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沈陽市于洪區北陵街道辦事處
所謂農村“三資”管理,就是對農村集體資金、資產和資源的管理,屬于農業發展中至關重要的環節,其有效實施不僅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前提,而且是解決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強農村“三資”管理現狀與改進對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農村“三資”作為農村集體所有的物質基礎,是用來進行生產而創造價值的根本依托。其中的集體資金,就是農村發展中累計的資金、捐款、發包收入、承包收入、租金收入等,以及部分土地征用補償金、變賣集體資產所獲收入、上級財政撥款、借貸融資及其其他收入所構成的貨幣資金、有價證券。
集體資產,就是村集體購買的固定資產、自建建筑物、村集體組織注冊的商標、村集體組織發明的專利等無形資產,具體包括房屋、農機電器、公用交通、通訊設備、商標權、專利權、道路、水利、圖書室、體育設施、各類應收款等。
集體資源,就是村集體所有的農用地、集體建設用地、未利用地及文物古跡等資源,具體包括村集體所有耕地、林地、草地、宅基地、荒山、荒地、工礦、基礎設施、歷史遺址等。
當前,農村“三資”管理制度建設普遍存在滯后性,一方面,財政管理制度不健全,許多管理人員因思想認知偏誤,責任意識淡薄,以公謀私,隨意進行集體資金使用,對集體項目的建設帶來嚴重負面影響,甚至觸碰法律底線,帶來不可挽回的經濟損失。另一方面,農村“三資”管理中審查流程、公開制度不規范,村民參與度不夠,無法發揮村民監督的優勢作用。制度建設的滯后,不僅無法保證“三資”管理的規范性與實效性,而且會引發許多人為、程序等層面的風險,因此,必須要予以足夠關注。
隨著現代化建設的深入推進,我國在農村建設領域的各項投入也持續加大,這就使得農村集體經濟和業務量不斷擴大。而要想在保持增速的同時,維護發展穩定,就必須依靠強有力的財政管控。但就現狀來講,在農村“三資”管理實踐中,因集體資產的屬性取向而無法進行原始價值的精準菇涼,尤其是因管控力度不足,使得農村部分基礎資產注冊登記有所欠缺,相關資產資源無法得到有效利用,不利于農村財政管理的健康發展。
客觀來講,當前鄉鎮財政所的工作人員大多都是非科班出身,且一人身兼數職,不僅要負責財政所財務工作,而且要負責鄉鎮政府下達的其余中心工作,因時間、精力、能力的限制,許多工作都流于表面,嚴重影響了農村“三資”管理的實效性與規范性。再加上,鄉鎮財政所人員流動性較大,許多人員在初步熟悉“三資”管理業務后被調至其他崗位,而新人因培訓不及時、不系統,業務熟悉周期較長,最終影響了整個“三資”管理的效率與進度。
一是優化資產清查制度。構建完善的資產清產制度,對集體資產進行明確分類,并依此展開資產清查前期工作,以增強后續集體資產管理的精準性。
二是優化資產臺賬登記制度。將集體所有資產進行細化分類,然后進行全面登記,對于新增或減少情況要及時做好記錄。
三是優化資產處置流程。要確保資產處置流程規范性,包括銷售、承包、報銷手續,首先村委會要對集體資產處置形成初步預算,根據處置規模、金額、時長、租賃模式等進行合理計劃,并及時召開村民大會進行公開告知,聽取村民意見,并進行有效吸納,制定相應決策,最后按照具體決策進行規范處置,而對于處置結果也要進行及時公告,同時做好歸檔。
四是優化專人專管機制。要成立專門的資產管理隊伍,對集體資產使用情況進行定期檢查,及時回收資產收益,發現損壞時要進行及時維修處理,避免集體收入的減少。另外,資產管理人員要做好合同續簽、變更處理,相關程序必須嚴格根據合同實施。此外,還要結合村實際建立屬于自己的資產登記表。之所以要建立屬于自己的資產登記表,主要是因為上級提供的官方登記表太復雜,手續較為煩瑣,許多村民受限于知識背景,理解起來相對困難,會間接加大財政所工作人員的壓力,且不符合地方實際,因此要建立契合地方特色、簡單明了的資產登記表。
