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博
(黑龍江省土地利用監測和綜合治理中心,哈爾濱 150001)
土地整治是改變農村農業生產生活條件、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實現農業產業化集聚化發展、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我國土地整治已由增加耕地面積、提高糧食產量的傳統整治模式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轉型,但土地整治生態保護嚴重落后于經濟社會發展腳步。土地整治應徹底轉變模式和觀念,由傳統土地整治模式向生態土地整治模式轉型,建立嚴格規范的土地整治生態評價體系,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
我國土地整治雖然已由傳統單一的農田整治向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修復轉型,但人們對土地整治概念和內涵缺乏全面深刻的認識,對土地整治活動可能造成的生態環境影響不夠重視,片面追求耕地數量增加,忽略了耕地質量的提高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未深入考慮土地整治對自然植被、生物多樣性、生物棲息空間、農田自然景觀、生態平衡的破壞及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等問題。我國土地整治多為問題導向型工程,雖然解決了單一或局部土地問題,但卻因為定位偏差,忽視了生態和區域需求,導致土地整治效益低下,未能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由于我國土地整治工作起步較晚,整體上還處于初級階段,相應的政策、規章還不完善,缺少對土地整治環境影響的評價。政策、法律、標準方面的缺失,使得大多數地區土地整治目標是增加耕地數量,而非以提高農業生態條件和農地生產質量為主要目的。
土地整理規劃設計階段缺乏對生態環境的規劃與評價。未根據整治區生態環境特征、生態環境敏感性、地形地貌、水文氣候、土壤條件及生物多樣性,對整治區的生態脆弱性和整治難易程度進行分類,未對土地整治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進行研究論證,只是簡單按是否可整治進行區分。缺乏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設計,項目生態效益及環境影響只有定性分析,缺少項目實施后對生態、水環境、土壤環境等影響的定量評價指標。
設計階段未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因未考量整治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為追求耕地面積增加,大量進行坡改梯、田塊合并、小池塘掩埋等施工,為追求生產便利,大量實施道路硬化、渠道硬化,為追求景觀效果統一,采用單一植被綠化,這些均造成整治區域生物多樣性減少,生物生活區域被割裂、阻斷,棲息空間被擾亂,區域地表水系遭到破壞,地下水補給阻斷,野生動植物生活空間被壓縮,區域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病蟲害發生概率加大。
土地整治的目的是通過土地平整,田塊合并,對道路、林網、溝渠進行合理規劃布局,來實現土地集約利用和生態保護,但具體實施過程中缺乏深入研究,生態意識淡薄,只是簡單地挖、砌、填、鋪、埋,大量使用裝載機、挖掘機等大型機械施工,對原有耕作層土壤造成極大破壞,甚至導致土壤板結和水土流失,破壞生態。土地整治項目竣工驗收階段,未將生態環境建設作為工程驗收的必要條件之一,導致從規劃、設計到施工、驗收整個過程對生態環境建設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剛性約束。
大空間尺度整治原則。要為居民、游客提供休閑、觀賞的園林景觀,重視空間與自然空間的融合,滿足人們對園林景觀美觀性的要求。
親水整治原則。人存在親水特性,集娛樂、休閑及觀光等為一體整治設計,可滿足人們生活需求,提高舒適度。
自然生態整治原則。城市生態功能涉及城市濱水空間規劃、設計,需結合整治生態原理,模擬自然江河岸線、自然生態群落,以綠化為主進行植物造景,以有效維護城市生態自然發展空間,恢復自然生態系統功能。
文脈延續整治原則。加強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保護,將兩者聯系起來,明確濱水綠地文化內涵,突出歷史文化底蘊,更好地傳承我國歷史文化。
整體協調發展整治原則。為促使生活環境、自然環境協調發展,應將兩者有機聯系起來,秉持人性化原則,考慮到人們對綠化環境生理及心理的需求,為人們創設良好的生活環境。
明確土地整治概念和內涵,了解土地整治生態效應。改變偏重耕地面積增加、生產條件改善的傳統土地整治理念,改變重戰略輕技術、重口頭輕落實的問題,從規劃、設計、施工、竣工驗收、后期管護全過程入手,明確土地整治“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的概念和內涵,糾正錯誤認識,將生態保護修復和生態環境評價作為規劃、設計、施工等審核驗收的必要條件,徹底改變土地整治從設計到施工虛而不實的現狀,真正實現土地整治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應明確區域土地整治目標定位,以“生產、生活、生態”可持續發展和區域發展需求為導向,明確土地整治功能定位,開展差別化土地整治,將傳統的“問題導向型土地整治”轉變為“生態型土地整治、區域功能需求型土地整治”。
從土地整治規劃、設計、施工驗收入手,構建生態環境評價機制,通過對整治區生態環境的有效評估,結合當地實際發展需求,樹立符合區域環境保護的整治目標,制訂完善的土地整治設計、施工方案,在保證土地整治可持續性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全方位保護,促進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達到提高產量、改善條件、保護生態,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土地整治應樹立生態設計理念,對整治區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為核心,找準土地整治與生態保護的平衡點,采用低碳、綠色、生態的設計方案,加強對生物棲息環境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如混凝土硬化道路改為泥結碎石道路,混凝土硬化溝渠改為菱形框架植草溝渠,并設置生物棲息地和逃生通道,將小池塘由掩埋改為漬水凈化池,將單一植被綠化改為復合植被綠化,充分發揮土地整治設計的生態導向作用,改善土壤環境,促進有益生物繁衍生息,減少環境污染,實現人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實現生態平衡與農業發展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