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克友 濟南市萊蕪區和莊鎮人民政府
從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角度來看,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就是要保障和改善每個公民的生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強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社會保障的高質量發展要關注諸多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包括“多層次”社會保障制度在結構上的不平衡:社會保障在國家與市場關系上的不平衡:社會保障在制度設計、運行管理和改革取向等方面存在的不平衡。社會保障要更高水平、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續的發展,就要從追求規模的“量”向結構的“質”發展,從簡單追求擴面速度轉向重視風險較高和最需要覆蓋的法定參保人群,防止“人群錯配”:不僅要重視量的增長,還要重視社會治理的完善,從粗放式管理轉向集約式管理:要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從簡單的擴充型向法制的內涵型管理轉變。
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社會保障發展基本原則,實現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就是要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要通過更加科學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必要的利益調整,確保每個社會成員都能夠得到基本保障,確保社會保障領域的每項制度都能夠長期持續健康運行,而所投入的社會保障資源規模始終保持在適度的范圍之內,使社會保障制度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有效率,從而實現社會保障治理現代化,實現社會保障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國家長治久安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做出貢獻。
提高未參保人員的覆蓋率。目前我國社會保障最需要覆蓋的法定人群是流動人口、靈活就業人員和農民工,針對這部分人員,要加強制度銜接,打通參加社會保障的渠道,簡化參保流程,并通過積極引導和政策宣傳提升人群覆蓋率。提升擴面工作質量。參保人的社會保障權益意識逐步增強,這就要求改進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質量、創新社會保障工作方式,通過增強社會保障吸引力,鞏固已參保人員對社會保障的信心和熱情。
明確社會保障保基本的政策定位。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人們極易陷入社會保障待遇水平應該無限上升的誤區,因此需要在思想上統一認識,只有政策制定者、參保人、社保經辦人員等主體明確了社會保障保基本的定位,社會保障保基本的政策措施才能順利實施。
加強統籌基金支出管理。在養老保險中,要嚴格控制養老保險統籌賬戶支出增長,在醫療保險中,醫療保險統籌基金對門診和住院醫療費用的支付比例要適度,尤其要避免過快提升統籌基金支付比例:同時,堅持精算平衡,建立與籌資水平相適應的待遇支付標準動態調整機制。
第一,進一步增加農村地區生育保險、就業幫扶和與職業傷害相關的保障項目或保障措施,以彌補農村地區社會保障不足的問題:第二,進一步提高農村地區社會保障待遇水平,縮小城鄉社會保障待遇水平差距:第三,提升歷農村地區社會保障經辦服務能力和信息化水平,逐步實現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發展:第四,減少進城務工人員參加和享受社會保障的阻礙因素,“松綁”依賴于戶籍制度之上的社會保障制度。整合碎片化的社會保障制度。一方面,面向不同人群的社會保障制度亟須整合。在社會保險方面,需要加強針對職工、居民和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社會保險安排的整合力度:在社會福利方面,面向不同群體的福利政策需要統一的運行框架:在社會救助方面,加強社會救助與其他制度的銜接至關重要。另一方面,面對社會保障制度城鄉差距和多軌并行的“區隔化”問題,建議充分利用可銜接、可相互轉移的政策安排,如個人可在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與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中進行選擇。
明確保障項目的層次結構。總體來看,我國社會保障三支柱中,第一支柱發展較好,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受到冷待,第三支柱的商業保障和個人儲蓄型的保障項目發展空間仍然很大。隨著經濟社會的變化,風險因子增加、購買能力提升,應鼓勵居民參加補充性保障,以構建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
除此之外,要明確社會保障各項目的職責和分工,厘清基礎性保障和補充性保障的責任邊界,區分救助性保障和福利性保障的功能定位,重申社會保險的權利義務對等關系,以提升社會保障質量。推動企業年金的普及。企業年金發展不足與限制條件、激勵機制、信息披露相關,因此,可以適當放寬企業參加企業年金的限制條件,例如企業年金實行自動加入機制,企業職工在不簽訂拒絕協議的情況下,即可視為自動加入年金制度。
第一,提高社會保障實繳收入。首先,繼續增加社會保障制度參保人數,重點在于提高流動人口、靈活就業人員參保比例:其次,在降低社會保險繳費率的同時做實繳費基數,以達到既減輕企業負擔,又增加實繳收入的目的:最后,厘清社會保障費征收責任歸屬問題,運用科學手段和信息化平臺提高社會保障費征收效率。堅持社會保險精算平衡原則。從宏觀層面,社會保障應該根據人口結構變動、政府財政投入、保障水平設定等,科學決策社會保障繳費參數、計發辦法和待遇調整機制。從微觀層面,對超過一定繳費年限的參保者加發一定比例的基礎養老金、對繳費年限長的參保者給予較高的個人賬戶記賬利率等措施有利于社會保障長繳多得、多繳多得。
第二,健全社會保障籌資機制。一方面,建立多元化的社會保障基金籌資渠道。在政府、企業、個人共擔社會保障費以外,加快國有資產充實社會保障基金的進程,鼓勵社會資本和個人捐助進入社會保障基金。另一方面,加大籌資主體的投入力度。提高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支持力度,增加社會保障支出占GDP 的比重:鼓勵參保者延長繳費年限、選擇更高的繳費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