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潛 平安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分行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提出:“要不斷的對金融服務進行創新,提高金融服務的水平。對風險進行控制的基礎之上,還要對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發展的能力和水平進行提升”。除此之外,中央一號文件也對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重點的強調和部署,由此可以看出,鄉村振興戰略發展是國家的重要決策,而金融服務就是實現經濟發展的核心。
依據國家和黨的政策指引,各個地方在進行鄉村戰略發展的過程當中,要從工作的重點內容著手,做到有的放矢。對鄉村產業的培育可以使得鄉村經濟新動能被激活[1]。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首先,要對鄉村產業進行快速的升級和轉型,打造健康綠色的鄉村產品,提高產品的生產質量,對鄉村經濟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其次,加快鄉村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建立現代鄉村經濟生產體系,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設施以及管理制度來提高其經濟發展水平;最后,要對鄉村的一、二、三產業進行有機結合,對其價值鏈、供應鏈以及產業鏈進行高效整合,使其生產過程達到一體化。
鄉村的經濟發展要以綠色發展為導向,進而建立一個綠色生態美麗的鄉村環境。對鄉村的水、林、田進行統籌規劃,把鄉村生態環境建設落到實處。生產和發展綠色產品,打造出一條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鄉村經濟發展道路。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使得村民可以切身感受到一種幸福感、安全感以及歸屬感,使得民生工程可以得到有效的執行。
鄉村的生活水平可以達到富裕程度,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要求。全力以赴打贏脫貧攻堅戰,使得鄉村的就業和創業環境得到提高。利用鄉村經濟體的發展來拓寬農民收入的途徑,可以使得脫貧政策得到有效落實,提高脫貧力度,通過對鄉村經濟體產業鏈模式的發展,提高農村家庭收入,最終對脫貧攻堅的成果進行鞏固。
鄉村振興當中的靈魂就是鄉村文明,其中蘊含著濃郁的文化底蘊,不僅對鄉村振興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還對農民的幸福感以及歸屬感有著一定的影響,為鄉村經濟體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因此,要把鄉村經濟發展與鄉村文明、鄉村振興戰略進行有機融合,使其相互作用,這才能促進鄉村振興前進的步伐,為鄉村發展營造一個新局面。
只有對鄉村進行有效的治理,百姓才能安定生活,國家才可以穩固。在對國家進行治理當中,鄉村是其最薄弱也是最基本的環節,其治理效果的好壞對于鄉村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繁榮發展、長治久安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若想實現鄉村振興,有效治理是基礎。同時,鄉村經濟的發展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動鄉村治理的有效實施;要對鄉村的道德體制和法制等治理體系進行不斷的完善,也需要鄉村經濟作為基礎,所以,二者互相作用,相輔相成。
基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背景之下,國內的金融行業一定要對其服務進行不斷的創新和優化,提高審批流程,優化布局等,從而為鄉村戰略的實施提供有力的支持[2]。然而,在實際的發展當中,還存在著一些困難與問題需要解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主要是對鄉村經濟主體進行扶持,尤其是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現狀予以支持。但是,金融行業對這類經濟主體的發展提供相應服務時還有著較多的約束條件。首先,經濟主體缺乏規范性。大多數的經營主體處在發展的起步階段,相關的經營證件和手續還沒有齊全,而且家族型的經營模式普遍存在,這使得經營主體在管理方面就存在了先天不足。例如,稅務處理、財務管理以及人員設置上等問題,使得相關的金融機構在對經營主體的經營實力進行審核與判斷上失去準確性。其次,經營主體不能為其自身的經營能力做擔保。鄉村的經濟主體在發展起步階段,不具有較大的規模,而且作為抵押的物質較少,達不到金融機構的審批標準。最后,大多數的鄉村經濟主體經營行業是農業,它的生產經營很容易受到季節和氣候等不確定客觀因素的影響,并且缺乏較強的核心競爭力,風險系數較高,導致相關的金融機構在提供金融服務時常常因為經濟主體缺少風險分擔制度和存在著較高的信用風險系數,使其不能為其提供全力支持。
