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鳳琪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
我國居民有較高的儲蓄意識,習慣性地將資金存入銀行,導致我國居民儲蓄率一直居高不下。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在于居民具有較為保守的金融理財心態,認為這種方式是最為穩妥的,能夠得到穩定的收益。但儲蓄也存在潛在損失,如居民以定期存款的形式將資金存入銀行中,而因為急事想要提前支取這筆資金,那么就會以活期利率的形式為居民計算利息,這樣居民就失去了很多利息,且存款金額越多、定期存款時間越長損失的利息越多。此外,假設通貨膨脹指數比存款利率高,或者銀行存款利率低于消費價格指數,那么就會導致居民存款收益下降,從而會出現儲蓄負利率的問題,導致居民面臨較大的儲蓄風險。根據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2019 年7 月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09%,較上期下降0.03 個百分點。但實際上,從2018年2 月開始,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從當時的4.88%,一路下跌,到2019 年7 月,已經連續下跌了17 個月。在全球經濟疲軟的狀況下,家庭金融傳統理財方式將會長期保持低收益水平。
金融機構風險指的是因為金融機構的原因而導致居民受到的理財風險。當前我國家庭金融理財通常以購買銀行或者其它金融機構理財產品為主要形式,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銀行或者金融機構出現了管理方面的問題,就會導致家庭投資理財面臨風險。如某家庭購買了金融機構的基金產品,而因為基金經理人自身專業技能的原因投資不善而導致基金凈值下降,最終投資者面臨著嚴重損失。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市場不景氣,股票之類的基金普遍存在收益下降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投資者的資金風險。
家庭金融理財不僅會面臨著儲蓄負利率風險、金融機構風險,還會面臨其它方面的風險,如流動性風險、不可抗力風險、信用風險以及政策風險等。如在市場發展過程中,如果政府政策出現了變化,那么就會影響證券價格,從而會對投資者帶來一定的影響;再比如信用評級以及公司經營情況等也會對投資者市場預期帶來影響,并對公司股票價格產生影響,最終影響投資者的收益。
風險控制意識低下是很多家庭都面臨的問題,也正是這一原因導致家庭金融理財面臨著較大的風險。一些家庭在投資市場牛市時期快速入手股票,而不做仔細分析,唯恐錯過賺錢時機,跟風意識導致投資者不考慮太多,而世上并不存在只漲不跌的證券投資交易市場,在熊市來襲之時,股指一落千丈,很多家庭來不及快速撤離,從而面臨著較大的損失。還有一些家庭認為熊市時期市場已經跌落谷底,是入手的好時機,所以不加以全面分析就快速入手,而隨著市場的持續下跌,也受到了較大的損失。如國際金價在2013 年4 月份出現了暴跌行情,兩天時間內跌幅達到了15%,在這種背景下很多中國“大媽”開始大力購買黃金,只用了十天的時間一千億元人民幣狂掃三百噸黃金,達到全球黃金年產量的百分之十。但是好景并不持久,金價持續暴跌,“大媽們”陷入到了被套的深淵中。很多家庭對投資市場的認識較淺,在沒有做好全面分析的基礎上大力入手投資,缺乏風險意識,自然會面臨風險。
金融理財是一個專業性的工作,需要投資者掌握豐富的理財技能,學會運用理財工具等,但是當前我國很多家庭都缺乏理財技能,由于專業能力不夠而陷入到風險中的家庭并不在少數。通常來看,家庭投資者并非專業的投資人員,他們要做好日常工作,且還要照顧家庭,在空余時間做理財投資,而由于工作眾多,能夠分配在投資理財方面的時間少之又少,所以沒有更多的時間去搜集資料信息,無法對市場進行深入的研判,導致投資信息不對稱,實盤操作的能力低下。還有一些家庭投資者在投資理財的過程中容易受到親朋好友的影響,親朋好友買什么樣的理財產品,自身也買這樣的理財產品,存在明顯的跟風意識,這種不結合市場情況進行詳細分析的理財方式必然會導致風險的產生。
