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美 四川工業科技學院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一個企業要謀求健康的發展,要謀求更長遠的可持續發展,其基礎前提就是要不斷優化和完善企業內部的會計準則。會計準則主要應用于企業的正常運營過程中,其目的主要是使企業內部經營的會計核算工作具有一定的規范性,稅法中將個稅作為其主要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證國家層面的財政收入。在互聯網技術發達的今天,正在從傳統工作模式往現代化模式轉變,就目前企業內部會計準則的實施情況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企業核算,為企業經營提供保障,但是由于受到企業稅法相關方面的影響,從而導致企業在稅務核算工作中出現一些差異,進而影響企業獲得穩定的運營。基于二者之間出現差異性問題,本文對于企業所得稅法與企業會計準則之間的差異進行探究,基于二者之間出現的差異性問題,提出協調發展的相關意見,以謀求企業會計準則與企業所得稅法之間實現更良好的協調關系,從而促進企業獲得穩定發展。
1.兩者執行主體不同。企業所得稅稅務會計核算的主體是征稅機關通過使用相應的會計信息來進行金額的分配,從而保證國家層面的財政收入。而企業的會計核算執行主體主要是企業,其核心工作是在遵循會計制度的前提下,針對企業具體的財務狀況進行“計量”“確定”和“報告”等一系列工作,并輸出相關財務報告,能夠真實反映出企業真實的經營狀況,包括經濟效益和現金流情況等。在此基礎上,能夠為企業的債權人、股東以及企業管理人員提供相應的決策參考依據。例如,在業務拓展的過程中,企業管理者以及股東需要在獲取影響企業未來經營決策的相關信息以及數據的基礎之上,再做出相應的戰略決策。而對于企業的債權人來講,通過會計核算能夠進一步了解企業真實的發展情況,并且深入了解到企業是否具備一定的償還能力。
2.兩者執行的目的不相同。企業所得稅法設定的具體目標主要在于進一步規范稅收的分配流程,從而能夠使得國家層面的財政收入得到快速落實,并且通過“公平稅負”的方式為企業運營營造更良好的宏觀環境,使得企業能夠在相關稅收體系的具體指導下,謀求更穩定的經濟發展。而會計工作其實施的主要目的主要就是為了企業服務,財務人員通過其專業工作提供準確的數據判斷,為企業的運營業務拓展以及戰略決策提供相應的數據憑證。尤其是在企業經濟活動決策的過程當中,企業會計的工作更是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在相關數據的指導下,企業的管理層級的具體職責也可以得到進一步的明確。正是由于兩者的目標處于分離狀態,所以更需要針對具體的會計要素進行細致的確認和計量,有效避免二者之間的概念混淆,從而為了更好保障企業經營成果的準確核算能夠真實反映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
3.兩者的具體業務的判別標準存在差異。以會計準則來講,基計算標準更加注重與現金的有效結合,由此可見會計準則是細化的明確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各項成本,更加明確企業內部實際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與具體的會計人員素養有關系。而企業在繳納所得稅的過程中,需要與企業實際的經營狀況進行結合分析,會進一步體現企業的經營業務價值。
企業所得稅法和會計準則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主要表現為主體不同、核算的依據不同、目標不同以及對業務判斷的標準不同,而導致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進一步增強兩者之間的差異協調研究能夠有效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同時也能夠讓企業實現更健康的運營。在協調兩者的過程中,必須從企業經營的成本效益出發,出現任何情況都不可以違背成本效益,結合企業實際運營的情況,將二者進行有效協調,最終實現雙贏。
1.加強業務培訓與指導,統一兩個概念的思想認識。在企業會計準則不斷優化的過程中,會計工作人員必須將會計準則與企業所得稅之間的指導思想進行有效統一,否則在具體工作開展中會出現較多麻煩和具體問題,從而使會計工作變得異常復雜。稅務部門工作人員應該定期對企業進行相關準則以及知識的專業性培訓,進一步加強各自對于業務知識的熟悉程度,加強相關人員對兩者之間差異性的正確認識,不斷優化方案,促進兩者和諧共贏。
2.設立“備查賬”和“明細賬”,明確具體的會計調整方法。“賬外調整法”是企業處理兩者差異的一種常用的會計方法,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一是會對會計的記錄產生一些影響,二是給相關銜接的工作也造成較多阻礙,從而使得會計信息在傳遞和流通過程中也受到影響。因此,應該設立“備查賬”和“明細賬”,完整體現納稅的具體調整方法。另外,財務報告應該對于差異的調整及時披露,還可以設立在具體的利潤表中,通過明細賬和備查賬,就能夠計算出具體的額度,能夠更好實現兩者的差異性調整。
綜上所述,企業所得稅法與企業會計準則之間的差異不能夠徹底消除,但可以通過相關手段進行有效協調,使二者相互促進。同時,在二者的協調過程中,應該注重相關體系的規范性和完整性,注意思想高度統一,從而進一步提升協調效果,促進企業獲得更長久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