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中 陳娟 濟寧市生態環境局泗水縣分局
鄉村經濟來源主要為農業,這就需要優化農業供給側結構,對農業的發展戰略做出改革,高效發展生態農業經濟,充分利用我國后備土地資源,走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目前,我國農業中的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在不斷遞增,讓農產品供給從溫飽時期過渡到了充足時期,這樣既使鄉村人民的生活富裕起來,又有效解決鄉村人民的溫飽問題,進而推動糧食價值的不斷增加。另外,糧食單位面積產量的逐年遞增,也讓農業生產領域更有信心規劃并進行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生態環境保護工程,以此推動生態環境質量的綜合提升,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伴隨國內生態環境工程的逐步發展,農業機械總動能較原有水平增加了5.5 倍以上。農業機械總動能的提升反映了農業機械化生產水平的不斷提升,并且也說明了諸多先進的機械設施被大量運用到農業生產中,這大大促進了我國農業科技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全面體現生態環境工程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影響,采用人均耕地面積核算辦法算出耕地面積和農業人口的比值。經過研究表明,在過去的10 年中,耕地面積在逐步遞增,這說明在土地運用層面實行荒地開墾等措施,能使耕地面積逐步擴大。
生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專業的農業人才提供科學的管理,現階段我國農業的發展還是主要依靠農民,而這些年來,農村地區的勞動力逐漸減少,流入城市。農村農業經營者的缺乏專業知識,而更多農業專業大學生則是選擇去往大城市發展,導致農村的農業人才嚴重不足,要推動生態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必須加快對農村農業人才的培養,提高農業工作者的薪酬和福利,吸引更多的農業人才去往農村發展。
傳統的農業耕作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大量地運用科學技術,有效節省人力物力,可以大大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促進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用收割機、自動播種等機器機來代替人工勞作,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利用科技信息觀測農作物的生長,及時分析各種數據,改良生產方式,從一定程度上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保理念。相關單位和部門應該加強對農業勞動者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灌輸,并且完善相關的制度。當地政府要密切關注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根據現有的農業種植狀況,創新種植技術,合理地種植農作物,同時要加強對環境的保護。
促進綠色農業集團的發展,綠色農業集團需要和當地政府協作,共同關注經濟和生態環境,全面發揮帶頭作用,從生態環境角度出發,禁止實施對生態環境有影響的工程項目。經營生態農業品牌,嚴格管控產品質量,維護生態農業形象,讓生態農業經濟融合地區品牌,堅持走健康發展道路。
鄉村生態旅游業的發展與生態農業密不可分,而構建綠色旅游通道正好符合這一要求。建立“農業旅游”的經濟形式,保護生態環境,發展農業經濟,從而提高旅游經濟效益。
生態農業是在自然環境優質的條件下,通過超前生態技術生產農副產品。生態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經濟條件與自然環境兩個影響因素,不同國家及地區根據社會經濟與自然環境條件,有其獨到的生態農業發展辦法與渠道。現今,生態環境遭到的破壞相對較多,環境保護是新時期的主題,我國需要基于基本國情保護好生態環境,還要發展好社會經濟,這對國內生態農業發展提出了較大要求,國內農業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嚴重影響國家可持續發展方針的落實。唯有全面發展生態農業,制作生產各種綠色食品,方可有效促進農產品發展,同時也確保生態環境惡化得到有效制止,從而切實建設生態農業。
對生態農業未來發展方向的探索,可從農業環境與農業生物兩方面著手。一方面,農業環境最主要部分是土壤,應對土壤質量加以普查。其中,土壤質量包含土壤生物學性質、物質性質及化學性質,側重普查土壤中的生物,其是土壤質量最核心部分。鑒于目前土壤被破壞的情況,應先調整種植業結構,確保在糧食供應條件下,減少肥料作物的種植,盡可能少用農藥及化肥,以免對土壤質量造成破壞。另一方面,農業環境和農業生物是管理農業生產的兩大主體,除了確保農產品品質安全,還要確保口糧供應。總之,確保農業環境與生態農業發展相平衡,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
生態農業經濟具有局限性和開放性、有機性等特征,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完善生態農業的發展體制,培養農村農業人才,運用科技手段來提高生態農業的發展效率,實現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