出來,企業可以結合員工的個人優勢,組建企業文化宣傳小組,進而擴大企業的對外影響力,同時,也為企業的開拓發展注入更多的生機與活力[3]。
激勵機制是實行柔性管理的先決保障,過去,企業在執行激勵政策時,往往將管理層領導作為目標對象,而基層員工卻很少有獲得企業獎勵的機會,這樣一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將受到嚴重影響。因此,為了激發員工的工作斗志,企業應當在原有激勵機制的基礎上,制訂可操作性強、可行性高的激勵制度,并緊緊圍繞職務晉升、學習能力提升、崗位薪酬、福利待遇等內容,對激勵制度進行完善。比如崗位薪酬的浮動應當參考員工的工作業績、工作狀態、責任意識、安全意識等多方面內容,進而確定最終的獎勵標準。在獎勵員工過程中,為了真正做到客觀公正,企業應當指派具有豐富經驗的管理人員負責對獎勵標準以及員工的個人工作能力進行評定,以確保激勵機制能夠真正發揮提質增效的作用。
柔性管理在企業經濟管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一方面,柔性管理可以助力企業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目標,另一方面,這種新型的管理模式可以推進企業的規范化與標準化管理進程,進而對企業的長遠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企業決策層應當未雨綢繆,在完善柔性管理機制的同時,時刻關注基層員工的思想動態與工作成果,讓員工的個人價值在實際工作當中得到切實體現,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當中拔得頭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