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藝萌 重慶外語外事學院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在重大新的技術突破和產業革命的需求基礎上,具有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資源消耗少、經濟收益高等特征的產業,體現當今世界知識經濟和綠色經濟發展潮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推動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新動力,特別是在全球經濟發展放緩的情況下,大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化進程對于促進經濟轉型升級、遏制經濟衰退具有全局帶動和引領示范作用。
自2010 年國家大力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來,重慶市積極落實國家關于全面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的指導方針,重慶將培育發展生物醫藥、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新的主導產業,創新經濟發展模式,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當前重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呈現以下特征:
近年來重慶市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迅速擴大,正逐漸成為全市新的經濟增長極,支撐全市整體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2017 年,重慶就已擁有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共468 家,產值達到3591.6 億元,對全市工業增長貢獻率達30%;2018 年產業態勢進一步向好,全年規模以上工業戰新產業增加值增長13.1%,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2.9%。2019 年重慶新動能產業加快發展,規模以上戰新產業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6%,為推動重慶新一輪高質量發展,引領創新驅動創造了較好的條件。即使是疫情影響下的2020 年重慶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也同比增長13.5%,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快7.7 個百分點。
重慶市采取產業生產空間集中化的發展模式,突出地方特色優勢,引導同類企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形成區域集群,搭建生產與服務一體化平臺,提出建立一批創新動力驅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示范基地,逐漸形成戰新產業生態圈。
2016 年,經市委、市政府批準,組建了兩江產業發展集團,業務涵蓋戰略性新興制造業及戰略性新興服務業。先后打造運營近20 個推動數字經濟和新能源經濟發展的產業園,如禮嘉智慧公園、兩江國際云計算產業園和中德高端制造產業園等,有效促進了信息技術、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
2019 年重慶國際生物城成為重慶市唯一一個納入首批國家級戰略新產業集群建設工程。已有包括世界著名抗癌藥生產企業美國雅培克公司、國內龍頭生物制藥企業智飛生物、國內重組疫苗領先企業博唯生物等在內的70 余個重點項目落戶,協議投資額400 多億元,協議達產產值800 多億元。預計此產業園區到2030 年將建成全市最大的生物醫藥聚集區和領先國內的高端醫藥產業園,實現產值上千億。
重慶對外貿易呈現出規模逐年擴大、增速逐年加快的走勢。2020 年,重慶外貿進出口也再創歷史新高,全年進出口總值6513.4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5%,重慶外貿已經連續三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態勢。電子信息產業作為重慶外貿優勢產業,對進出口增長貢獻突出。2020 年重慶電子信息產業進出口4668 億元,同比增長16.3%,占同期重慶外貿總值的71.7%。
同時,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至2017 年掛牌以來,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吸引了全市約1/4 的進出口企業入駐,為全市貢獻了約70%的進出口貿易總額,覆蓋大健康、大數據、高端裝備、高新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領域。
近年來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重慶拓展了對外合作空間,在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方面逐步具備了發展產業國際化的基礎。2020 年,重慶民營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678 億元,同比增長19%,占同期重慶對沿線國家進出口總值的38.7%,高出同期重慶對沿線國家進出口9.2 個百分點。
近年在一系列政策促使下重慶對外貿易發展確已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重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際化發展還存在著亟須解決的問題。
無論是自由貿易試驗區、國際陸路新通道,還是“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渝新歐鐵路,在推動重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開展國際化發展過程中,缺乏對企業訴求的深度挖掘和有效對接,使企業較難充分利用相關對外開放平臺。
重慶目前在各區針對不同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了一些產業園,雖產業集群化具備了一定基礎,但大多產業園都屬于新建,行業體系還不夠完善,產業集群規模化效應還沒有效凸顯。
