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楠 青島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產融結合這一模式,源于國外大型企業集團的發展壯大,在國外剛出現這一概念時,有幾方面的背景。一方面,在企業經營過程中,企業的擴張、并購、多元化經營、重大戰略的實施,都需要大量的資金,而企業自身產生的資金不足以支撐;另一方面,企業上下游的產業鏈在互相聯系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涉及金融資本的參與,而某些外部金融資本很難達到低財務費用、低成本的慷慨服務,這讓很多企業集團很是苦惱;同樣重要的,企業自有資金也可以通過投資活動,來實現財務收益的增值,進而優化資產結構。因此國外很多大型企業集團如通用、GE等公司開始進入金融領域,在一方面促進主營業務開展的同時不斷進行多元化的金融板塊業務,讓產業資源與金融資源相互滲透、互相促進,實現二者在財務、業務、戰略等方面的優勢協同發展。
產融結合模式進入中國之后起步比較晚,還處于起步階段。由于國內的政治因素、金融環境因素、法律規定等與國外不同,演變之后呈現了不同的發展狀況。國內實施產融結合的大型集團企業,如聯想控股、新希望集團、海爾集團等,偏向于成立財務公司方式或者財務共享中心模式來實施產融結合,也有部分企業,從事專業的投資公司,但難度風險都較大,較為穩妥的方式是參、控股金融機構等方式,獲取資本增值。產融結合在現代大型企業間,已經成為贏得主動權的一大利器,頗有得產融結合者得天下之勢。特別是在近些年來,央行為企業融資多劃紅線,致使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很多企業在軍備競賽、燒錢模式中掉隊。足以可見,資本在這其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迫切的融資壓力、競爭的壓力將產融結合模式不斷地推向臺前。
2010-2020年間,在A股上市的農業類上市公司中,有46家進行了產融結合,具體方式包括了財務公司、銀行類金融機構的參股控股,以及證券、保險、基金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設立、參與等。
銀行業具有高利潤率,參股銀行類金融機構給企業帶來除主營業務外較為可觀的財務收益,又使得公司業務實現多元發展。最重要的,參股控股銀行類金融機構的方式,不僅會給企業帶來融資的極大便利,提供大額的資金貸款力度,同時貸款的成本更加節省,貸款的速度更加便捷,這樣就擁有了強大的后盾,在開展業務、搶占市場的時候,更有底氣,不懼怕燒錢的競爭。很多農林牧漁類的大型企業集團,由于屬于資金密集、重資產等的特質,也不得不實施產融結合,進行參股甚至控股金融機構等操作。如新希望集團就是經典的案例。其于1997年發起并成立民生銀行,成為最大股東,后不斷加碼,認購可轉債,獲得了超過九千多萬的投資收益;永安林業、隆平高科雖然規模較小,也進行了參股興業、光大、地方農村信用社等銀行的操作。
除了各種銀行類金融機構,還有很多農業上市公司將目光瞄準了證券、保險等其他金融機構。本身農業就與保險、期貨等金融產品有一定的聯系,在實施產融結合時,可以達到一石二鳥的作用,既將主營業務鍍上了金融外邊,又緩解了資金難題。此外,還有擔保、典當等金融衍生品,還有的大型集團成立了投資公司,雖然風險時時存在,但經營的好,還是可以獲得可觀的投資收益。投資證券的農業企業,如福建實達、亞盛集團等,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二級市場的不穩定,加上近年來經濟形勢的下行,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但不失為一次大膽的嘗試。控股或參股于投資公司的企業也不在少數。主板市場上市的46家產融結合型的農林牧漁公司有39%的比例,涉及投資公司。
