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雙 內江師范學院
根據《政府會計制度》相關規定,本文界定高校顯性負債是指高校作為政府會計主體,由過去的經濟業務或者事項所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資源流出的現時義務。根據資產負債表列示,高校顯性負債主要包括借入款項、暫存款項、應繳款項和代管款項四類。
本文界定的隱性負債是指未納入現行《政府會計制度》中負債要素范疇并且未在資產負債表中進行反映,難以通過會計賬戶真實記錄,但在未來一定時間內必然發生的事項,或由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其結果須由某些未來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才能決定的不確定事項。高校隱性負債主要包括以下三類:
1.或有負債
《企業會計準則第13號——或有事項》規定,當或有事項同時滿足該義務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履行該義務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和該義務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時,或有事項則應被確認為預計負債?;蛴胸搨颇吭诂F行《政府會計制度》并未設立,但在經濟業務活動內容復雜、形式多樣的高校實際辦學過程中切實存在。一旦高校與其他經濟、民事主體發生經濟、民事糾紛造成賠付事項,就會形成高校潛在資金支付義務。
2.地方債
地方債是指政府為沒有收益的公益性項目發行、約定一定期限內主要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還本付息的政府債券。財政部《政府會計準則制度解釋第3號》規定:“單位實際從同級財政取得政府債券資金的,應當借記‘銀行存款’、‘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等科目,貸記‘財政撥款收入’科目;同時在預算會計中借記‘資金結存’等科目,貸記‘財政撥款預算收入’科目?!边@意味著在解釋頒布之后發行的地方債將不再以債務形式在資產負債表上進行反映,即從顯性轉為隱性。
3.項目賬沉淀資金
現行政府會計制度財務核算模式下,高校項目賬管理區別于財政資金單獨建賬核算,項目資金到賬時按實際上賬,項目持續過程中根據實際發生費用憑票報賬,項目完成后結余經費可以繼續使用。此類項目周期通常在兩年及以上,年度間經費使用不均衡,為滿足資金需求,也為擴大學校收支規模,高校一般會放大對其年度預算收入指標的預計。此類項目年度預算收支形成收支余額,財務核算形成項目賬余額,兩者費用發生額相同,但由于收入預算大于項目實際上賬,導致項目預算收支余額大于年終財務決算余額,最終在學校財務報表上形成不存在的資金結余。
“雙一流”學科建設和更高學位授予權建設是中國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主要途徑,這要求高校保障教學質量提升、進一步大量引進并留住高層次人才、同政府進行新校區置換以滿足校區面積需求,從而迫使高校邁向多方籌措資金以擴大辦學規模的道路,其中舉借地方債成為資金籌集重要來源。2020年開始地方債不再作為負債在資產負債表上進行反映,而是直接作為收入進行計量,使得地方債債務由顯性趨于隱性,高校財經管理工作更加復雜化。
一方面,高校作為管理形式多樣、與其他經濟主體業務往來密切的特殊事業單位,面臨與校企之間因經濟合同產生的未決訴訟、與學生之間因民事行為產生的潛在付款義務等糾紛。此類可能在未來某一時期形成資金支付義務的事項在制度上沒有規定、在會計科目中難以被界定,從而無法在資產負債表中進行反映,無法在高校的年度預算收支中進行體現。另一方面,《政府會計制度》規定單位會計核算應具備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雙重功能,由于期初預算編制是以歷史信息和預計未來信息為基礎,難免和實際執行結果存在差異,導致預算收支結余和實際財務記賬余額存在偏差。
一方面應加大政府財政撥款力度,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同時,改革現有財政撥款綜合定額加專項補助的方式,根據地域差異、學科差異、創收能力差異等對弱勢高校進行傾斜,放寬高校對財政撥款使用的自由度。另一方面應合理提升高校學費收費標準,按照當前全面的生均培養成本進行測算確定,增加事業收入來源占比,從而在各項經濟支出成本突飛猛漲和通貨膨脹壓力嚴峻的經濟環境下滿足學校資金需求。
當前高等教育評估存在評價標準項目化、指標化、碎片化,評價種類冗余繁多,以量化指標替代辦學特色等問題。要想正確發揮高等教育評價的辦學指揮棒作用,就需要采取多手段對高等教育評估體系進一步進行改革,例如采取更能直觀反映現實的指標,探索多口徑、多體系學科評價標準,鼓勵高校自定指標體系,鼓勵高校充分認識正確發揮辦學定位,引進高校間同行評定,重視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等。
一是強化財務人員會計職業道德,加強會計業務培訓,實現會計基礎工作規范性、準確性。二是提升高校管理人員的大局意識和風險意識,避免盲目追求擴張,明確高校債務承擔能力,制定科學合理的資金使用方案,降低財務風險給單位帶來的發展隱患。三是加強預算編制管理,將經濟業務活動全面納入年度預算收支,減少債務資金冗余和浪費。
高校應設計、實施、改善及持續監督執行有效的內部控制,建立健全制度體系,切實開展內部控制工作,強化各項業務活動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措施和規程。同時高校應主動對隱性債權債務進行測算、監控和備查簿登記,將具體情況在決算報表說明中體現或通過公開途徑進行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