對于鄉村經濟體擔保能力的欠缺,可以通過農村住房財產權和承包土地經營權進行抵押擔保,這也是對擔保問題進行解決的有力措施,可以大大提高金融服務鄉村經濟體的力度,但同時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對金融機構開展服務有著制約性。首先,是“兩權”的抵押登記手續較難,“兩權”的工作程序較為復雜,耗時較長,一部分的地區要對“兩權”確立的整體推進速度做出進一步的提高,這也導致提高“兩權”的某能力上存在著較大的困難。其次,在“兩權”的價值評估上,還沒有一個相對獨立、公正的第三方評估機構或體制,而且在土地流轉程度和地上物的問題上缺乏一個統一的評估標準,這使得土地抵押價值公允性較低。最后,對于“兩權”問題的處理難度較大。由于“兩權”的抵押物變現的空間有限,再加上農民的固守物業意識較深,最終導致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變換的市場空間與商鋪、商品房有著較大的差距。
鄉村經濟體自身的抗風險能力較低,很容易在金融機構當中發生不良貸款,并且發生這種的情況的概率較高。而金融機構對于不良貸款處置這個環節也會受到各個方面政策制度的約束。首先,在對鄉村經營主體貸款次數較多、金額較小的處理方式,通常都會運用批量處理方式的來對不良資產進行處理,但是現有的政策又對金融機構對于零售類不良資產轉讓手段和路徑具有限制性,導致這類不良資產包在交易流轉市場上的活躍度收到打擊,價格也會受到較大的影響。其次,如果是運用物品來對債務進行抵消的方式處理,則會受到監管與征稅的雙重約束。最后,在歷史遺留問題上,沒有處理完成的不良貸款和抵押物歸屬權缺乏明確的規定,并且進行了多重的查封,同時還要對社會的穩定因素進行全面考慮,這就對大部分的鄉村貸款清收處置工作增大了難度,致使相關流程不能順利展開,還使得金融機構對鄉村經濟服務的積極性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依據相關資料對國外發展模式的分析,發達國家在對鄉村經濟發展過程中,也從制度建設、政府支持等方面做文章,這為我國鄉村經濟主體和金融機構的創新提供了有利的建議[3]。頂層制度包括意見指引、特定政策以及法律法規等等,換句話說,也就是國家方面制定出金融服務振興鄉村發展戰略的相關政策和指導意見,尤其要對政策性金融機構,如證券、商業銀行、保險機構以及地方政府的職責和作用進行明確劃分,建立一個自上而下的鄉村金融支持體制,不斷的對“兩權”制度進行健全和完善,并進行普及和推廣。同時,對執行標準進行統一化,建立一個公允性較強的價值評估體制,使得鄉村經濟體在進行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的各種金融需求得到滿足。
鄉村經濟作為鄉村戰略發展的關鍵環節,若想形成一個可持續的運作方式,就一定要不斷的提高鄉村經濟體的自身能力和水平。把鄉村經營主體作為核心內容,使得金融、鄉村以及政府三者之間進行相互作用,產生一種良性互動[4]。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經營管理能力,制定明確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對稅務、法人以及財務等方面的職責和功能進行明確劃分,并向著公司化經營管理方式邁進。其次,要自主的對農業科學技術進行學習和創新,對核心技術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和掌握,進而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同時,還要把科學技術轉化成農業成果,形成一種經濟生產力。最后,對產品的導向進行選擇。要形成一種標準化的生產方式,并以國際化的農業體系為目標,把出口貿易中的“綠色壁壘”降低,提高農產品的產值和質量,降低鄉村經濟體在市場中的風險系數,進而使得金融機構的信貸服務資產安全性得到提高。
綜上所述,國計民生當中的根本性問題就是關于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這也是全黨工作當中的重中之重。黨的十九大從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大局出發,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把鄉風文明、產業興旺、治理有效與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進行高效落實,使得鄉村振興發展問題得到有效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