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是推動重慶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化進程重要的原動力。從技術創新能力、技術成熟度、人力資源和市場需求潛力等這些影響國際競爭力的多方面因素來看,重慶戰新產業相關企業還有待進一步開發。
“得人才者得天下”已經成為普遍共識。重慶戰略性新興產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亟須按照國際市場的需要,加快培育一批“懂外語、精技術、通管理、會商務”的國際化人才,這些擁有國際視野和具備國際交往能力的高素養人才是創造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為了加快重慶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化進程,提高國際競爭力,打造更高層次的內陸開放高地,本文建議充分發揮政府、產業群、企業和高校四維主體的聯動作用,構建四維立體的支持模式有效推進重慶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化發展:
一是發揮政府主導及服務作用,有效利用市場化手段、行政命令和改革措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配套,從融資便利、稅收優惠、財政補貼扶持、國際化溝通平臺搭建、市場渠道深化、風險防控等多方面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企業開展國際貿易與國際合作營造更適宜的政策環境。
落實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制定適合重慶市內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七大不同類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具體戰略措施,針對性的細化政策支持體系。例如針對新能源汽車產業企業發展國際市場,實現全球范圍內優化配置,包括企業開發、投資、采購、生產和銷售等各個環節,政府需以政策引導、補貼支持等措施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提高龍頭企業產業規模經濟效應的同時,以優惠便捷的對外開放平臺為鏈接,發揮資源優勢、成本優勢,深化國際產能合作,推動新能源汽車走出去,打造重慶新能源汽車全球化品牌。
積極推進重慶對外開放平臺持續發展,結合重慶區位特點,全面落實《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各項改革任務,綜合重慶市內3 個保稅物流中心和4 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充分利用渝新歐鐵路班列,同時鏈接“渝黔桂新鐵海聯運通道和跨境公路通道,打造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將“一帶一路”倡議和長江經濟帶更好連接起來。在此渠道基礎上,相關部門應與各國政府間加強溝通,開展項目推介、產業合作、技術合作、人才交流等活動,有效打破產業國際化壁壘,提升重慶市戰新產業市場影響力。
二是加快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園,增強產業集群平臺效應,通過專業化分工有效提高產業生產效率,同時便利產業內上下游企業交易,節約經濟成本,從而實現產業集群規模化生產。
落實重慶市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文件的要求,包括《重慶市電子核心基礎部件產業集群發展規劃》和《重慶市新能源汽車與智能汽車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等,進一步明確重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競爭優勢,打造產業集群,激發上下游產業及相關產業聯動作用,完善戰新產業行業體系,鼓勵聯動創新,推動戰新產業實現集群化競爭優勢。
同時利用產業集群作為平臺,孵化培育更多具有國際競爭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促進其國際化進程,逐步創建其企業品牌、集群品牌、國家品牌到國際品牌,全面實施重慶自主戰新產業品牌鏈戰略。
三是強化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自主創新,打造具有核心優勢的產品,提升企業在國內外的市場競爭力,發揮企業引領和示范作用。
鼓勵企業自主增加研發投入的同時聯合政府政策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加大成果轉化獎勵力度,完善自主知識產權保護法規。
企業在供給端不管強化產品優勢的同時,還應識別自身產業特點和市場規律,靈活調整企業管理方式,合理借助政府和行業協會等外部力量,大膽加入國際市場競爭,不斷結合企業實際總結經驗教訓,持續深入開拓國際市場。
企業應抓住國際投資規模擴張的機遇,結合自身產品生產原料、市場特性和貿易壁壘情況,適時適地進行全球范圍內資源優化配置,實現企業跨國經營,提高重慶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化程度。
四是聯合高校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加強培育具有專業素養的國際化人才。
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化需要大量具有國際視野,同時熟悉國際慣例和法規的高素養國際貿易人才,市內高校應根據《重慶戰略性新興產業2016-2020 人才需求指導目錄》要求,設立新專業或改革舊專業,同時加強“外語+專業”的教學方法,培養適合開展國際業務的人才。
另需加大企業與高校產教融合項目的范圍和深度,不僅要組織學生深入企業實踐活動,還要聘請企業導師進校指導,在校教師進企業學習,真正全方位推動高校培養與企業實踐相結合,培育更具有實際操作能力的戰新性新興產業所需人才。
總之,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極為必要,是重慶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本文以分析重慶戰新產業發展現狀為出發點,建議發揮政府、產業群、企業和高校的四維主體聯動作用,推動重慶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化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