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利利 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白文鎮人民政府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現在的農村經濟管理正在逐漸展現出許多的問題。對于這些出現的問題,我們需要以認真的態度進行分析和改進。只有不斷的分析和改進,才能使得農村經濟管理的作用發揮到最大,讓農村的生產力不斷開發提高。
在改革開放以后,農村實現了土地分權責任制,每個農民手中都有了一塊自己耕種、自己獲利的土地。這樣的責任制極大的提高了農村的生產力,在當時那樣落后的時代完成了糧食自給自足的使命。但是,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土地被分割給每家每戶的做法使得大型機械進行運作的成本極大增加。并且在農忙時節容易引起對于大型機械使用的爭端。
并且,農民家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像家人生病、牲畜丟失等意外情況。在給農民造成經濟健康損失的同時,也很容易讓農民因為錯過農時最后導致這一年無法挽回。碎片化經營的背景加上在資本的逐漸積累,導致農村生活也漸漸減少了“人情味”,以家庭為單位的單打獨斗使得各家各戶或多或少的蒙受了許多經濟損失。
長期以來,廣大基層群眾對經濟管理的認知基本為空白。多數基層群眾甚至認為經濟管理無關緊要,“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思想也長期存在。有錢就花的思想使得農民自己不能把有限的資金放在最為需要的地方,對經濟管理正常的不理解導致有序的經濟管理很難進行下去。
農村勞動力對先進技術的掌握不佳,對于大型機械的操作也只有為數不多的勞動力能夠掌握。這樣的窘境導致大型機械長期處于停工狀態,雖然用巨資買回了現代機械,但是因為無人能夠操作,在進行勞動時還是只能采用最為原始的耕種方法。這不僅僅是對農村生產力的浪費,更是對科技的浪費。正是這樣的浪費,導致了農村長期經濟管理不能發揮出最大的成效。
并且,對于知識掌握的不足也使得一部分農民無法與外界進行正常的溝通,限制與外界的交流使得他們越加閉塞,讓農村經濟管理不能正常的進行下去。
改革開放時推動土地責任制是為了促進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但是現在,因為分開勞動導致的鄰居越走越遠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這樣的趨勢導致了農村無法像以前一樣抱團取暖,因為沒有外人的幫襯導致一旦發生一些事故,整個家庭就會陷入貧困。
針對這些情況,社會既要做到讓農村形成一個個小團體,也不能機械的將村民形成利益捆綁的小群體。需要讓農村基層人民彼此之間實現友誼一樣的互幫互助,做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各個家庭出現危機時能夠的更多的給予幫助。社區可以通過進行農閑時的多種文藝晚會、多種娛樂節目等等,拉近村民之間的距離,讓村民建立起友誼,來做到互幫互助。
同時,對于出門即見的鄰居,還可以通過鼓勵交換的方法,讓彼此明白,讓對方受益自己也會收益,這樣,鄰里之間就可以更為團結的互幫互助。
農村社區應該更為廣泛的向村民們宣傳農村經濟管理的政策和知識,讓農村村民真正詳細的了解到農村經濟管理會給他們帶來的收益和改變。讓村民減少長期對經濟管理的抵觸,讓經濟管理真正進入村民日常的生產生活中。同時,讓村民也具有一定的經濟管理能力,通過辦班、宣傳等方式,先讓有興趣的村民掌握經濟管理的方法后。這些村民可以通過系統的經濟管理知識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其他的農民看到小部分村民經濟管理獲得利益后,才會積極參與到對經濟管理的學習中來。這樣廣大農民對經濟管理的學習就能夠成功的推廣開,讓農村經濟管理不收到曲解的同時,讓農民們真正參與進來,自己做自己經濟管理的主人。
長期以來技術教育落后導致了農村生產力的低下,對于大型機械的使用不熟練在浪費生產力的同時也導致了許多安全事故的發生。
針對這樣的情況,對于長期進行勞動的農民們,社區可以有組織的對所轄區域的人員進行培訓,讓長期知識儲備不足的農民拜托長期“二老農”的陰影,大量解放生產力。
同時,社區進行的教育不應該限制于技術教育,對于文化方面的進步和拓展也是很有必要的,進行精彩的詩詞歌賦學習,能夠有效的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有些人肯定會問,為什么要讓農民提升文化素養呢?其實,提升文化素養是很有必要的,進行認真的學習以后,農民們對農村經濟管理的認識才會更透徹。同時,近幾年由旅游帶動的農家樂,也因為村民文化素養能夠順利的進行,從而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對于農村經濟發展的不斷推進和改善是很有必要的,通過不斷在農村經濟管理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可以幫助農村進行高質量迅速發展,讓廣大農民徹底擺脫貧困。為達到這樣的目的,需要廣大農村社區工作者的共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