首先,實施“一村一組一賬”制度。在農村“三資”管理實踐中,村級財務不能完全交由村干部管理,尤其不能直接將集體資金放在村干部手中,而是要委托鄉鎮農村財務核算中心和審計中心進行專門管理。傳統的“一村一賬”,管理范圍最多觸及到村集體層面,但惠農資金、征地補償款等則歸村民小組管理,若是這一環節出現管理混亂、分配不公的問題,將直接損害基層群眾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須實施“一村一組一賬”制度,將村民小組賬務管理交由鄉鎮監管。小組長做好票據匯總處理,然后上交村級財務人員,最后再經過村級財務人員的匯總整理,由報賬員統一提交給農村財務核算中心進入正常報銷流程,如此才能確保“三資”管理的規范性、合法性。
其次,實施追責問責制度。在農村“三資”管理實踐中,要借助追責問責機制,積極落實上級、本級兩套監督機制,確保相關管理活動的高效實施。村干部作為“三資”管理的核心推動者,是落實具體管理政策的關鍵人員。雖然村干部沒有具體級別和職位,但其手中所具備的權力依然不容小覷,作為政府和群眾溝通的重要樞紐,其一舉一動都直接關系到基層群眾的切身利益。所以,在農村“三資”管理中,必須加大對村干部的追責問責力度,制定“小微權力”清單,規范約束他們的行為,避免以權謀私、小官大貪問題的出現,這是從源頭上根除“三資”管理風險的重要舉措,同時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
鄉鎮政府作為基層政府存在,具有工作強度大、任務繁重、壓力較大的特點,因此鄉鎮政府的人員流動性較強,辭職、調動的現象較為常見,而新招錄的人員,最初都會被分配到黨政口,財政所專業能力要求較高,再加上上級部門重視度不高,導致財政所人才分配比重較低。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以及村財政管、產權改革等政策的實施,財政所任務量大與人員較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人兼任多職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導致許多工作流于形式,實效性低,嚴重制約農村“三資”管理的高效實施。鄉鎮政府在引進人才時,要加強財政所的引流分配,特別是要加強財政所專業隊伍建設,提高專業比重,設置農村“三資”管理專員,將相關政策落實到位,確保農村“三資”監管的動態性與實效性。同時,鄉鎮政府要鼓勵財政所人員積極參加相關業務培訓,加強理論學習,提高專業水平,全面吃透“三資”管理政策。
此外,還要加強對農村財務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農村“三資”管理的專業水平。在實際培訓中,不僅要加強專業財務知識的傳授,以及國家惠農政策的講解,而且要加強法律法規的學習,強化村干部法律意識。首先,基層政府要構建農村財務人員常態化培訓體系,將培訓資金難入年度財務預算中,確保村級財務管理人員的財務培訓能夠定期、有效展開。其次,要培訓實施中,除了鄉鎮財政所專員對報賬員進行專業知識傳授講解外,還要邀請基層紀檢單位工作人員進行黨紀黨規講解,強化使命意識和服務意識。同時要加強與農村財務管理人員的互動溝通,及時了解實際工作中面臨的其他問題,然后進行集中討論和處理。當然,培訓方式不要局限于傳統線下面對面培訓,還可以組織農村財務管理人員、鄉鎮財務所專員到農村“三資”管理成效突出的地區、農村進行考察學習,促進相關人員的思維理念、工作方式等的轉變。
總而言之,農村“三資”管理工作與農村經濟發展之間存在密切關聯,直接關乎每一位基層群眾的切身利益。針對當前農村“三資”管理中存在的制度建設滯后、監督管理不到位、人員隊伍不合格等問題,相關主體必須采取針對性措施加以優化改進,既要優化資產管理制度,又要完善監管機制,同時要加強隊伍建設。只有如此,才能充分發揮農村“三資”管理的優勢作用,為實現新農村建設戰略目標提供重要驅動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