第一,當前我國社保制度還存在缺陷。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務工人員以及自由職業者等沒有繳納社保,一些用人單位僅僅為極個別勞動者繳納社保,而其它的勞動者因為自身原因或者單位原因等不繳納社保,導致整體參保率較低。在這種背景下,如果家庭資金面臨較大損失,那么勞動者的生活就會受到較大的影響。從醫保層面來看,即便全部家庭成員都參與了醫保,可以解決日常小病看病問題以及住院報銷問題等,但是如果發生了大病,也會面臨較大的困難,因為現有的醫療保險難以根本解決看病貴的問題。第二,家庭收入有限。雖然當前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居民收入不斷提升,但是家庭開支也日益加大,如有生活費開支、看病開支、結婚開支、購買開支、子女上學開支等。且我國很多家庭都存在按揭買房的現象,需要每月還月供。如果在金融理財過程中資金被虧掉,那么他們多年的積蓄就會化為泡影,要重新開始積攢資金,甚至面臨著不能正常生活的情況,如看不起病、還不起房貸等。總體來看,我國居民家庭理財面臨著風險承受力低下的問題,加劇了家庭金融理財的風險。
風險控制意識是家庭金融理財風險防范的基礎,只有提升風險控制意識,才能夠對風險進行詳細分析,制定更為精確的金融理財計劃。首先,家庭在開展金融理財之前,要對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評估,根據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對應的理財工具。如對于年收入低于15 萬的家庭而言,要盡量選擇無風險的金融工具進行投資,如銀行存款、保險、國債等。在銀行存款方面,可以根據日常開支情況將一部分資金存為活期存款,如果活期存款留存充分以后還有存款,那么可以存為定期或者購買國債。低收入家庭應當考慮購買重大疾病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以備不時之需,必要的時候緩解高開支與低收入的矛盾,盡量不要購買外匯、基金、股票等高風險理財產品。中高收入家庭一般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財富,收入也相對較為穩定,風險承受能力較高,所以可以選擇更多的金融理財產品,如購買股票外匯等,要根據自身的需求選擇對應的理財產品。其次,要分析家庭成員的心態,以心態為基礎選擇投資方式。如果家庭成員的心態都較好,在遇到風險之后不會出現較大的心理負擔或者心理問題,那么可以選擇收益相對高的投資產品。如果家庭成員心態不好,那么應當選擇更為穩妥的投資方式。如證券投資一般風險較大,要求家庭成員有較好的心態,否則一旦面臨損失,將會影響整個家庭的發展。
家庭投資理財離不開專業化技能,家庭投資者應當利用多種途徑學習專業投資技能,掌握豐富的知識,這樣才能夠提升投資的有效性。如可以通過互聯網進入虛擬證券交易系統中進行模擬學習。還要多關注國內外經濟形勢,分析宏觀經濟政策以及當前的經濟形勢等,探究其對自身演練的金融工具價格的影響,并比較預測價格與實際價格走勢,以更好地鍛煉技術分析能力。此外,在選擇投資產品之前還要積極對其進行了解,一些金融機構在銷售理財產品的時候會過分渲染收益而避開產品風險,如果家庭投資者不知情而片面聽取他們的講解,就會陷入到陷阱中。
當前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各種金融理財產品層出不窮,擾亂了投資者的雙眼,對此投資者應當對理財產品進行深入了解和全面分析,對其風險和收益進行比較,科學選擇與自身情況相符合的理財產品,這樣才能夠降低風險。要盡量通過幾種投資方式的組合來降低風險或者穩定收益,且要確保組合較為科學,盡量在不同公司、不同行業之間進行組合,避免因為公司運行不善或者行業不景氣而陷入到風險中。對于積蓄積累不多的家庭來說,要少選用短期獲利產品,而對于積蓄積累較多的家庭來說,則可以依據具體狀況增加高風險、高獲利金融產品的投資,以取得更高的收益。
家庭金融理財是一項較為普遍的事情,又是一項不平常的事情,因為一旦理財不慎會導致家庭面臨較大的損失,甚至陷入到無翻身之地的漩渦中。家庭投資者要想提升金融理財的有效性,就應當加強分析與學習,對金融理財產品進行深入了解,并通過多種途徑學習專業化投資技能。同時,還要對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分析,根據承受力選擇金融理財產品,這樣才能夠將風險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