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山東大學
新時代下,我國經濟由高速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高校也由注重規模擴大轉為更加注重內涵建設。按照中央審計委員會關于“監督全覆蓋,審計全覆蓋”的要求,高校不斷加大對各部門、各資金運行環節、各分支機構的審計監督力度。可目前高校都存在內部審計人員少、力量薄弱,審計需求量大、任務重的現狀,審計任務與審計資源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在此情況下,聘請中介機構參與內部審計,將審計項目全部或部分委托中介機構審計,已成為高校進一步推動內部審計創新發展的普遍選擇。
中介機構的參與有效地緩解了高校內部審計力量的不足,但是中介機構在參與高校各項審計工作時,也暴露出許多諸如受利益制約縮小審計范圍,降低審計力度,以審計問題做交易違規招攬業務等問題。因此,加強對參與高校審計的中介機構審計業務的管理和質量控制,防范化解內審外聘風險,已成為高校內部審計亟待解決的問題。
眾所周知,無論外部審計還是內部審計,其靈魂就是審計的獨立性。但是,在內審外聘體現社會審計力量獨立性的同時,由于受行業規范的制約,在審計過程中也會將內部審計變成一種程序化的工作,加之外聘審計人員與學校只是一種短期的代理關系,缺乏全心全意為學校發展考慮的服務意識,會大大降低內審的針對性和責任心,起不到內部審計的作用。若再不加以引導和監督就會引發執業和道德風險。
1.對學校情況不熟悉,影響審計目標的實現。受托的外聘審計人員對學校的發展戰略、辦學目標和任務了解甚少,往往不能準確理解學校管理層的真實需求和審計目的,另外,由于外聘審計人員不了解學校各部門各環節的業務流程、管理制度、部門與部門間的利益等因素,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審計效率和效果。
2.審計程序固化,審計附著度不強。與內部審計人員相比,外聘審計人員往往受行業規范和執業習慣的制約,更傾向于與財務報告相關風險的審計,在財務收支審計方面得心應手,相反,對戰略風險,內部控制風險等重要風險關注較少,在高校治理、管理提升方面相對薄弱。
3.缺乏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審計效率和效果不理想。高校與受托中介機構是一種契約關系,在參與學校治理,針對審計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提出管理建議方面缺乏積極性和責任心。另外,由于中介機構審計業務量大,人員補換頻繁,在成本效益和利益的驅動下,往往會顧此失彼,將不能勝任審計任務的非業務人員派駐審計組,使得審計效率和審計效果大打折扣。
4.內部機密泄露風險。在審計過程中,受托中介機構的審計人員會直接接觸到學校及被審計部門相關的管理和財務數據、資料,審計結果又無法保密,容易造成相關內部機密的泄露。
5.形成對外部審計的過度依賴,不利于內部審計長效機制的建立。委托審計是按照委托合同實施的具體審計任務,長此以往,大量的審計業務委托中介機構勢必弱化內部審計功能,影響內部審計人員業務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內部審計長效機制的建立。
1.公開招標確定外聘中介機構。以往高校在選擇中介機構時一般都側重于曾經有過合作的會計師事務所,盡管基本可以滿足內部審計的需要,但嚴格來講,這種選擇方式極不嚴謹,也不符合市場公平競爭法則。所以,高校在選擇確定受托中介機構時必須公開招標,從源頭上預防委托審計風險的發生。
2.簽訂嚴格的委托審計合同。委托審計合同是高校與受托中介機構之間的契約,也是高校與受托中介機構之間的利益保障。委托審計合同對委托審計的順利開展,確保審計工作圓滿完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委托審計合同內容應當包括審計項目概況、審計業務范圍、審計服務費、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違約責任、爭議解決等。
3.加強質量控制和監督。受托中介機構確定后,高校內審部門對整個審計活動的控制和監督至關重要,是整個審計項目的關鍵所在。所以,內審部門應當挑選經驗豐富的審計人員擔任委托審計項目的負責人,監督實施經學校批準的審計方案,并根據審計過程中發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調整方案,嚴格履行三級復核程序,確保質量控制標準得到有效落實,審計工作不偏離方向。
4.建立考核評審制度。對已確定的中介機構,學校應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定期對受托的中介機構及其參與審計的人員進行考核,尤其要重視對執業修養和職業道德的考核,建立受托中介機構準入、退出制度,對考核不及格的及時進行更換,優勝劣汰。
5.強化內審隊伍建設,提高內審工作效率。社會審計力量只能作為內部審計資源的補充,并且不是所有的審計項目都適合外聘中介機構,打鐵還需自身硬。高校要加大對內審人員的選拔和培養力度,重視現有審計人員的后續教育,加快提高內審人員業務技能與素質,提升內審部門和內審人員的執業水平和管理能力。
總之,高校應樹立全方位、總統籌、大監督的工作思路,充分發揮內審部門的作用,加強對外聘中介機構的監督管理,規避審計風險的發生,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應審盡審,凡審必嚴,嚴肅問責”,為新時代高校開啟的新征程把好關、站好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