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連欽 沂水縣四十里堡鎮便民服務中心
鄉鎮文化站需要認識自身地位與作用,發揮機構效能,提高農村群眾的滿意度,滿足其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助力,為推動農村文化發展作出貢獻。
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速度的加快,農村適齡勞動人口漸漸向城市涌入,此種情況之下,如何讓鄉村文化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是基層群眾文化工作人員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截止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比之前取得了更大進步,農民物質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但與之前相似的是,農村地區文化服務體制建設依舊比較落后,從而對鄉村文化整體建設進程產生了極大影響。通過對鄉鎮文化站建設力度的提升,能夠將農村民眾文化作用更好地體現出來,為后續鄉村文化戰略愿景實現創造更多有利條件。
在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發展和建設過程中,鄉鎮文化站的設立具備重要意義,這也是現階段基層群眾文化傳播的主要力量。總的來說,大多數農村居民的文化層次不高,想要將三農問題有效解決,應保證鄉鎮文化站發揮出對基層文化建設的推進作用。
首先,鄉村文化站設計,已經成為黨中央文化路線組成的重要載體,與此同時,在鄉鎮文化站的幫助下,能夠讓文化普及變得更加容易,讓村民們更好、更快的了解國家新出臺的農業政策,為農業生產建設提供有利條件。
其次,在實際鄉鎮文化站建設和運營之中,能夠做到對科技致富理念的有效宣傳。例如,在新的農業技術手段得到應用后,相關部門可以通過與困難農戶進行合作,對其進行免費的技術指導,并提供一些設備,在這些技術的幫助下,使其盡快脫離貧困。在上述措施的幫助下,能夠樹立起良好的大國形象,強化致富效果,帶動地方農業經濟發展。
最后,借助于鄉鎮文化站的載體作用,農民文化水準能夠得到穩步提升。例如,在建設鄉鎮文化站時,可以組織當地老年人參與到文化活動之中,豐富其晚年生活,并面向全體群眾開展讀書活動,讓村民們利用業余時間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為后續經濟發展創造更多有利條件。
各級黨委與地方政府需要充分認識到鄉鎮文化站在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村群眾素養等方面的關鍵作用,要改變過去對文化工作不夠重視的片面看法與做法,極力將鄉鎮文化站建設與管理工作納入地方總體規劃中,同時為農村文化事業發展編制具體的財政預算作為發展經費,將基層文化建設工作由過去的部門行為上升至政府行為進行統籌規劃,有計劃、有重點地推動農村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保證鄉鎮文化站在場地、設備和人才隊伍方面都能配套齊全。
(1)地方政府要提高重視度。地方政府對鄉鎮文化站的人才隊伍建設工作予以重視,才能將高質量人才資源分配到鄉鎮開展文化工作,只有更多優秀人才的加入,才能切實提升農村文化工作質量,帶來全新的工作思維與視角。
(2)重視在崗人員的素質提升。應重視鄉鎮文化站目前在崗工作人員的再教育與培訓工作,定期或不定期誠邀相關專家舉辦講座或培訓,也可選派工作表現優異的人員前往農村文化開展較好的地區學習,汲取他人的成功經驗,結合自己所在地區實際情況,實現農村文化工作的推陳出新,力求將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
(3)鄉鎮文化站需轉變人才觀念。鄉鎮文化站一定要把握好地域性優勢,轉變傳統的人才觀,將人才隊伍建設的核心放在人才與政策優勢的結合方面。除了要做好文化宣傳工作,還要致力于結合地域特色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通過“文化+經濟”的發展方式,吸引更多人才,從而推動鄉鎮文化站建設與農村文化的深度發展。
(1)大力宣傳黨在農村的政策方針,并通過農村群眾更易接受的方式傳播黨和國家政策,確保農村群眾能夠及時接收信息。
(2)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嚴厲抨擊黃賭毒與封建迷信等社會現象,以表演的方式將農村社會的好人好事呈現在舞臺上,讓農村群眾在休閑娛樂中受到教育。
(3)重視家庭文化建設。家庭文化作為農村文化的關鍵分支,應通過開展家庭文化活動,塑造出講文明、講道德的新時代農村家庭。
(4)結合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鼓勵農村群眾自發創編節目,尤其是在少數民族地區,可以組織開展舞蹈活動、美食活動、少數民族服飾展銷活動等。
(5)鄉鎮文化站與當地老年協會共同舉辦老年書法大賽、與婦聯共同舉辦廣場舞大賽等活動,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力求打造出農村文化品牌,將農村文化深深扎根于群眾。
一方面是上級部門對基層鄉鎮文化站工作情況的監督。制定相應的考核評價機制對鄉鎮文化站具體工作的開展進行考核,并將結果納入鄉鎮整體考評中,由上而下保證農村文化的發展效果;另一方面是鄉鎮文化站內部的自行監督。對開展的各類文化活動展開跟蹤調查,收集農村群眾對文化活動的反饋意見,并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充分發揮鄉鎮文化站的文化服務職能。
隨著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國家出臺了大量針對性的扶持政策,進一步完善鄉鎮文化站的建設,在推動農村文化發展方面更有能力與精力。對于鄉鎮文化站的未來工作而言,依舊要以占領文化陣地為主要工作核心,除了要大力弘揚優秀文化傳統外,更要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創新融合,舉辦更多群眾文化活動,體現農村文化的獨有魅力,推動農村文化深度發展,共同建設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