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凱峰 陜西華山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基于經濟建設快速的推進,交通事業實現了快速地發展,也因此我國的公路橋梁建設實現了大規模的展開[1]。但是,從目前的預應力橋梁建設的過程中依舊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因此文章中結合橋梁預應力施工中常見的病蟲害,對其改善策略進行了分析,旨在提升橋梁建設的質量。
從道路橋梁的實際應用來看,有很多橋梁工程因為施工中張拉力不規范導致預應力結構存在裂縫的情況,這對橋梁工程的安全性、耐久性、功能性都產生了威脅。在橋梁預應力工程施工中,因為張拉機自身存在的缺陷,以及施工人才操作不規范等因素的存在,影響了橋梁預應力的施工質量[2]。
第一,收縮裂縫。在混凝土澆筑作業之后,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夠形成強度,其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凝縮,主要是通過水和水泥顆粒的結合來減少混凝土體積的方式,另一種是干縮,混凝土的水分在蒸發后,體積也會減少。從混凝土強度增強的過程中,混凝土的水分蒸發是有外部發展到內部的,但是由于內部會形成含水梯度,導致混凝土表面收縮大于內部的收縮,此時就會存在收縮差。由于收縮差的存在,混凝土的內部存在受壓應力,外部存在受拉應力,當外部額拉應力高于內部的抗拉強度后,便會出現收縮裂縫[3]。
第二,溫度裂縫。從混凝土澆筑到強度的形成來看,其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在此過程中,當溫度應力高于混凝土的抗拉強度時,就會出現溫度裂縫。從橋梁工程中常出現的溫度裂縫來看,主要表現為四種類型,一是混凝土體積較大時,其干燥收縮時間較長,同時在水化熱的影響下會使得混凝土內部溫度升高,若是沒有采取有效的散熱措施,由于內在溫差的存在自然會引發裂縫;二是施工受季節因素影響,在冬季施工時,如果沒有對混凝土結構做好保護措施,便會由于混凝土內外溫差的存在引起裂縫,三是構件較長,兩端卻約束,若是其周圍溫度發生變化后,其所產生的附加溫度應力也會引起裂縫的現象;四是新舊混凝土的接縫處由于溫差的存在,混凝土在自然收縮后,其接縫處會出現垂直裂縫。
從預應力橋梁常見病害來看,跨中下撓則是橋梁工程中存在較多的一種現象,特別是大跨徑的梁式橋,很容易出現跨中下撓的現象,在梁體跨終端會出現垂直裂縫,此時下撓值極大。所以,在現階段預應力橋梁工程的建設中,跨中下撓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其是有多種因素引起的,如混凝土收縮、預應力損失、設計缺陷等因素。
在道路橋梁建設的過程中,鋼筋混凝土澆筑則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鋼筋混凝土銹蝕問題也是橋梁常見病害。從鋼筋銹蝕的原因來看,通常歸結為兩種,一是混凝土保護層碳化,二是氯離子入侵。特別是對于直接接觸到海水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會面臨著兩種腐蝕作用。若是鋼筋發生銹蝕,其有效作用的截面變小,導致其承載能力下降,隨之產生裂縫、變形等現象,尤其是隨著鋼筋的進一步腐蝕,其結構破壞也會加劇,最終影響整個橋梁工程的質量。
從橋梁預應力施工來看,控制張拉力可以降低工程應用中病害的發生幾率。對于張拉力的控制,首先需要從張拉機的選擇開始,結合工程的具體情況,選擇匹配度高的張拉機。而在橋梁預應力施工中所選用的千斤頂來看,頂推力需要設計為張拉力的1.2-1.5 倍。另外,在橋梁預應力施工中,需要選擇合適的壓力表,這樣才能夠避免在讀數時存在誤差,施工時一般選擇最大讀數是張拉力的1.5-2.0 倍的表。因此,在橋梁預應力張拉施工之前,需要先在試驗單位進行校驗,然后結合試驗結果來選擇施工中所需的千斤頂、液壓泵、壓力表。在具體張拉的過程中,需要在每個張拉段配備好通訊工具,由專業人員對其進行統一指揮和調度。
從橋梁預應力施工來看,其存在裂縫的原因比較多,所以必須按照裂縫的成因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首先,溫度裂縫的成因與日溫差和節溫差有著直接的關聯,所以在設計階段的建模計算時,就要將該因素考慮進去,其輸入的參數必須與橋梁預應力施工的要求相符,同時還需要考慮工程所處地區的氣候因素,選擇合理的溫度梯度與最大溫差。
在橋梁預應力施工中,必須要注意砼的裂縫出現延伸,并落實相關的養護措施,對混凝土保護層的厚度進行相應的控制。在壓漿施工之前,需要先進行測試,確保混凝土的強度符合施工需求,同時還需要對水泥漿的配合比進行控制。在具體的壓漿施工中,首先施工人員需要使用清水對管道進行清理,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使用高壓空氣將管道中殘存的水清除干凈。其次,在各個曲線段的最高點設置排氣孔,確保將孔道中的空氣排除干凈,使得水泥漿將整個孔道灌滿。再次,在具體壓漿的過程中,還需要在遠端冒出與壓入端選取流動度完全一致的新鮮水泥漿,并對漿口進行封閉。最后,在壓漿之后,還需要進行錨固作業,在砼澆筑之前,需要使用錨具將端部砼鑿毛,并按照設計圖來布置鋼筋網,在此期間必須控制封錨后結構物的長度。
總而言之,在公路橋梁建設的過程中,預應力技術則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對于橋梁預應力施工,則需要針對施工中存在的常見病害,對預應力進行精細化施工,通過實時跟蹤監測與過程驗收的方式對橋梁預應力施工進行管理,確保橋梁結構設計符合預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