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文信 國能鐵路裝備有限責任公司肅寧車輛維修分公司
現代企業管理體系中,部分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缺失,僅關注企業自身利益,忽視社會整體效益,嚴重影響著企業可持續發展。因此,企業需將全面社會責任管理理念滲透在內部運行機制中,采用不同管理措施,增強員工信念感,使各部門管理人員具有較強社會意識,創新、優化企業管理模式。
全面社會責任管理,具體指企業在企業運營全局觀指引下,基于社會責任觀所產生的管理理念。其在應用時,通常會將組織行為作為企業價值形成基礎,并以社會功能為基本呢管理內容。企業管理過程中,管理者會激發利益相關方,為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創造條件,構建可同步提升社會、經濟效益的管理機制。全面社會責任管理的本質屬于目標式管理模式,其管理目標主要為社會價值,而傳統企業管理通常會圍繞業務、項目、人員等特定目標,整體管理框架系統性不足。
單一企業管理模式中,企業股權擁有著為收益,管理目標更為側重企業經營效益的最大化,忽視社會或其他效益[1]。全面社會責任管理在實踐中,社會群體為主要受益對象,其管理目標多為圍繞企業業務相關社會效益。所以在全面社會責任管理時,企業可在確保經濟效益的同時,獲得既定的社會效益。
相較于傳統企業管理模式,全面社會責任管理與其在管理體系反面同樣有較大差異。其中該,全面社會責任管理時,管理內容集中在社會資源的配置中,關注資源的合理利用。企業在經營管理機制中所采用的管理方案,更為強調對社會、公眾的實際價值,而非企業自身利益需求。由此可見,全面社會責任管理,對社會資源有著明顯保護作用,對合理、科學調控與利用社會資源,獲取更多社會效益意義重大。
全面社會責任管理的管理主體,不僅局限于企業內部,而是同步管理企業內部與外部,可通過企業與外部環境的關聯性,提升企業管理效率。但傳統企業管理,其在經營期間僅關注內部管理,對市場、社會資源配置需求的關注度不足,管理對象過于局限,不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
一方面,結合全面社會責任管理,企業在創新管理模式時,應轉變原有認知理念,引導內部員工、利益相關方共擔全面社會責任,推動企業內部改革。企業應通過宣傳、文化建設,促使員工學習全面社會責任管理理念,使其用正確態度了解該理念的責任。其在深入理解全面社會責任管理時,可將其滲透在日常業務處理、管理制度中,對完善企業內部社會責任管理制度意義重大,同時可促進企業深化改革,更新以往管理模式,適應新時期企業所面臨的社會環境[2]。
另一方面,企業在全面社會責任管理基礎上進行根本性改革時,企業還應結合企業管理目標、未來規劃,制定出詳細、可執行的管理戰略,并通過監督、相互關聯的方式,促使員工將社會責任意識作為崗位認知理念,確保全面社會責任管理在企業管理的融合效果,助力企業的內部建設。
某企業在落實全面社會責任管理工作時,借助社會責任根植項目,推動企業內部改革。管理過程中,企業在項目和管理程序中,社會責任理念得到滲透,企業品牌美譽度、企業綜合發展能力明顯改變。并且在2015~2019年間,同類企業爭相效仿,開發出1600個社會責任根植項目,企業業務、項目內容、開發工具得到明顯完善,建設出成熟的履責組織。為此,企業在內部改革時,應利用社會責任根植項目,更新企業管理模式,多層次設置指導制度,系統化、項目和、可持續的完成社會責任根植項目,達成企業全面社會責任管理目標。企業在一體化、自上而下的管理機制中,總體策劃更為科學,內部管理資源能夠在合理結果評估中有效利用,繼而形成可全面實施社會責任管理理念,促進企業社會效益最大化的管理模式。
為突出全面社會責任管理的實踐價值,企業還應構建社會責任管理組織。首先,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組織,主要是指企業在履行自身社會責任,尋求企業社會效益時需構建的管理程序、組織結構。企業需要在該組織結構的支持下,優化企業管理程序,打造新型管理體系。其次,企業可利用社會責任管理組織,保障企業責任管理期間人員、社會資源調配,有序完成日常業務管理工作[3]。而根據企業全面社會責任管理需求克制,其責任管理組織通常有管理部門、社會責任委員會構成,管理模塊系統性較強。
最后,該組織在運行中,企業應將全面社會責任管理融入內部各項管理中,包括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企業數據資源管理、技術資源管理、企業文化建設等,企業需借助該組織,合理、科學調配各類管理資源,構建可支撐企業經營發展的社會責任管理組織。例如某企業在實施全面社會責任管理時,建設出可促使企業履行責任的示范平臺。該平臺作為全面社會責任管理示范基地,具有影響性、可推廣性、創新性、可復制性等特點,對落實全面社會責任管理,推動企業全面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在2018年底,某省電網公司復制該管理模式,打造出11家示范平臺,且于2019年8月,分別在公司內部發布社會責任議題、利益相關方參與溝通、社會信息共享等手冊,指導企業在管理模式創新中,依據具體的管理方案,構建社會責任管理組織。并通過該社會責任組織的運行,改變企業傳統管理模式,保障企業社會效益,為企業現代化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建設做出貢獻。
為有效創新企業管理模式,發揮全面社會責任管理價值,企業還應完善內外部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具體來說,企業應給予多元化發展效益,打造符合社會責任履行需求的管理體系。管理過程中,以適應社會、環境保護、資源利用需求,多方面制定管理方案,確保社會責任引導下,企業內部管理價值觀的改變[3]。不僅如此,企業還應利用管理制度,明確業務處理、內外部管理中的社會責任組織運行方案,全面分析全面社會責任管理對企業影響力,保證企業能夠在適應社會建設觀念的前提系,革新內部管理內容。需要注意的是,相較于傳統企業管理,全面社會責任管理指導下的管理體系,應從全局角度思考企業未來發展戰略,關注企業所處市場環境、社會環境,強調企業各部門、各個項目與社會資源、環境的關聯性。同時以不損害社會利益為前提,持續優化企業經營管理方案,樹立良好企業形象,提高社會公眾、社會相關政府部門對企業的滿意度。
企業全面社會責任管理,不僅關乎企業本身的利益,其經營管理機制中所涉利益方都需積極參與,及時發力,從而有效發揮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優勢。因此,企業需建立利益相關方,參與體系。企業應將社會責任管理為基礎,使企業運營管理期間利益相關方參與內外部管理,且確保各主體在企業管理中有參與權、監督權、知情權。此種管理模式,是為使企業在利益相關方的驅動下,以社會責任管理為準備,科學完成能夠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管理制度安排,合理利用企業相關社會資源。同時通過針對性的管理活動,提升各主體滿意度,為企業社會效益最大化創造有利條件。
在此過程中,企業應將學習板塊、戰略板塊、制度板塊、風險管理板塊作為該體系的核心,并設置具體化參與或管理環節,使利益相關方能夠在管理過程中,評估企業有無達成全面社會責任管理目標。之后,企業可在該體系指導下,設置對應的考核組織,調動各參與主體積極性,使其能夠主動在管理環節發揮自身價值,明確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方向,為企業社會責任戰略目標的實現打好基礎。
綜上所述,企業在建設期間,通常無法徹底與社會分離,所以其在管理過程仍需履行對社會的義務,維護社會及公眾的核心利益。對此,企業應根據全面社會責任管理理念,創新內外部管理模式,應用更為完善的管理制度,轉變企業管理意識,拓寬企業管理渠道,關注企業所獲社會效益,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