在所有非銀行的金融機構中,擔保、基金、典當、保險這四大類,雖然參與度不高,但取得的效果往往不錯。新希望牽頭成立的民生保險,成為其上下游產業鏈上的明星產品,受到中小農戶的歡迎;另外,新希望還從事擔保業務,其他從事擔保業務的還有順鑫集團、雛鷹集團、康達爾集團等;基金公司作為近些年來行情比較好的產品,也有農業公司的身影,A股的農產品、正邦集團就參與其中。
財務公司雖然聽名字其貌不揚,除了不能吸收公眾存款和對外發放貸款外,與銀行等金融機構業務功能基本一致,相當于很多農業上市公司有了自己內部的私家銀行,可以從事財務顧問服務、成員單位存款、貸款、結算、票據貼現、擔保等,并且在銀行間同業市場進行同業拆借,極大地方便了農業企業的資金頭寸管理,增強了企業資金使用效率,降低了融資成本,更重要的是還能放大杠桿率,畢竟能夠杠桿運營才是金融牌照值錢的根本原因。同時,和銀行等金融機構超強的談判能力,也是新希望等大型集團看重財務公司的原因。
除上述形式的產融結合模式外,還有委托機構進行理財與金融資產的投資、設立農業產業基金等形式,如此多樣化的演化,既反映了我國農業上市企業對產融結合的迫切需求,也體現了對產融結合模式的創新發展。
進入金融行業,其利潤率、回款速度等與農業類企業尤其是種植業企業的主營業務有著極大的升級。如新希望在畜牧業、種植業等主業達到穩定的收益之后,很難會有更大的發展,除非行業發生了根本性質的變化,但是農業本身的特點決定,其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賴規模效應。但是涉足金融圈后,其追求投資收益為主的多元化收入變成了現實。
根據德國學者最早提出協同效應,以及坎貝爾《戰略協同》的講述,協同主要起到了一個紐帶的作用,這也正是產融結合的實質。近年來,強調的業財一體化、財務共享中心等,就是財務、戰略雙協同的成果。大型的農業上市公司,涉及業務廣泛,很多業務不能一味地各自為戰,還需要處理好企業與政府、企業與銀行、企業與上下游企業、企業與公眾的關系,這就需要達到協同效應。這種協同效應體現在財務、公司戰略上,通過產融結合,溝通與銀行、供應鏈等的關系,達到良好的互動,對大型企業集團來說,減少了信息差對企業的發展來說尤為重要。
農業上市企業以參、控股銀行等的形式,極大地降低了企業與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信息差距,打破了貸款壁壘,縮減了貸款成本。
財務公司設立的目的一是獲取十分難得的金融牌照,開展金融業務,這種資格是很難獲得的,一旦具有了這種批準,就等于疏通了與銀行的通道。在吸納企業自有資金,向其他成員單位、供應鏈企業發放貸款,由于同屬于一個集團的兄弟單位,不會像與外部一樣,會出現信息的誤會,在企業集團子公司之間傳遞相關信息的會更加便利放心,也使得金融資源分配更加合理,降低了企業財務成本。同時,既然是銀行的股東了,在很多政策的了解,資金的管理溝通等方面,會有其他單位沒有的優勢,這種優勢是一直存在的,這一舉措也可以降低貸款成本。另一方面,由于農業企業存在大量的上下游企業,供應鏈上的業務之間,通過財務公司的吸納存款、發放貸款的功能,可以達到共同發展。
產融結合在農業上市企業中的廣泛流行,是近些年來農業板塊平穩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通過研究產融結合的模式,看到很多優秀的大型農業集團在產融結合過程中的發展路徑,可以為尚在發展中的農業企業提供可貴的參考。首先,目前較為成功的新希望集團、溫氏股份等,都選擇了成立財務公司的形式,且這一方式已經比較成熟,優點眾多,雖然固有的信譽風險難以去除,但是相對于參股銀行等金融機構來說,成本較低,在面臨融資問題時,可重點考慮。其次,從近些年實施產融結合的農業企業中,也不難看到,如福建實達、敦煌種業、亞盛集團等,參股證券等金融機構,經歷了明顯的財務風險,因此,在進行此類投資時應當慎重。最后,金融業本身就是風險與收益共存,在任何投資決策中,都應冷靜分析,再加上近年來國家倡導脫虛向實的大風向,農業上市企業還是應當聚焦主業,適當時輔助進行金融布局,才能在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