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莉琴 安徽瑞祥工業有限公司
全面預算管理體系和管理機制缺失,使得預算管理成為一紙空文,權力和責任沒有實現平衡。其次,預決算不到位,中期預算調整不及時,當財務管理運行出現偏差時,沒有做出分析、及時糾偏,造成潛在的財務風險越來越大,最后發生破壞性效應。同時,相應的財務檢查考核沒有及時跟進,難以保證全年財務目標的落實與實現。
一是,缺乏完善的內部控制領導體系和管理機制,沒有具體的實施方案和推進計劃作為支撐,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內控設計及措施的制定未結合企業實際,缺乏第三方咨詢評價。二是,內部控制基礎管理薄弱,會計核算不規范,缺乏監督審查機制。投資決策流程不明晰、不合理,甚至違規、逆向決策。三是,資金管控不嚴格,融資擔保不規范,風險過大,授信資源過小,企業難以持續健康發展。四是,融資渠道單一,利息高企,甚至超過利潤率。難以產生正向現金流,長期應收賬款逐漸增多,壞賬多。
首先,對資產和產權管理不到位,缺乏相應的管理制度、流程,稀里糊涂一筆賬。其次,對產權管理缺乏公正的內審、公示和報備程序,沒有及時辦理產權登記。另外,資產負債率長期高企,甚至資不抵債,長期會影響企業在社會上的形象以及信用評級。
日常報銷憑證不規范,如不規范使用領款單、發票不全或行業不對、簽字手續不全、附件不全等,企業備用金占用過大或是過久,各項費用支出制度規定不明確,費用結算清算工作時間過長。
財務人員專業知識不足,僅僅會基礎的會計核算工作,缺乏財務管理知識、財務分析知識,對新事物、新方法,特別是信息化方式掌握不夠,對一些風險沒有提前預判能力。
一是,編制全面預算。成立預算管理領導小組,制定相關制度,明確預算機制,結合企業發展戰略和生產經營實際,將年度目標任務與重點工作相結合,制定預算指標。預算指標既要保持積極的穩增長,又要兼顧降杠桿減負債、防范化解重大資金、投資等風險。如有上級,則按規定上報。二是,分解預算指標。根據上級對企業批復的收入、利潤、資產負債率指標進行分解,層層落實至下屬單位和本級部門,進而有效確保全年目標任務的完成。三是,定期分析指標。一般應每半年對收入利潤、成本費用、風險防控等預算執行情況,全年目標完成情況,保障預算目標實現情況等進行詳細的分析,以便企業管理層作出合理決策。四是,合理中期調整。按照業績與資源配比原則即業績增、資源增,對下屬單位和本級部門的經營合同額、產值、收入、利潤、融資和擔保等預算指標進行中期調整,保證全年預算目標的實現。
成立企業內控建設與監督工作領導機構,可以由財務部門作為牽頭部門,在分管領導的帶領下,制定內部控制體系建設與監督工作實施方案,制定內控體系建設方案和推進計劃,可以對接內控咨詢服務機構,有序推進內控體系構建;全面梳理企業財務管理制度,對制度的系統性和全面性進行分析,制度之間彼此關聯勾稽關系要有序銜接,防止出現斷層或者打架;嚴控財務資金風險,堅持融資擔保預算管理,融資擔保規模要與生產經營相適應,防范資金風險,同時,提前與各銀行進行融資授信溝通,盡量作整體融資授信,擴大下屬單位的授信額度,條件具備的企業可以推進發行公司債券工作,豐富直接融資工具,拓寬融資渠道;合理提前謀劃和安排還貸續貸工作,關注融資風險,儲備和籌集資金歸還到期貸款,及時與銀行溝通落實續貸資金,加強現金流管理,強化資金集中管理,防范企業資金流動性風險;嚴控投資風險,加快回收“兩金”,尤其是長期應收款,通過增大注冊資本、借助權益融資工具等方式降低企業資產負債率。
一是,規范企業資產管理。結合企業日常資產管理中存在的變化,滿足內在管控需求的變化,制定資產管理辦法。響應各級政府要求,辦法既要體現“放、管、服”,也要對“資產類別、資產置換、特殊情形、資產報廢、資產評估、重大事項”等內容進行完善和優化。二是,及時進行產權管理。建立產權管理流程,按流程組織企業資產評估項目的內審、公示和報備等工作。并及時完成年度產權登記匯總和登記信息自查、清理等工作,以年度自查結果為基礎,明確下屬單位產權登記信息管理工作責任部門,督促及時辦理產權登記業務,確保產權明晰。
實時完成企業財務日常報銷與核算工作,按月編制費用預算執行情況對比分析,及時進行通報。其次,嚴格規范票據管理,開展備用金清理工作,定期編制月度資金使用計劃。對辦公費、業務招待費、差旅費等日常性管理制度及時予以修訂,確保會計核算工作有制可依、有章可循,并及時做好其他費用的統計與清算工作,確保日清月結。
對企業財會人員進行摸底排查,充分結合知識結構、年齡結構、專業能力等,盡快開展企業會計準則等有關專業知識培訓工作,使其能夠盡快適應新會計準則的執行。另外,鼓勵和組織具備條件的財務人員積極參加高級職稱考試和評審申報,積極通過考試取得相應的執業資格證書。在一些規模大的單位,逐漸推廣應用信息化、智能化、數據化財務共享中心系統,將一些關鍵節點進行流程化處理,如此能夠有效規避財務會計類風險的出現概率。
新會計制度對于會計核算的真實性與完整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愈發注重企業的實際生產經營,對于企業而言無疑是一種利好,這樣既能在法律制度下規范企業經營,合法保護切身利益,又能優化改善企業財會管控,切實提升企業財務治理成效。