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鐵嶺市民政事務服務中心
實體經濟,指一個國家生產的商品價值總量,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財富之源,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實體經濟,要實實在在、心無旁騖地做一個主業,這是本分”。因此必須努力提升實體經濟供給質量,推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當前,鐵嶺市經濟發展進入了新階段,只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明確重點發展領域和方向,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特色化和綠色化方向發展,著力構建具有鐵嶺特色的現代化工業體系,做大做強實體經濟,才有可能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鐵嶺的工業起步晚、基礎差、底子薄,除能源行業外,其它行業體系不健全,企業規模小、數量少。近些年,通過開展“項目年”活動,引進建設了一批工業項目,行業門類逐步增加,總量規模有所提升,工業經濟有了進一步發展。2018年,全市228戶規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17.3億元,占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的1.8%,列全省第12位。
1.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過多年的發展,全市已經形成了以能源、裝備制造、農產品加工、原材料為主的產業布局。2018年,規上工業四大重點行業實現增加值114.6億元,增長2.5%,占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的97.7%。能源業增加值占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的62.7%,增長0.2%,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增長0.2個百分點。裝備制造業以通用設備、汽車及零部件、專業設備、儀器儀表、電氣器材、金屬制品制造為主,占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的16.8%。農產品加工業以畜禽屠宰、糧食加工轉化為主,占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的10.2%。原材料行業包括水泥、冶金、化工等,占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的8%。
2.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陸平機器、通用重型機械、鐵嶺特種閥門3戶企業被評為省級工業設計中心,陸平機器的蒙古包房車被評為2018年省級工業設計示范產品。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建設,天信專用汽車、銀捷裝備、泓博智源藥業3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
3.載體功能不斷提升。目前,全市共有開發區(園區)9個,包括1個國家級開發區,1個省級高新區,4個省級經濟開發區,3個市級工業園區。
4.民營經濟加快發展。我市成立了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召開了全市加快民營企業發展大會,對“鐵嶺民營企業50強”中的10家企業代表進行了表獎。
總體看,我市實體經濟存在著供需結構不平衡、發展質量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等問題。
1.從產業結構看,能源工業“一業獨大”的局面沒有根本轉變,制造業產業結構高級化程度不夠,傳統資源加工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占比較高,高新技術制造業占比較低,產業融合能力有待加強,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水平、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水平需進一步提升。
2.從創新發展指數看,鐵嶺產業鏈條過短,創新能力較弱,集中在價值鏈中低端,只能完成簡單的初級加工,缺乏可持續發展能力,有相當數量的企業僅依靠微薄的加工費生存。
3.從產業組織結構看,全市工業企業以招商引資為主,多數企業屬于大型公司子公司或者生產基地,技術研發部門均設在外地。而本地企業以家族式管理為主,未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企業管理者缺乏做大做強的眼光和信心。
4.從產品結構看,產品以初級加工為主,以原材料、中間品等低端配套為主,附加值低。部分企業生產工藝相對落后,生產流程智能化、設備數控化水平低,難以保證產品加工的精度與質量,產品科技含量低,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核心競爭力不強。
5.從企業經營環境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突出,不良貸款余額上升,部分企業面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中小微企業貸不到款、不敢貸款的現象時有發生,營商環境還需要進一步提升,政策支持精準度和執行力有待提高。
1.堅持項目為王理念,將招商引資作為“一號工程”。圍繞重大項目、特色項目開展招商引資專項行動,研究招商策略、集中優勢力量開展招商引資工作。一是重點引進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大項目、大企業,對新引進的大項目、大企業按一定比例給予補貼,鼓勵企業將生產、研發、銷售等環節引入本地。二是充分發揮現有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開展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形成上下游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集聚度。三是積極引入戰略投資者,支持外來資金收購兼并經營困難或已停產的企業,共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2.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破解企業發展瓶頸。通過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減輕企業稅費負擔、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等一系列措施,打出一套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組合拳,努力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更優質、更便捷、更高效的服務。
3.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探索開發區(園區)管理新模式。繼續深化開發區(園區)體制改革,學習先進地區經驗,探索園區管理經營新模式。一是實行“管委會+公司”運營模式,使開發區(園區)行政職能與經營職能相分離,清晰界定宏觀職能和微觀職能、企業職能和非企業職能。二是推進運營機制改革,把績效考核制度引入經營管理,將個人績效與項目成果掛鉤,充分調動招商積極性。三是健全聯動發展機制,加強與國內頂級園區開展合作交流,探索合作共建、整合托管等發展模式,促進園區在產業、技術、資本、人才等全方位的合作。
4.營造良好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創新創業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府辦事效率,降低企業制度成本。打造“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系,提高“微政務”應用水平。推行注冊登記便利化、全程電子化登記和電子營業執照工作,建立服務企業和群眾“最多跑一次”制度。發揮好政府橋梁作用,擴大金融廣場金融服務一站式平臺的服務范圍,組織開展有針對性的產需對接、產融對接、企業對接和區域對接活動。強化服務企業力度,深入開展“千人幫千企”專項行動,幫助企業破解難題,鼓勵、支持、引導企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