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立然 承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人才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根本,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首要任務與核心要義。而我國鄉村人才的匱乏,一直是影響與制約“三農”發展的根本問題,當前我國鄉村人才引不進、育不成、用不好、留不住的現象普遍存在,人才總量不足、素質不高、結構不優化的問題是制約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主要瓶頸。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黨的十九大重大部署,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宏偉藍圖,關鍵在于人才作用的發揮。鄉村人才是我國鄉村建設的生力軍,是帶領農村發展的領頭雁。黨中央和國務院長期以來對農村人才的高度重視,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對于留才難、引才難、育才難、管才難問題從多層面、多角度進行積極開放、有效的政策支持,通過完善創新人才建設機制,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人才保障以及智力支持。
我國鄉村人才隊伍總量不多,從事管理的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缺口極大,能夠起到榜樣示范作用的人才非常有限,基層村干部以及致富帶頭人,其結對幫扶和帶領致富的對象更多是親友鄰居,缺乏合作意識和規模意識。受到鄉村經濟不發達的情況制約,真正能夠起到帶頭作用的產業能人、農業龍頭不多,帶動作用微乎其微。幫扶力量不持續,這也使得鄉村人才存量與鄉村振興人才需求量供求矛盾日益顯現,嚴重制約著鄉村的發展[1]。
從我國當前鄉村人才隊伍年齡結構來看,領導干部和人才普遍存在老齡化現象。鄉村的實用型人才和農村社工人才中,特別是村干部,大部分存在年齡偏高,體力和精力欠缺,對新事物接受能力不足,或在工作開展過程中不得心應手等情況,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對村民的有效管理。從性別結構上來看,鄉村人才女性占比較少,女性發揮建設鄉村的機會相對較少,鄉村人才在性別結構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和失衡。
受到鄉村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條件、交通狀況等影響,使得鄉村人才隊伍分布不均衡。人才更愿意留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設施條件較好、交通較便利的鄉村發展。而環境稍差的區域,其經營管理、技能人才偏少。各地農村實用型人才隊伍構成也與本地執行戰略實際要求有一定差距,鄉村大部分人才都是傳統種植養殖專業人才,且初級種植養殖生產者占據大多數,農業產業化經營人才稀少,新興高技術農業人才緊缺。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對鄉村人才隊伍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當前我國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工作缺乏針對性、主動性、靈活性,這也是嚴重制約鄉村人才隊伍開發、作用發揮的重要因素。我國在鄉村人才培養、儲備、發展等方面,缺乏概念構建,且評價標準不明確,鄉村一級人才隊伍建設管理、縣級層面的人才隊伍建設組織管理明顯存在不足。各部門在扶持人才方面,培養機制不健全,難以培養出適應鄉村振興需求的人才。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鄉村應整合資源,加強對人才培訓的組織管理。通過引導和鼓勵各培訓機構,在自有資源基礎上,對社會資源進行整合。在培訓師資力量方面,應采用自有師資和外聘專家相結合的方式,搭建優秀農業技術人才與市場科研專家的聯系,一名專家帶動培養一支鄉村拔尖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在培訓內容方面,應選擇適當的培訓內容,分層次對重點區域人才進行培養,并形成產前、產中、產后相配套的培訓課程,將培訓與農村實用型人才需求緊密結合。
在人才管理方面,應健全認定機制,規范標準程序,實施動態管理。通過標準化規程對農村實用型人才掌握的技能,及可從事的職業進行資質確認,由相關部門通過職業資格認定、職稱評定、法律法規等方式予以認定。認定標準應符合鄉村應用實際,經得起實踐檢驗,從而使鄉村人才能夠的農業生產中能夠積極推動產業發展[2]。
建立鄉鎮黨政領導聯系人才制度,使用人才跟蹤管理服務平臺。對考核表現突出,具備示范帶動作用的人才給予一定資金補助獎勵,納入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范圍,明確其權利義務,促進其發揮示范帶頭作用。
針對人才外流情況,政府應出臺優惠政策,暢通農村實用人才返鄉渠道。從而吸引各類實用型人才回鄉務工,實現人才回歸、創業回鄉,促進農村產業升級。政府要善打“鄉情牌”,利用鄉土之情,吸引外出人才回流,將回鄉創業與加強鄉村建設相結合,促進共同發展,共同富裕。
人才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力軍,加強農村實用型人才隊伍建設,離不開系統化的管理。各管部門、職能部門應相互支持、相互推薦形成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合力,從而切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貫徹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