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衛 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
智慧工地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AI、虛擬現實、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匯聚多系統安全、質量、施工及物資管理等數據信息,來改變施工項目現場參建各方的交互方式、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其目標是持續改進工程安全、質量、進度、人員管理,通過對“人、機、料、法、環”等各關鍵要素的實時、全面、智能的監控和管理,更好實現以項目為核心的多方協同、多級聯動、管理預控、整合高效的創新管理體系,提升項目現場管理水平,重點提升項目安全管理能力、防造假能力及管理效率,保證工程管理目標的順利實現。
核電項目近年來對聲像檔案的過程收集管理越來越重視,數量也是不斷增加。對聲像檔案進行采集與管理必須要滿足相關歸檔要求,因此除了要將主題拍攝準確以外,還要注重提升拍攝質量保持畫面清晰,爭取拍攝到更多內容和信息[1]。豐富、系統的采集聲像內容素材,是聲像檔案管理的前提條件。而智慧工地應用通過固定式的監控、系統的布局、覆蓋全廠高清監控設備支持,確保了聲像檔案畫面的采集質量更穩定、清晰,拍攝內容也更系統、有對比、可控,且解決了因施工環境復雜、現場條件而無法進行人工拍攝采集的情況。
核電項目建安竣工檔案中組成部分最多的是大量的質量控制文件(質量計劃及記錄)等。這些各類質量控制類文件在各個施工過程中通過承包商、總包、監理業主的多方選點、消點來控制、保障了整個核電廠建造的質量。而智慧工地通過其多個子系統:人員定位系統、門禁系統、質量管理影像系統等多位一體系統集成確保了施工質量文件記錄內容的原始性。
通過智慧工地的人員定位系統的軌跡查詢,能清晰判定簽字日期下質量記錄的對應的簽字人員是否存在代簽、補簽情況。比較傳統的字跡鑒定方法、數據數值精度分析、關聯數據間聯系比對分析等方式,節省了核實鑒定的時間和技術分析成本、直觀可視化的證據信息保障了校驗記錄原始性結果快速準確。
質量管理影像系統中QC 人員配戴的質量活動記錄儀,在建立的影像留存制度下,對主要及重要施工工序及質量驗收活動進行攝錄,形成全過程對關鍵工藝、關鍵流程、關鍵人員的有效的監測、聲像證據記錄。
智慧工地建設中的各類子系統為現行的核電檔案內容提供了大量的增量內容,各類子系統形成了大量的防造假記錄、安全類、質量類、環境監測類等電子信息檔案,且內容具備可視化、實時性、原始記錄性的特點,也對核電廠現場施工過程質量提供了保障。
通過智慧工地的子系統可以將現場紙質檔案資料的管理通過相應的功能來實現共享受控追蹤管理。
建立資料共享制度,在現場設立共享資料柜,存放各類圖紙、施工過程資料等,亦可查詢資料目前位置,通過人臉識別(或指紋)跟進借閱狀態,并進行預約登記,資料歸還后提醒預約者前往借閱,并更換圖書狀態。[2]
目前的“智慧工地”還處在“感知階段”“初等階段”,就是借助現代先進技術,來開闊人們的眼界、增強人的感知力以和人們一些技能的應用[3]。隨著信息技術及應用需求發展,在對工地智能化管理應用前提下與IM 等三維設計技術、檔案內容管理平臺深入融合將是一個趁勢,檔案內容更加集成、全面、載體豐富,檔案利用方式也將發生變革,向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方向變化。
可以充分利用無人機采集的基礎空間數據成果,在空間數據融合集成、時空信息云平臺等技術框架下,將三維實景模型成果嵌入智慧工地系統,通過對工地范圍內施工人員、工程設備及其所處地理位置、相應地形地貌特征、工程形象面貌等信息的有機融合,實現工程建設管控信息的高度集成化、一體化和可視化。[4]集成后形成新模式的核電廠檔案,依托三維模型技術環境下的數字電廠去進行檔案利用,通過三維模型智能下展現的子項、房間、物項、系統、子系統、隱蔽工程等各類綜合性、高度關聯化的智能信息檔案。
智慧工地信息技術隨著不斷的發展,終將由“感知階段”進入“替代階段”即人工智能時代,檔案管理采集、整理、歸檔、鑒定、利用全過程的管理方式、方法也會適應性去改變,檔案管理也終將發展成依靠人工智能科技化檔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